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7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台的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7 1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台的路
  
  
汹涌的大潮推动着印度洋板块凶猛的北上,向亚欧板块发出凶猛的冲击。南下的亚欧板块遭遇到如此勇猛的阻击,在中国西南部隆起高耸的青藏高原,仍然未能停住自己快速前进的脚步,而北边的阿拉善台地稳稳的守住自己的领地,于是在高耸的青藏高原与稳固的蒙古高原的阿拉善台地之间形成一个绵亘千里的褶皱。这便是鼎鼎大名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河西走廊便是连通亚欧大陆,东方和西方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对这块土地上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中国而言。

  
  高台便在河西走廊的咽喉地带,是这条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

  
  南部是高耸的青藏高原隆起而形成的祁连山脉,北部是蒙古高原上隆起的阿拉善台地,更有荒漠化形成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毛乌素沙漠。所以,高台的路绝对称不上四通八达,但仅仅连通东西已让它变得无比重要。

  
  这条路上,走过周穆王的西巡车队。

  
  壮年即位、志得意满的周穆王以造父为御,驾八骏之车去拜见西王母,抵达昆仑之丘,并且二人还有诗歌唱和。只是那时还没有高台。自然《穆天子传》中也不会有高台之名。

  
  这条路上,走过张骞。

  
  号称“凿空”的张骞走的本是一条早被前人开辟已久的旧路,只是强势的匈奴隔断了这条重要的政治经济通道。张骞奉皇命到河西走廊来寻找居于敦煌祁连间的大月氏,尚未走到便被匈奴俘获,送到了位于今天内蒙呼和浩特的王庭,而他逃离匈奴完成使命后回程则沿着南路,经扁都口(大斗拔谷)至张掖回到朝廷。张骞肯定经过了高台(那时叫乐涫),但也只是匆匆过客,根本不会留意这个很久很久后才被命名为高台的地方。

  
  这条路上,走过苏武。

  
  出使匈奴的苏武因触怒单于被囚居北海十九年,终于回归汉朝,成为气节的代名词。而北海,后世学者确认为是贝加尔湖。这样算来。无论如何,苏武也不会经过高台。但这块土地上却处处有他的影子。苏武台、牧羊墩之类的地名比比皆是。是这里的人仰慕苏武的气节而以地名纪念他,还是苏武确实被囚于此而史籍不载,那就难下结论了。

  
  五百年后,这条路上走过了浩浩荡荡的一队人,他们有玄奘、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都是唐朝人。国力强大的唐朝,将疆域开辟至遥远的中亚乃至西亚地带。河西走廊便成了一条日益繁忙的通道。无数的行人、使者、客商、文臣、武将通过这里,走向了远方。清澈的黑河水(弱水)曾洗去过他们厚厚的风尘,连绵的驿站曾歇过他们疲乏的脚步。虽然高台那时还叫建康,虽然高台只是他们万里长征中的一次短暂的记忆,仅仅是他们漫漫征程的一部分,但他们不会忘记,高台人民更会牢牢记住他们匆匆的脚步。

  
  弱水的的支流——羊达子河边不远处有一座高台。据说,那河,便是《西游记》中大名鼎鼎的通天河,那台,便是唐僧玄奘取经路过的凉经台,而这个凉经台便成了后来高台得名的由来。

  
  公元737年,时任监察御史的王维从军赴凉州,途中产生了名篇《使至塞上》。按理论,他赴凉州,本不需到时属肃州的高台,。但他的开篇一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便暴露了他的行踪。去居延属国,必须经过高台,且须经“龙庭故道”(今天高台的天城石峡)。于是乎,人们便坐实了王维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便是高台所见之景,地点便是罗城,大漠便是巴丹吉林沙漠,长河便是弱水。至于他写的《燕支行》、《送元二使安西》等篇目,是否经过高台,暂且都不论了。

