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芳草萋萋  嘉树碧碧------赏析韩开春《时光印记》之天中五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8 1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芳草萋萋   嘉树碧碧------赏析韩开春《时光印记》之天中五瑞          高迎春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俗中的端午节。"端“是开始,就是初的意思;农历以天干地支纪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故而五月初五,称作”端午”。端午节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可是这一天,还叫“天中节”,知道的人就少一些了。古人以为午时正值烈日当空,阳光灿烂,端阳入中天。于是,就有了天中节的称呼。这一日,除了吃粽子,饮雄黄酒,戴香包,斗百草,还选菖蒲、艾蒿,大蒜,石榴,蜀葵为“五瑞”,编在一起,悬挂于门侧,用来与“五毒”相克,好帮助人类驱除邪恶,克敌制胜。韩开春《时光印记》第三辑,写的就是天中五瑞。

  十分敬佩中国厨师,是他们创立了八大菜系,成百上千种菜肴,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各种口味。其实,写散文的人在写作品的时候,也要考虑文章要制作的色香味俱全,令读者感觉既好看又可口。厨师炒菜,要放各种各样的调味品,花椒大料,香葱大蒜,肉蔻桂皮,料酒陈醋,香油味精,酱油白糖,生姜香叶。仔细想一想,写散文自然也有调味品,成语典故,名人名言,故事情节,生活细节,俗语谚语,谜语笑话,民间掌故,诗词歌赋,格言箴言,以及歇后语等,都是可以调节文章情调味道的调味品。古代文人写诗撰文,往往妙用典故。其实,这就是一种引用。写散文,可以少用引用,但离不了引用。有了引用,就会显得文章史料丰厚,具有说服力;显得文章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彰显出不同的质感。韩开春写《艾蒿》,开篇就用了“征引”开头法。他说在读《三侠五义》的时候,看到小侠艾虎这个名字,想起来两样东西,一个是有着“艾虎”别称的臭鼬,一个是用五瑞花草编结的“艾虎”。艾蒿,就是编结“艾虎”的主要原料。之所以编结成老虎的形状,就是为了对邪恶起到震慑作用。老百姓的美好愿望,是不容易被扼杀的,即便在文革时期,端午节一到,家家户户照样屋檐下插艾蒿,屋门边挂艾虎。艾叶,艾绒,均可入药。可以治疗腹冷腹痛,可以治疗吐血便血,可以治疗月经不调,可以痛经崩漏,可以治疗呼吸道炎症。所以韩开春的母亲说:“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民间俗话,也是有来历的,韩开春在《孟子  离娄篇》就看到过近似的说法:“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韩开春在这里的引用,就显得水到渠成,起到了互为观照的作用。我在写木瓜海棠的时候,采到的木古海棠果闻到有香味,感觉很新奇。其实,早在宋代,陆游写《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这首诗的时候,就已经记录了它的奇香。可见,人有时候是多么孤陋寡闻。所以,引用也须“知”字在先,也须精挑细选;还需大量阅读,还需沉积在心,等到用时,方可以旁征博引,随心所欲。人,不仅希冀后人铭记自己,还渴望援引先辈遗言、遗迹,来对照自己的认识与经验,从而汲取支援意识的力量。韩开春以征引开首,结尾也是以援引结尾。他说,沈从文写《萧萧》,也写到艾蒿:“这用艾蒿作成的烟包,是驱逐长脚蚊的得力东西,蜷在祖父脚边,就犹如一条乌梢蛇”。就是这句话,令韩开春想起在艾蒿的烟雾缭绕中,听老疙瘩舅爹讲狐妖鬼神故事的场景。历历在目。


  有的人写散文,忌讳旁征博引,其实大可不必。钱钟书写《通感》,几乎是引用连着引用;董桥写散文,敢于大段引用,因为他根本不受某些文学理论的约束。有人说他的散文犹如一颗“怪味豆”,但他却因艺高胆大,走出了散文创作新天地。散文作者的知识结构不同,立体思维的空间就大有不同,其知觉变异的能力就大不同。知识结构与思维呈现出立体化,才可以更好的把控知觉变异,才可以调动感知思维,才可在写作中引用的精妙,使作品在知觉变异中获得摇曳多姿的艺术形象。韩开春写《石榴花》,在开篇中就引用了韩愈的“五月榴花照眼明”。石榴花,或许正是因为文人墨客用诗词吟咏,才渐渐名声大震起来。石榴花火红,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就更加显得醒目。因此,古人很早就干脆将五月称为“榴月”。石榴花,在南方一定开得比北方早,不然,怎么杨万里说“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呢?石榴果实,甜的爽口,酸的开胃,又寓意着多子多福,故而民间农家小园里,常常会栽种几棵,可以美化环境,可以大饱口福。韩开春在文章中说,起先看过一幅人物画,身穿红袍,手提宝剑;怒目飞须,面若锅底,足下踏着一个小鬼,见了令人生畏。可是,这么凶神恶煞的一个人,头上却戴了一朵石榴花。韩开春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戴石榴花,问过外公才知道,画中人叫钟馗,专门打鬼驱邪。石榴花,是祥瑞之花,钟馗头戴石榴花,当然也是想让石榴花帮他驱妖逐魔,助他一臂之力而已。韩开春说,民间的石榴花神有三个。其一是张骞,因为是他从西域引来了石榴,劳苦功高。石榴又叫番石榴,明证着它的确从外邦而来。其二是江淹,因为他写了脍炙人口的《石榴赋》,才有了做石榴花神的资格。其三是钟馗,他捉鬼打鬼,降妖驱邪,保护人类,深得民心,因此是石榴花神的最佳人选。在《石榴花》结尾,韩开春引用了这样一首诗:烈日烧成一树彤,万花攒动火玲珑。高怀不与春风金,破腹时看肝胆红。之所以引用,韩开春说,觉得这首诗最能体现石榴花的精气神。韩开春的《石榴花》,很显然用的是纵横交错结构。内中的引用,起到了使其立体起来的重要作用。


