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9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浪漫之于浪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10 1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4-8-11 11:33 编辑

  浪漫之于浪漫
  
  小时候对“七夕”没什么印象,倒是对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记忆颇深。
  
  那时候乡村的夜色柔静,没有灯火,七月的炎热在静静的夜色里却变得清凉如水。胡同口,水塘边,场院里,井台旁,古柳下,有空地儿的地方,便有聚集的人群。一把蒲扇,一块草席,一个小木凳,成了乡民们扎堆儿消暑的必备道具。淡淡的月光下,蛙声阵阵,秋虫啁啾,人们或坐或躺,蒲扇轻摇,烟锅儿细抽,用清凉的夜色滋滋润润舒展着疲惫了一天的筋骨。
  
  家长里短说过了,很快会有人唠起一些故事,包公啊,武松啊,三侠五义啊,西游记啊,很多,男孩子,当然更喜欢刺激传奇的故事,便挓挲着耳朵细听,直到夜色深沉,在大人的催逼下,才不舍地回家。有时候也会有人说到一些牛郎织女、白蛇、追鱼的故事,觉得乏味,几个孩子就纠集在一块儿,到大坝下的树林里胡疯,偶尔会遇到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小灯笼儿一般,婉约至极。在树林里不敢待得久,没有大人陪着,感觉树丛里的夜深了好多,枝枝叉叉的树影朦朦憧憧,树叶儿密不透风,黑魆魆的遮住了星光。夜鸟儿被惊起,呼地一声从头顶匆匆掠过,会吓出一身汗,心跳良久,怕黑沉沉的树影里再钻出什么怪物,招呼一声,忙不迭往回跑,回到人堆儿那里,气喘吁吁地坐下,牛郎织女的故事还在继续。有大人拿蒲扇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怀里的小孩子认,跟着一起抬头看,便认识了牵牛星,织女星,还有那条银河。多少年过去了,清淡如水的夜空,明澹澹的月亮,密匝匝的星星,还有那颗织女星与隔河相望的挑着两个孩子的牛郎星,在我的记忆底片上始终清新。
  
  大人说,牛郎织女每年会在七月七日这天相会一次,是燕子在银河上给他们搭一座桥,让他们在桥上相会。到了七月七日这一天,往日里成天穿堂入室的燕子便果真没了踪影,看来是真的忙着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到了晚上,孩子们聚在一起,抬头看牛郎织女相会,便真的看到了两颗星星聚到了一起,不,是四颗星星,牛郎挑的那两颗小星星也跟织女星聚到了一起,想必,是两个孩子到了母亲的怀里了。乡下的女孩子知不知道过“七夕”,是不是像大人们说的那样也要洗头、穿针乞巧、拜织女星,我们男孩子不得而知,也没见过哪个女孩子那么做过。那时候,七月七的夜晚,很多孩子会看星星,看牛郎织女相会,淡淡的夜色里,孩子们聚到一起指指点点,叽叽喳喳的,很热闹。在乡下,不叫什么“七夕”节,只晓得牛郎织女相会那天叫“七月七”。现在,乡下也叫“七夕”节,很多人家也过“七夕”节,也有很多农村的孩子叫“情人节”,男女结伴儿到城里去过中国的“情人节”,很浪漫。很少再有孩子在这天夜里争着出来抬头看牛郎织女星,就是想看,也没个清净的地儿,到处灯火通明的,街上没几个人,冷清清的,就是站在那里抬头看,也只是灰蒙蒙的夜空,没有月光,更没有星星。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电影开始在乡下挨村轮放,这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放了学回到家里没别的事情,撂下书包就往外跑,大人们跟在后边追问,只回答“到哪个村看电影”便一溜烟儿跑远了,饭都顾不得吃。一部电影通常是在周围各个村子挨着放,我们便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跟着看,一部电影也就会重复看好多次,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是乐此不疲的,不管是什么片子,演一次就跟着看一次,剧情台词几乎可以倒背如流。黄梅戏版的《牛郎织女》就是这样,这部由王少舫导演黄宗毅严凤英主演的拍摄于1964年的电影,我们追着各个村子看了八遍,就对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了更多的了解。没有放电影的夜晚,再在外边玩,大人们说到牛郎织女,我们便会在一边叽叽喳喳做着纠正和补充,受了夸奖,就有了很满足的感觉。
  
