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聊斋之——慈母观音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吕的观音菩萨无不是一副慈悲善良、高雅圣洁、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士形象。只有在《西游记》中,她可以和孙悟空斗嘴,可以不事梳妆就出来见人,可以变化成妖怪协助悟空降妖……多少算是有了些烟火气。而在蒲松龄笔下,观音菩萨竟可以成为如你我的母亲一样勤劳、善良而又有些唠叨的慈母。这样的形象,不仅空前,而且绝后,每每读来,总叫人凭生无限感慨。
这篇故事的名字叫《菱角》,观音菩萨并不是其中的主人公,甚至连菱角也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叫胡大成。
胡大成,楚人,他的妈妈是一位虔诚的观音信奉者,不仅自己信,也叮嘱儿子礼敬观音,所以“成从塾师读,道由观音祠,母嘱过必入叩。”结果有一天,胡大成就在观音祠遇见了他生命中的另一半——菱角。问题只在于,他们遇见的稍微早了些,胡大成不过只有十四岁,而菱角也年纪相仿。不过胡大成却实在有些早熟,他一见菱角“风致娟好”,就喜欢上了人家。不仅喜欢,还主动上前询问家世。不仅询问家世,还自我推荐:“我为若婿,好否?”有意思的就在于,如果说这话的是一个成年人,总难免有拈花惹草之嫌,然而对于一个半大孩子,读者们便只能菀尔一笑了。
更有意思的是,小女孩儿菱角对胡大成也一见钟情,在表示“我不能自主”后,不但“眉目澄澄,上下睨成,意似欣属焉”,而且还在胡大成即将离开时“追而遥告曰:“崔尔诚,吾父所善,用为媒无不谐。”小女孩儿的心思表露无遗。
胡大成与菱角两情相悦,胡母又求正宗媒人又花高价聘礼,终于打动了菱角她爹,那个“祠西焦画工”,看来一对神仙眷侣就要结成了。然而,善于设计情节的蒲老夫子又岂会叫他们的结合一帆风顺呢?磨难说来就来了。
胡大成有一个伯父在湖北,老婆死了,胡母便打发儿子前去奔丧。结果他一去数月,老伯父又病死了。这一来二去的就耽误了不少时间,又不幸赶上强盗割剧湖南,胡大成只好逃串民间,连家也回不去了。就在这时候,他们母子终日礼敬、虔诚信奉的观音大士出现了。
当然,胡大成当时是并不知道其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只是见“有媪年四十八九,萦回村中,日昃不去。”那么,她要干什么呢?她自己说的是“乱无归,将以自鬻”,原来是要自卖自身的。只是她出售自己的条件实在尖刻了些:“不屑为人奴,亦不愿为人妇,但有母我者,则从之,不较直。”居然要卖了自己给人当妈。天下竟有这样离奇的事!然而更离奇的是,有卖的,还真就有买的。就在“闻者皆笑”的时候,胡大成见她“面目间有一二颇类其母”,因而“触怀大悲”,自念身无缝纫者,遂扩邀归,执子礼焉。”他凭空买了一个妈回来并不难,但要真的把她当亲妈一样“执子礼”,这可就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了。可是这位流落异乡有家难回的胡大成就做到了,而且还做得一丝不苟。
更有意思的是,买来的这位妈妈还真有个妈样,不但“为炊饭织屦,劬劳若母”,而且“拂意辄谴之”,一旦儿子有了点头疼脑热,又“濡煦过于所生”。既有伺候,又有谴责,更有关心,这个妈当的还真是像模像样。
不仅如此,她又要进一步尽人母之责,开始张罗起儿子的婚事来了。这一下,胡大成哭了。他既为这个买来的老妈的关心而哭,同时也为因离乱阻断而音讯皆无的菱角而哭。他并不赞同这个老妈的主意,理由有二,一是“结发之盟不可背”,自己不能对不起菱角;二是“谁以娇女付萍梗人”,如今流落在外,条件也不允许。这个老妈却并不和他争辩,只管“为治帘幌衾枕,其周备,亦不识所自来”。结果有一天,黄昏时分(古人在黄昏时举行婚礼,故名“婚”),她告诉胡大成:“独坐勿寐,我视新妇来也未。”说着独自出门而去,这一去就过了三更。离乱之时,一个老太太出门去接儿媳妇,而且一去就是半宿,这事的确不能不叫人觉得奇怪。