  
  “诗家天子”王昌龄登第前到过西北边塞,所以。他的《出塞》才那样的气势磅礴,成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其他如七首《从军行》、四首《塞下曲》,那些边塞风物,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地名,都在高台周围,难道他唯独不到或不经过高台?或许只是高台太小了,才未能在诗人的笔下留下一星半点的蛛丝马迹而已。

  
  岑参来过。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岑参分别跟随高仙芝和封常青在西域效力,前后两次在西域居住长达六年。他在这条路上走过多次,必然也经过高台多次,这是个绕不过去的节点。边塞的苦寒磨练了他的风骨,边塞的风物润泽了他的眼神,边塞的经历丰富了他的生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玉门关盖将军歌》《赠酒泉太守》……这是西域的润泽,这是高台的奉献,这是岑参的才华,这是我们的自豪。

  
  这条路上走过的最后一批名人中有林则徐、左宗棠、莫里循、林竞、蒋经国等。

  
  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轰轰烈烈、雷厉风行的禁烟引发了开启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战争失败后,道光帝归咎于他,将其革职充军伊犁。途径高台的林大人以日记详记了他在高台三天的经历,尤其记述了高台近城处“田土腴润,涧泉流处皆有土木小桥,树林葱蔚,颇似南中野景”的风光以及大米、盐等特产。

  
  自学成才的左宗棠,刚刚镇压了太平天国的动乱之后,便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来平定陕甘回乱,并在陕甘总督任上于兰州创办实业。其时往来于甘肃,经过高台是必然的。尤其是当西北阿古柏动乱于新疆,东南日本入侵于台湾之时,朝中塞防与海防争执不休之时,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其抬棺出师,坐镇酒泉的悲壮与决心,新栽杨柳的德政与仁心,长久地留在西域,留在河西走廊,自然也留在高台,留在高台人民的心中。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本来和高台风马牛不相及,但他和中国渊源太深,他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亲历或亲见过清末民初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鼎鼎大名的事件。其对中国影响之大,由北京王府井大街在1949年以前一直叫做莫里循大街便可见一斑。他也是个旅行家。1910年,他从陕西咸阳出发,进行了为时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留下了多达千幅的图片资料。途径高台,留下了十余幅关于高台的照片,有村落,有人物,让我们直观的认识到百余年前的高台风貌。虽是一斑,也足以令人欣慰。

  
  曾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的林竞,在1918至1919年考察蒙新甘宁。留下了《蒙新甘宁考察记》的旅行日记,途径高台,仍是三天的行程,所记甚详:沿途里程、道路状况、物产、风景一一罗列,尤其提到了高台道路的变迁,北路“流沙难行,夏秋尤多沮洳”,“故行者多取南道”。

  
  “西北,你这个伟大而庄严的名字!西北,你这个中华民族的古老的故乡!我们祖先的坟墓,我们祖先留下的灿烂的文化遗产都在那里蕴藏着。但是久违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已经久违了这祖先的故乡,遗忘了我们无穷尽的文化宝藏,更忘记了留在西北的同胞。但是,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激变的时代里,敌人想从四面八方来统治我们。为了解救自身的苦处,为了创造今后新的幸福的生活,我们已经自觉地起来反抗敌人,自觉地起来从事建国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又记起我们祖先流血流汗的地方,那里丰腴的物产,坚强淳朴的人民,灿烂的文化,都是我们抗战建国重要的力量!今天,我们要建设新的中国,非但要建设新的东南,同时要建设新的西北,为西北同胞谋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应当说,有志的青年,应当回到我们这古老的故乡去!有志的青年,应当到西北去!”写下这样慷慨激昂的文字的是当时年仅32岁的蒋经国。他奉命视察西北,经过高台,但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只留下这样的澎湃热情。