  中国厨师做菜肴,除了要求色香味俱全,还要做到入盘形状赏心悦目。于是,就有了雕刻萝卜花的技艺。将雕刻的作品,摆放在拼盘中,摆放在宴席上,犹如一件件艺术品,让人不忍心下箸。另外,还用各式各样的鲜花,来点缀菜肴,用五光十色的小伞,来美化菜肴,用来调节进餐气氛。散文的结构,就是起到让人赏心悦目的作用。散文结构类型的不同,就如菜肴拼盘图案的不同。散文的纵横交错结构,可以思接千载,可以旁征博引,目地就是要增加散文的厚度,让读者获得深厚的艺术感受。所以,采用纵横交错结构,如果里面没有引用,反而是不可思议的了。韩开春写《龙船花》,故意选择了一个陌生的植物名称,目的就是引起人们的好奇感。其实,所谓龙船花,就是人们熟悉的蜀葵。在文章第二段,韩开春引用了杨穆《西墅杂记》关于蜀葵的记载:明代成化甲午年间,倭人入贡,见蜀葵花不识,题诗“花如木槿花相似,叶比芙蓉叶一般,五尺栏杆遮不尽,尚留一半与人看。”诗歌信息说明,蜀葵花与木槿花相似,蜀葵叶与芙蓉叶相似。而蜀葵别名一丈红,诗的后两句,正好印证着蜀葵是一丈长的高度。蜀葵花,在端午前后开花,百姓便叫它端午花,端午锦;端午时节赛龙舟,蜀葵的龙船花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文学创作有一种特殊语言表达手段,叫做创作性偏离。既作家为了某种艺术效果,对语言常规故意超脱、违背。其实,民间百姓早就这样做了。将蜀葵花叫做龙船花,表面上的“病句”、“悖理”,或“用词不当”之背后,却往往深藏着另一层特殊的含义。蜀葵,自然来自蜀地。这一点,《花镜》之中早有记载。蜀葵花,花瓣有单层双层,颜色有五颜六色,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是,却不被人珍惜。韩开春引用唐代诗人陈标的诗,揭开谜底:“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轻处只缘多"。蜀葵花,落地生根,年年开花,种实异乎寻常的多,容易繁殖。被人轻视的原因,就在于此。蜀葵花,之所以被列入天中五瑞,与它花开在端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欣欣向荣的花朵,阳光灿烂,自然可以避阴气,避邪气了。


  民间百姓,让五种祥瑞植物,来克制”五毒“,可见古人深知大自然相生相克的道理,深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把五种植物列为天中五瑞,也是百姓了解中医药理,崇敬自然的表现。把美好的希望,寄托给天中五瑞,慈爱的心念萦绕心间,就像和煦春风带来雨露,滋养万物,祥和安宁。我的植物系列散文中,也写过银绒着衣的艾蒿,写过叶绿花红的石榴,写过层叠入云的蜀葵,写过辣口辣心的大蒜。角度不同,文理气象自然有所不同。散文中的引用,分明引和暗引,但须紧扣主题,新颖得当,明白易懂,自然和谐,妙在精短,妙在关照,妙在与作品浑然一体。深浅详略,全在作者悉心掌控矣!韩开春得过第五届散文冰心奖,第九届全国儿童文学奖,可见其文字是得到专家认可的。而这,无疑给了后来者以榜样的力量。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101室       高迎春       邮编:253400       手机:13356264088












蜀葵花: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4-4-11 15:22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0:23 | 只看该作者
蜀葵花: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4-4-9 14:42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0:25 | 只看该作者
石榴花: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4-4-11 04:11 编辑 ]
4#
发表于 2014-4-8 17:11 | 只看该作者
知理事皆备的短小精悍之巧角度评论。
5#
发表于 2014-4-9 13:02 | 只看该作者
一本书,能细致解读出三五篇评论之文,韩开春文友之幸,亦足见高版的文字功夫。欣赏学习。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08: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4-8 17:11 发表
知理事皆备的短小精悍之巧角度评论。
的确是小角度,这样来说明引用问题,免得人们有误区。散文是自由自在的文体,作者如果放不开手脚,就不能任意发挥。知字在先,知识才是海洋,才可以任意引用前人之文化积淀与思维智慧。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08: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4-4-9 13:02 发表
一本书,能细致解读出三五篇评论之文,韩开春文友之幸,亦足见高版的文字功夫。欣赏学习。
我至少写五篇,如果是大角度或综合述评,就只能写一篇或两篇了。
8#
发表于 2014-4-14 14:42 | 只看该作者
精彩自在书香中,对文体的解读十分有帮助。其实欣赏是一个全方位且动感十足的。问好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4:25 , Processed in 0.05964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