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14-9-18 00:23 编辑
三月的诗,九月歌 ——浅谈远安县作协主席马北桃的诗歌《一片叶子落下来》
三月,一个自诩为一生只追求简单爱的女子,却在我们家乡作协秘书长梦妮女士的笔下诗化为女人中的妖。然而,我们在阅读她不同体裁的作品里,又能感受到另一种不同个性的三月。于是,这个似乎带有神话色彩的女诗人便在我的眼中定格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从最初接触到她的轻缓诗歌《一片叶子落下来》,到之后刺痛我神经的祭奠诗歌《碎片之小寒祭》,再到我们一起写同题诗歌《九月四日的月光》、《花一开满就相爱》,以致最近看见著名诗人高山松评论她的诗歌《三月二十八日的阳光》,对这位神秘女子,我感觉自己也应该提笔为她写点什么了。
写点什么呢?思来想去,就从我最先接触到她的诗歌《一片叶子落下来》开始吧。
一片叶子落下来 在这个温暖的午后 它选择了在我的面颊 停留 我的表情瞬间是否温婉 眼神却变得孤单 那是你吗 叶子 以一种毁灭的方式 纵身一跃 只为这千年万年的邂逅 竟让我 让我最后一次陷落
一片叶子落下来 在这个温暖的午后 自此 喧嚣沉寂 夜变得荒凉 从此思念无故 从此孤独苍白成殇
一片叶子落下来 腐朽成泥 蛰伏这千年万年的痛 为了下一次的重逢 幻化成我怀中的蝴蝶 枕边的月光 只是 这千年万年的等待 太漫长 ……
这是一首主题以叶子为素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没有变,变的是诗人心理的那份情愫在反反复复。诗歌共分为三节,如果用记叙文来分析,这首诗歌呈现出来的是先分说,后总说。也就是说,诗人在写这首诗歌时,先把自己不同的心绪分开来进行表达,然后,再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完整的总结。由温暖的午后到叶子的落下到诗人的思考,我们可以感悟出,诗人的这首诗歌不只是简单的在借物抒情,而是在借物抒情的同时感悟生命的点滴。因为叶子的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温暖的午后意味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流逝。同时,我们通过阅读“一片叶子落下来/在这个温暖的午后”两句时,相信很多读者会想到李商隐的诗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三月的这两句跟李商隐的这两句完全有着相同的隐喻,感慨的都是时光和生命。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这个温暖的午后,一片叶子落下来会怎样呢?如果是普通人,是坚决不会想到一片叶子落下来后会有故事发生的,但作为一名诗人,一名女诗人,就不一样了。“它选择了在我的面颊/停留”。由这一句,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出,诗人之所以要关注到这片落下的叶子,是因为它和诗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没有落在别处,而是落在“我”的面颊。温暖的午后,天气是美好的,空气和风都不会有湿度,叶子也一定是干爽的。一片干爽的叶子轻轻落在诗人的面颊,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这种意境,这种触感是多么的温婉、多么的惬意啊。诗人笔下的这片叶子是不是枫叶我们不知道,但完全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片枫叶,因为,枫叶代表的是人对人无尽美好的思念。当这片叶子轻轻落在诗人的面颊后,给诗人带来的表情是不是充分的舒展、轻松、愉悦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很精辟的词“是否”做了回答。“是否”,到底是是,还是否呢?这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想必,诗人自己此时也难以正确回答。要想弄懂到底是是还是否,唯一的寻找出路就是接着往下读诗,“眼神却变得孤单”。这一句是继上一句紧连在一起的,上一句“我的表情瞬间是否温婉”给我们的是疑问,而这一句“眼神却变得孤单”则是肯定了——叶子落下来后,诗人是忧伤的。不管当时叶子落下来后表情如何,但此时从“我”的眼神完全可以读懂,“我”的心一点也不轻松。这又到底是为什呢?犹如电视连续剧,一集最后的结束,总是牵动千万观众的心,关心着下面将要发生的故事,这是剧作家的成功之处,三月的这首诗歌也牵动读者的心,这是她诗歌写作技巧的成功之处。我们接着继续分析诗人三月为何在叶子落下来后会变得孤单。“那是你吗/叶子/以一种毁灭的方式/纵身一跃/只为这千年万年的邂逅/竟让我/让我最后一次陷落”。这答案来的一气呵成,中间一点停顿的空间都不留给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因为,诗人太激动了,太过于激动的,往往是不留任何时间跟空间去缓缓思考的。通过这几句,我们终于明白了,叶子落下来诗人为何这么伤感和孤单,是因为叶子的落下就意味着生命的枯竭和衰亡,从而也就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人的一生一世是多么的短暂,亲情、友情、爱情、事业全部相融在一起。“只为这千年万年的邂逅/竟让我/让我最后一次陷落”。人生一世,有太多的伤感,太多的失去,太多的得不到,太多的不如意,这么多的太多,很多时候,作为人类的我们,又变的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可奈何,从而,在一个思绪无限敏捷的诗人身上和心间,便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陷落”。其实,这种“陷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只是我们没有诗人这么把它给诗化出来,变成美丽的伤痕。同时,如果我们刻意要去深挖诗人这片叶子落在她的脸颊为何会引起她的伤感和孤单的话,那么,我要说的就只有是因为爱情了,或是最美的初恋。因为,她诗里面提到了“千年万年的邂逅”一语。这样的句子一般在佛学里经常出现,而出现这样的句子又基本上代表的是红尘里的男女爱情。通过她后面的诗句,也完全可以这样说,这首诗歌诗人写的就是在祭奠一场逝去的美丽却带着忧伤的爱情。
