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我读了多遍,也思了很久。
我总觉得,该文具有很多令人琢磨把玩的东西。
构思独特。
表现母爱亲情的方式有多种,而作者选此藏羚羊跪拜,是独一无二的。给我们的联想是,一只动物的母爱尚且如此,况我们有情有义的人类乎!
手法多样。
标为散文。不管是生活真实,还是艺术及心灵真实,真实感人就是散文的重要标识。何况文尾也有这样抒情独白,“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也是寓言。“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表达一定的讽喻意义及说明某种道理(主人公可以是人或动植物)。”藏羚羊跪拜,这样的事有没有,作者开篇即表明是“听说”,后来又那样扑朔弥离,属寓言无疑了。
还为小说。怎样界定一篇文章是散文还是小说?有“真”“虚”之分野,意思是前为真,后为虚(允许且多为设置虚构,合于艺术夸张及想象)。本篇心灵真实而事件虚设,结尾又意无穷,有精短小说的味道,故又可当小说读。
同为故事。小说与故事的区别,主要看是写人还是写事,宜读还是宜讲。从此来看,本篇又两者兼备,即既可当小说读,又可当故事来讲也。
于此我生感言:好的艺术是既像这,又像那,既为此,又为彼。当然这些都是表面,深层之意是,融合了十八般兵器,精湛于一体也,故使人看不透,却又处处见力道。
细节感人。
表现在这个老猎人的“三颤”。一是面对一只“肥壮”之羊用猎枪瞄准时她不仅没逃跑,还以企求的目光向前行了两步,朝黑洞洞的枪口跪下,“老猎人的心头一软”,然后他扣扳机的手松了一下,这个“一软”“一松”,实为他心颤而引起了手动。二是他从未见过猎物这样的举动,但他还是闭眼扣了扳机,羊应声倒下,他没当即开膛剖肚,而心不安,当晚久久难眠,手一直颤抖着。三是翌日颤抖着手剖羊,见羊肚里有成型的小羊,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这是他剧烈的颤抖所致!这三颤既真实又感人,使他珍视幼小生命的人性复苏,悲痛地埋了这只母子羊,也毅然埋了自己的猎枪。故此羊“跪”及其引起的猎人“三颤”,既是本文的细节核心,也是感人的力量所在。
我无法知道藏羚羊的太多,但可粗知它们是群“性情温和、奔跑快如疾风的雪域精灵”,即便非此,任何野生动物都有温顺和桀骜并存,尤其是面对猎人的猎枪或任何有害自己的生命威胁时它们即使不能有效反抗,但是至少也可亡命地逃奔,可是,这只藏羚羊面对猎手黑洞洞的枪口选择了跪拜,因为,她非为自己,而是表达了普通人类的母爱――跪向凶恶之对手讨饶――这样的潜台词是,放过我吧,为了我肚中的小羊羔孩子――这样的深意是,本可不顾一切地逃跑,可为了腹中的孩子,实在太冒险了,一个当母亲的,只要为了自己孩子,还有什么手段甚或屈辱(包括下跪)不能承受!
这就是故事的悲剧所在!
这是最伟大而神圣的母爱!
也是本文最精彩的感人之处!
这个感人细节往后延伸:猎人没止住他那残忍的双手和趋利的恶心,终扣了扳机,羊带着两行长泪倒地。本篇最后的精彩结尾是:猎人为忍辱牺牲的伟大母爱精神所沉淀折服,终埋了该羊及自己的猎枪,也永远埋藏了自己打猎生涯。
意蕴深厚。
本篇虽为一个“听说”来的故事,却真实在再现了母爱舍命救子的献身精神,也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动物的人性与人的动物性的较量。人是高等动物,在母爱上这点是相通的。因此引起了我们人类的共鸣。作者对于猎人人性的矛盾也作了真实的辩证揭示:一面是他打猎所得除了自己生活使用,余者全给了那些行道上的朝圣者。但他既有此善行,却又残害生灵。后他良心发现,永远消失于藏北,最好的解释是他赎罪去了,且永不再干此类营生了。这篇多种体裁相融的散文向世人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其善待和保护野生动物是何等的重要!我们说,表现母爱真情,最好的手段也莫过于此吧,本篇不愧为一首真情感人的母爱颂歌!(2014,11,10-12 清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