  而真正记住了“七月七”这个日子,却是因为一件很悲惨的事。小学三年级,晚上看了星星,白天去上学,还没到学校,就听说我的音乐老师在夜里跳井自杀了。很多孩子不相信这样的消息,音乐老师年轻漂亮,嗓音清脆,白皙的面孔总写满幸福的微笑,听她唱歌,是我们的一种享受,她怎么会自杀呢?乡下传闻的版本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揣测都有。她的侄子和我是同班同学,他说姑姑跟同村的高中同学相好(那时乡下对恋爱的称谓),已经有了身孕,可因为男方的家庭出身是富农,在当时,年轻人有这样的家庭成份是没有半丝出路的,老师的父母便坚决反对,老师抗争无果,男方又迫于压力选择了退缩,老师无奈,况且,那个时候未婚先孕,在乡下,是特丢人的事情,悲愤之余,她便选择了自绝生命这条路。多年之后,每年七月七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这件事情,村子里对音乐老师的传闻很多,有些甚至颇难听,但我宁愿相信她侄子的说法,我还宁愿相信多情的音乐老师投井前一定是悲愤郁怀的,她或许会流着眼泪,心里默默吟唱着李清照那首著名的《行香子﹒七夕》而去的: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七月七”这天,牛郎织女一家团聚,而我的音乐老师,却因为心中一段无果的真爱投向了深井。老师是向往真爱的,上课时时常会讲一讲董永与七仙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动情处,会吟唱《天仙配》,歌声莺袅,宛若天曲。但愿,那井水能通银河,将一颗忠于爱情的孤独灵魂捎带而去,在那里,或许她能沐真爱之水。
  
  今年的“七月七”,恰逢儿子、外甥放假在家,给他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却知之甚少,话里话外,对“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现在流行什么、怎么过却是如数家珍,他们告诉我,今年最流行的是萤火虫“活体放飞”。我不明就里,到网上查,说是网络店铺热销,从7月1日到7月30日,淘宝网上28家网点居然卖出100余万只萤火虫,销售额达363万元,说是什么“活体放飞,浪漫‘七夕’”“情人节表白利器”。或许我太愚钝了,把“七夕”与萤火虫扯上关系,总感觉有些荒诞,也实在不明白这“七夕”的浪漫和表白与萤火虫有什么关联。查来查去,或许也只有一条说得通:萤火虫的发光,除了要用光吸引猎物,更重要的,雄虫发光是向自己追求的雌虫发求偶信号。萤火虫的发光求偶,或许就是商家牵强地炒作的“七夕”的浪漫,也是小情侣们趋附表白的一个理由吧。
  
  萤火虫的生命只有7-10天,短短的时间里,小东西的生命也是极其脆弱,怕光怕吵,身体略略受到伤害,幼小的生命就会逝去。小时候夜里在树林玩耍,会遇到萤火虫,小家伙飞得慢,反应也慢,拿罐头瓶去捉,很容易得手,一会儿功夫,瓶子里会集到几只萤火虫,封好瓶子口,提在手里,小东西在里面闪着光,莹莹的,煞是好看。第二天松开瓶子口,想放小东西出来,却发现它们贴在瓶子底儿上,一动不动,已经死了,很委屈的样子,心里不忍,便再不去捉拿小东西,遇到了,远远地看,小灯笼在林子里飞来飞去,很好看。网上能卖出100多万只,把小东西运过来,路上有多少只要在遥远的路上逝去自己本来就短暂的生命,想想都心疼。
  
  “七夕节”,大概是起源于汉代,魏晋时期已很普遍,古人设置这个想想都浪漫的节日,大概也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纪念爱情追求浪漫,本没有什么不好,追求浪漫,却要涉及到萤火虫,实在有些牵强。小东西或许知道自己的生命短暂,所以只要还活着就闪着光拼命追求配偶繁殖后代,让沉静的夜里多一份闪光的美妙,让这美妙永远延续。为了浪漫就大量牺牲小东西的生命,直接恶化小家伙的生存环境,怎么说,这浪漫的代价实在是沉重。
  
  田野里的马蛇子已看不到了,剪柳的燕子也很少再落户寻常百姓家,夜里翩然掠过夜空的蝙蝠已少有,甚至,河边、池塘里,再看不到黑压压一片的小蝌蚪。在“七夕”的夜里,你已看不到淡淡的月亮,也不会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再到夜色的树林里,还能看到小灯笼飞来飞去吗?那天夜里,我自己去了河边的树林,一直到很晚,除了秋虫呢喃和沉沉的夜,没有半丝的亮光。
  
  在“七夕”,问了几个半大孩子,没有人知道牛郎织女,没有人能指出牛郎星织女星的方位,说不了几句,他们便不耐烦地离开,要到城里买鲜花给女孩子。那情形,像极了小时候急着去外村看电影不耐烦父母追问我们的样子,那些背影,那样熟悉,却又那么陌生,恍若隔世



        
  
2#
发表于 2014-8-11 10:28 | 只看该作者
词真好,只是这篇不应该同时发于其他论坛,不然你所做的“保证”就无意义啦。问好李老师。
3#
发表于 2014-8-11 11:37 | 只看该作者
物质贫乏时代的农村,反而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人文意味也很浓厚,人际之间的通常沟通都是以传递文化来实现的,这是那个时代最为可贵之处。
文章对当下世风的含蓄谴责和隐喻、批评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对文化负责的精神。

恪守文化道义,坚持原创首发!
4#
发表于 2014-8-12 20:58 | 只看该作者
那些背影,那样熟悉,却又那么陌生,曾是我们的过去,却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喜欢您娓娓道来的文字,如诗如画一般。其实,那些朴实的过去,现在想起来,都是那么美,美的如同一卷山水诗画。遗憾的是,都在记忆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1 17:26 , Processed in 0.06853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