  
  二千多年的风霜雨雪,二千多年的山川更迭,经过高台的这条路已是重负难承,千疮百孔。无数的玉石,无数的丝绸,无数的茶叶、瓷器、马匹,繁荣了这条路,也压垮了这条路。还有不断南侵的沙漠,时时泛滥的河水,都让这条路举步维艰,积重难返了。

  
  日本侵略者来了,虽然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抵抗侵略者的序幕,但觊觎已久、志在必得的侵略者,很快便占领了半个中国。为了切断外界对中国的援助,日本侵略者封锁了中国与外界的通道,包括陆路和海路。陷入绝境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开辟了西南的滇缅公路和西北的甘新公路,作为接受国际援助的通道。

  
  不能不说马步青了。马氏家族盘踞甘肃长达七十余年,统治甘州也长达四十年,即使从马步青占据武威,镇守甘、凉、肃州也有十余年了。在这期间,他们抓兵拉夫,盘剥百姓,放纵烟毒,强取豪夺,为害地方,称得上罪恶累累。尤其是围追堵截红西路军,导致西路军失败,令新生的革命政权对他们恨之入骨。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横行这么多年,他们必须有收买民心,获得百姓支持的手段,只靠武力是难以做到永续利用的。他们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发展教育,植树造林,修建公路,他们主观上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客观上还是有利于地方发展的。

  
  1937年成立的甘新公路督办公署以马步青为督办,于1938年开始动工兴建。其实这条路早就存在,行商们用脚开辟的这条路已经在1938年初通过了苏联的嘎斯车。马步青其实主要做的工作是整修改建。马步青以士兵和民工为骨干用简单粗暴甚至残忍的手段拆迁、督促、监工,在短时间内建成了这条重要的交通补给线。直至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逐步停止对华援助。但这条交通线的重要作用仍然一直发挥着。

  
  高台到了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关头。由于截弯取直,由于避难取易,种种原因,甘新公路避开了年久失修,漫漶难行的北路,而取基础结实,修建较易的南线。这或许让高台人民多多少少免除了马步青督修时的蹂躏,却从此把高台的主要区域抛弃于交通干线之外。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共识。但四十年代,人们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高台人民也不例外。当时的高台县知事呈文省政府恳请甘新公路改道从高台县城经过,花大力气整修了这段经过红寺坡的古道,并且试车成功。但是架不住无数的行人车马用脚投票。最终,这个努力付诸东流。

  
  临泽人聪明。他们在1952年趁着解放的春风,趁新政权建立之机,将县政府从廖泉迁至沙河堡,重新掌握了对交通干线的主动权。虽然,在漫长的以粮为纲的年代,这种交通优势并不能显示出来,但是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其优势不言而喻。所以,高台县才在公路铁路汇集的南华镇兴建工业园区。虽然迟了,犹未晚也。

  
  高台的路啊,不,应该是路边的高台,见证了繁盛和辉煌,遭遇了衰败和凄凉,但是,不沮丧,不灰心,同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一样,有着强烈的历史自豪感,更有着重铸辉煌再展雄风的自信心。看,仍是那条古道边,绵延十余里的湿地公园,彰显着生机与活力,印证着理念和信心,正在向我们走来……

  
  


[ 本帖最后由 gt_wxz 于 2013-7-20 09:1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6-28 09:45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文末加上版权,注意排版。
3#
发表于 2013-6-28 17:41 | 只看该作者
引经据典,诠释了一个不一般的高台,也让人在各种引用中了悟到高台丰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每一种特色的背后也定蕴藏着它的独特与不凡。美丽的高台,河西走廊上璀璨的明珠。
原创首发请加注版权声明。问好新朋友。
4#
发表于 2013-6-28 22:04 | 只看该作者
介绍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的文字总会让人肃然起敬!
5#
发表于 2013-7-1 07:42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笔。欣赏并欢迎朋友光临。
6#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澧水寒儒 的帖子

谢谢指教!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木门长子 的帖子

谢谢你的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8:35 , Processed in 0.05007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