就在胡大成“心大疑”的时候,忽然听见门外有人喧哗,出来一看,却见院子里坐着一个女子,正“蓬首席啜泣”,问她是谁也不回答,听她说的话更是奇怪:“要我来,即亦非福,但有死耳。”原来,这个女子正是菱角。因为未婚夫胡大成去了湖北,音信断绝,所以她父母又接受了一个姓周的聘礼,只是动乱之中无法举行婚礼,正打算今天晚上就把她送过去草草成婚。菱角却只认定了胡大成,“泣不盥栉”不肯梳洗打扮,不肯上车,却被“家中强置车上”。走到半路,又“颠堕其下”,结果“遂有四人荷肩舆至,云是周家迎娶者,即扶升舆,疾行若飞”,直到胡大成寓居的门前方才停下。这时候,一个老太太把她拉进院子里,嘱咐她:“此汝夫家,但入勿哭。汝家婆婆,旦晚将至矣。”到了这时候,胡大成才知道了整个事情的始末,心中恍然大悟:他买来的那个妈哪里是一个“乱无归”的可怜的老太太,分明就是一个游走人世间的神仙!
既然神仙已经说过“汝家婆婆,旦晚将至矣。”胡大成夫妇自无不信,于是“夫妻焚香共祷,愿得母子复聚。”结果这一愿望很快就实现了。离乱中,胡母和其他妇女共同“奔伏涧谷”,忽然有人说强盗来了,众人惊慌失措,四处躲藏,就在这时,“有童子以骑授母,母急不暇问,扶肩而上,轻迅剽遬,瞬息至湖上。马踏水奔腾,蹄下不波。”很快就到好一座房屋前,童子把她扶下马,又指示她“此户可居”。胡母正要表示一下感谢,可是再看那匹马,早已“化为金毛犼,高丈余,童子超乘而去。”至此,一切疑问都得到了解答。虽然文中只说胡大成母子三人“疑媪是观音大士现身”,但蒲松龄的意思已经很明显,既然金毛犼都已经出现了,那个老妈妈必是观音菩萨无疑。因为在仙界,难道还有别人也以金毛犼为坐骑不成?
观音菩萨降临世间,救苦救难,这类故事并不鲜见,在《聊斋志异·江城》中,就曾化身一个“宣扬佛果”的老僧,将一口水喷在美艳悍妇江城脸上,使江城洗心革面,由悍妇变成了贤妇。然而,要菩萨化身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去给凡夫俗子当妈,且又为这儿子“炊饭织屦,不辞劬劳”,绝对超出一般人的想像。若依表面文字叙述,胡大成全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机缘,乃是“其母素奉佛”诚心信奉观音菩萨的结果。然而细品故事本身,胡大成之所以会买回菩萨的化身为母,正是他仁孝的本性使然,和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谋而合。孔子也说过:“孝者,德之本也。”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或许不难,而能推己及人,把这份孝心的范围扩展到别人的父母身上,则难上加难了。而胡大成与菱角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守,无疑更是二人最终得以团聚的前提条件。
若依佛经记载,观音菩萨是常常“现身说法”的,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她并非以本来面目示人,而是根据众生的根性,以各种化身的形象出现,以便度化世人。《楞严经》中就有“应化三十二身”的说法,上至诸佛菩萨,下至人鬼畜生,无不能化。由此看来,化为人母,也是其“救苦救难”一途而已。当然,不是随便哪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可以认菩萨做母亲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并不是哪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境界,对待自己的母亲像对菩萨一样敬重;更不是哪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境界,可以把别人的母亲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奉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