仍然是这片叶子,仍然是这个温暖的午后,仍然是落在“我”的脸颊,“我”仍然在孤单和忧伤。然,“我”又在孤单忧伤什么呢?还是因为它(叶子)以毁灭的方式为了千年万年的一次邂逅?我们既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不是。因为,诗人说,当这片叶子在这个温暖的午后落在我的脸颊后,给我第一次感触到的是它(叶子)的毁灭(生命的结束),让自己的眼神变得孤单。这毁灭即有对生命的感悟,也有对爱情的伤怀。而第二次,也有对生命更进一步深层次的感悟,同时,对爱情也是来的比第一次要浓郁的多。“自此/喧嚣沉寂/夜变得荒凉”。喧嚣沉寂,是一对反义词。喧嚣是热闹的,纷繁的,这里可以说是诗人暗喻的生命蓬勃跳动。沉寂是静止的,无生气的,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的衰竭、死亡。从喧嚣到沉寂,这中间仅仅只是一个瞬间——一片叶子落下来,多么短暂啊,人的生命难道不也是这样吗?诗人的心是敏捷的,由此,她孤单、她感伤,甚至,她孤单感伤到“夜变得荒凉”,跟一座孤零零的坟一样清冷、萧瑟,这是我理解的第一层意思对生命的感悟。第二层意思对爱情的感怀,诗人说,“从此思念无故/从此孤独苍白成殇”。由“思念”二字,再结合上一节的“邂逅”二字来分析、思考,说她是对爱情的感怀,完全合情合理,甚至我们可以说诗人耿耿于怀忘不掉的,很有可能是她最刻骨铭心的那场初恋。因为:“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恩格斯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当然,如果我们要把它理解为是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也不是没有道理,这在诗人三月怀念已故的父亲众多作品里,能读出来,甚至我们还可以说是诗人对友情的感怀,也是有道理的。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东西,诗歌更是复杂中的精华,因为,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诗歌,每个读者读后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就连写作者自己,很多时候,他也说不出来自己的作品到底是在表达什么。只要你分析的合理,说的通,那么,你说它是什么都可以。
我们来看诗人最后的总结,一片叶子在这个温暖的午后落下来最终会怎样呢?此时的诗人回到了现实中来,和我们普通人一致的认为:叶子最终会被氧化变成泥土。然而,氧化后的叶子变成了泥土后又会怎样呢?这时候,若是一名普通人,就不会再去关心这无聊的问题了,氧化成泥了就成泥了,你还想它怎样,变成石头不成?诗人在这里是带着哲人的智慧在进一步的思考,“蛰伏这千年万年的痛/为了下一次的重逢”,这两句就是在总结第一节,这片腐朽成泥的叶子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尘埃落定,而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替代另一个生命的诞生——“为了下一次的重逢”。“幻化成我怀中的蝴蝶”这一句则是在总结第二节的“从此思念无故/从此孤独苍白成殇。”我们把“蝴蝶”、“思念”、“殇”这几个字词连在一起,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关联,但认真去分析,就会想到人间的一个非常复杂的字——“情”。很显然,我们会想到一首古典的著名曲子《梁祝》。
诗歌的大结局,诗人说“枕边的月光/只是/这千年万年的等待/太漫长/……”。“千年万年”这个词语,在这首短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后面连接的是“邂逅”,第二次连接的是“痛”,第三次连接的是“等待”,似乎都是和思念有关。而诗人在诗歌的最后引用的是“枕边的月光”,“枕”就是枕头,月光是温婉浪漫的,晚上才出现,是属于私人化的,最多只允许两个人享用,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判断,诗人的这首诗歌就是一首对爱情逝去的伤感怀念之作,绝没有错。
说心里话,这首诗歌我们在初读时,一开始并没有读出它的优秀所在,甚至,很多人都以为诗人只是在借物抒情,感慨一下光阴同生命而已,而且,很多人还说此诗歌写的很美,是一种静美。殊不知,当你用心去读,用心去深入,去体会,你定会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无穷的奥秘,让你惊讶的说不出话来,这就是诗人的匠心独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就跟我们家乡之前享有世界名誉的鹿苑毛尖黄茶一样,沸水泡出来的第一道茶是要把它倒掉的,喝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当你倒掉后再冲进沸水,稍等一会儿喝,流在唇齿之间的那香,会让你如神仙般飘起来,那种滋味真的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得。况且,“诗”这个字本身就和茶有关,用说文解字来分析,“诗”就是寺里的人说的话。而寺里的人都是修炼到了神仙一样的境界,他们除了和尚、道士、佛祖外,还会有谁呢?
好一个三月,说你是带有神话般色彩的人物,一点儿都不夸张。
2014年9月10日—11日 广州白云
小档案:
三月,女,真名,马北桃。60年代生,湖北省远安县人,诗人,作家,湖北省远安县作家协会主席。现就职于远安县水电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