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9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焦躁而无悔地苦熬着岁月的黄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1 1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诗金 于 2014-8-1 11:35 编辑

我焦躁而无悔地苦熬着岁月的黄金

    也许是我已年近半百,又在本命年的节点上,或者苦坐在电脑前,没有半点灵感可寻,焦虑烦躁如热浪一般席卷着我,让我内心惶惶不安,伴之而来的失眠多梦厌食恶心,如此等等,面对着电脑书柜傻坐发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受朦胧诗影响,一路走来,三十多年的打拼,至今仍无实质性的建树或“长进”。诗歌虽然写了一些,让人常读常新的,还没有创作出来。中国的诗歌,我在1919年的那眼新诗泉里,畅饮过胡适的《尝试集》,感觉新诗不过大白话而已;畅饮过郭沫若的《女神》,感觉新诗还得需要激情和丰富的联想想象;畅饮过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感觉新诗得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手法运用上应是灵活多样的,什么对比象征什么复沓重复什么暗示隐喻夸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可是艾青的唯美臧克家的乡土……新诗的发展总态势是多元并存日趋复杂的。

    1978年以前是我新诗的懵懂期。我是六零后,草根阶层的六零后,小时的文学熏陶几乎没有,不像今天的小学生唐诗三百的背李白背杜甫。我十多岁时,不知诗为何物,可影影糊糊有一首诗给我留下一定的印象:
        欲悲闻鬼叫,
        我哭豺狼笑;
        洒酒祭雄杰,
        扬眉剑出鞘!

    后来才知道王立山的这首《扬眉剑出鞘》,在当时怎样的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在这里引用一下这个故事:王立山,1985年从山西调回北京,失业在家,其父是铁道部政治部主任。他在“文革”期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1976年接到山西太原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建筑处的调令,途经北京,下车回家探望父母,正赶上“四•五”运动爆发。他把《扬眉剑出鞘》这首诗贴在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上。4月7日晚上收音机里就播出了这首诗,并声称是反革命分子的叫嚣。天安门事件平反后,他也没张扬渲染,只是他二哥在火车上和人聊起这件诗事。听者竟是一位记者。不久,“王立山”的名字就传遍了中国。当记者问及王立山,他说:我哪里会写诗,只是出于对总理的悼念,对“四人帮”的愤怒。哦,原来写诗应饱蘸一腔炽热的情感。愤怒出诗人啊!

    1984年,我已经在师范读书两年了,其间在校图书馆里读着艾青公刘读着流沙河雷抒雁读着杨牧、周涛和张德益的“西部诗”,让我一次次地步入新诗的圣殿。北岛顾城舒婷的朦胧诗更让我如痴如醉。1986年的新诗大展加快了探索和变革的步伐。从朦胧诗的象征主义,到“第三代”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再到90年代的解构主义,新诗的“边缘化”和“个人化写作”日渐显露,心灵的栖息地被商业文化的大潮所冲击,被大众所疏离 。

    1992年以后的沉寂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在此期间诗人的口语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阿吾的《三个一样的杯子》,极尽单纯的语言来表达事物间单纯的关系:
        你有三个一样的杯子
        你原先有四个一样的杯子
        你一次激动
        你挥手打破了一个
        现在三个一样的杯子
        两个在桌子上
        一个在你手里
        手里的一个装着菜……

    再如杨炼的《大雁塔》与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杨炼的笔下,大雁塔被赋予浓重的历史感和人文色彩,它是民族命运的象征,是民族苦难历史的见证者:
        我被固定在这里
        山峰似的一动不动
        墓碑似的一动不动
        记录下民族的痛苦和生命……

    而韩东则全然不以为如此,他笔下的大雁塔就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建筑物,没有什么更深层更崇高的文化内涵,更没有救世者一样非凡的人格力量: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我就这样游走在新诗的“迷宫”里,快乐而无悔地痛着苦着,甚至迷惘着苦恼着。首届“鲁迅文学奖”张新泉的获奖诗集《鸟落民间》,读后心里为之一亮,新诗又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平民立场,主张返朴归真,心中又有了追求的方向。在自己的文学圈里,像我这样爱“诗歌”的不是很多,我焦躁着渴望着跟他们谈诗论艺,真正地提升自己的诗歌艺术水平。在这样的处境下,正热望着能给我指点迷津的老师,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指点,我都将感激不尽。

    一个诗歌的国度,为什么爱好诗歌的人少得这样可怜?甚至在生活中,爱好诗歌也被当成揶揄戏谑的对象。2010年11月20日,我在课余时间阅读第11期《名作欣赏》。上课铃响了,我就随手把杂志放到办公桌上,当时正读到伊沙的《车过黄河》这页。在这小镇,在这小镇的最高学府,不用担心谁动了你正在阅读的书籍,除非不识字的清风翻阅翻阅,很难找到第二个读纯文学杂志的人。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才知道一同事坐在我的座位上,闲暇无事,仿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发现了伊沙诗歌中的那“泡尿”。这位同事冷嘲热讽的问我:“这是诗吗?尿了一泡尿,那也叫诗?”我无奈地摇摇头,也幽他一句:“是的,这是诗。黄河怎么黄的,是因为诗人上火,让诗人给尿黄的。”

    事后,我顿足我焦躁我无奈:嘲笑者除了孤陋寡闻外,不就是诗歌离老百姓太远了吗?现在的很多诗人很多诗歌高高在上,离大众越来越远,正不慌不忙地走进象牙之塔,还洋洋得意,自命不凡,神圣不可侵犯呢。至于晦不晦涩难不难懂就一概不管了。我在反思:自己不还在自以为是的信笔涂鸦吗?

    我虽焦躁不安,但我并不无聊,经常思考老生常谈的话题:伊沙的“一泡尿”尿出了无知者的无知。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读者不懂这高雅的诗歌吗?懂与不懂,还得辩证着看。我在读海子的诗集时,集子里有些诗是读不懂的,可我坚信读不懂的诗里面也有好诗。再读其他诗人能读得懂的诗,里面又不都是好诗。为此,这“派”那“派”这“流”那“流”这“代”那“代”的诗,我不太看重,看重的是哪首诗能让我常读常新。诗要创新,但偏离读者的创新,就是不足取的。

    呆呆傻傻地发怔,傻傻呆呆地发愣,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苦苦的煎熬,永远也赶不上抽着小烟喝着小酒搂着女人玩着麻将,那么快活那么惬意那么悠哉乐哉!而我呢?虽然焦躁一些单调一些孤独一些,但却无怨无悔地苦熬着,白了头发就是我的岁月黄金。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4-8-1 14:0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新诗发展的历程,读后非常受益。
3#
发表于 2014-8-1 14:2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写作诗歌的经历,必然和时代有着同呼吸的命运,也经历着现实和诗歌之间的沉浮与荣辱。
4#
发表于 2014-8-1 2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4-8-2 17:21 编辑

题目就很有朦胧诗的味道,显出了迷茫和疑惑。对诗懂得不多,但从文中能看出作者对诗的挚爱。其实,有一份挚爱在胸,不论他人懂与不懂,喜欢与否都是做个人的一种修为。为自己而诗,本就值得骄傲和欣喜。
5#
发表于 2014-8-4 17:10 | 只看该作者
来读佳作。作品有个性。欣赏。
6#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高山松

谢谢老师来读!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房子

谢谢老师的评阅!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木门长子


    谢谢版主来读鼓励评阅!还望老师给予指点!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1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刘彦林


    老师过奖了!谢谢来读!问好!
10#
发表于 2014-8-6 20:26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对新诗沿时间做了较为系统的评介,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观点,即创新、易懂、平民路线。感佩朋友对新诗的热爱与理性态度。朋友可以到明月清风栏目同写现代诗的朋友们交流。拜读,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5:55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对新诗沿时间做了较为系统的评介,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观点,即创新、易懂、平民路线。感佩朋友对 ...
澧水寒儒 发表于 2014-8-6 20:26


谢谢老师的点评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1 17:03 , Processed in 0.05900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