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悲剧英雄的末路人生——夜读《史记》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0 2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靓丽人生 于 2015-4-24 06:21 编辑

                                                                     悲剧英雄的末路人生
                                                                             ——夜读《史记》有感

       在夜读《史记》中项羽本纪一节时,我心里颇为费解,在为悲剧英雄项羽的气概感动的同时,也为他的致命弱点倍感惋惜,如此英雄落得如此下场,情以何堪!

  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楚国将门后裔,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项羽自会稽起兵后用了三年时间,消灭秦军主力,入关封侯,自称西楚霸王,功业卓著;但是,在后来的楚汉之战中,因鸿门宴上的错失良机,几经拉锯之战,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项羽壮志远大,不甘为人下。少时聪明,但学写字和剑法都没能坚持。结果被叔父项梁责备,就满不在乎地说出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他的意思是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和万人对敌的本领。从其豪言中可以看出,项羽并不甘为人下,要一鸣惊人。令项梁很高兴,遂教其兵法。在秦始皇巡游会,项羽与叔父同去观看,发出“彼可取而代也”(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的惊人之语。年纪轻轻就这么有雄心壮志,可见其多么英勇无畏。虽然项羽统帅三军的地位不长久,但他确实带领了农民起义军消灭了不可一世的秦朝。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项羽重情重义,率直爽朗,坦荡淳朴,以诚待人。在攻占黄城后,他听取了外黄城十二三岁小孩子关于收取民心的建议;鸿门宴上,他对樊哙的“闯宴”大度且容忍,只因欣赏樊哙的英武气质;在与刘邦的争斗中,对于刘邦划分鸿沟,约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条约都信以为真并努力维持。项羽的为人谦恭,仁爱之心,宽怀慈爱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鸿门宴上他不杀刘邦,后来也不杀其父亲和妻儿都表现出他的宽容大爱。甚至在垓下之围中,他还能悲歌一曲,意气慷慨地辞别美人虞姬。在乌江畔,他马赠亭长,情调甚为悲凉,在穷途末路之际自刎而死,为仇者成“德”,为别人成仁成德之举充分体现出项羽灵魂深处充满无限的儒家思想。

  项羽勇猛无敌,英勇善战。他不仅身材魁梧,又有才能勇气,吴中的年青人,都很敬畏他。《史记》中描述其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美誉。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项羽与敌将对阵,经常只要嗔目视之,就令敌将闻风丧胆。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派出三名壮士向刘邦挑战,结果都被刘邦的射手楼烦射死。项羽一怒之下拍马出阵,“嗔目叱之”,竟吓得楼凡“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拔马逃回军中。秦二世二年冬十月,楚王派卿子冠军率军援赵,宋义行军至安阳,便安营扎寨,整四十天按兵不动,项羽请战,宋义拒绝并说:“夫披肩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连策,功不如义。”之后仍旧“饮酒高会”而不顾“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怒不可遏,便于“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随后派英布,蒲将军率两万兵救巨鹿,但“战少利”“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

  项羽性格的致命弱点就是优柔寡断,这种侠骨柔情正是一种妇人之仁。常言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正是这个道理。比如,在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图寻机杀刘邦时,项伯不奏请,亦擅自舞剑,并暗中保护刘邦。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对项伯的行为加以制止。项羽私自改变向刘邦进攻的决定,同时对范增在席间屡次劝他杀死刘邦的暗示不表态。项羽对于谋士范增,虽尊为亚父,但是项羽屡屡不采纳他的意见,默然不应,致使刘邦最后逃离鸿门,丧失除掉自己这一劲敌的机会。气得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他甚至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

  项羽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骄傲自大,自矜功伐,不善用人。比如,《史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会上的这种座次安排,违犯了宾为尊,主为次的原则,项王、项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刘邦再次,张良侍坐,这种座次正体现了项羽的狂妄自大;再如,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在用人原则上,项羽更是苛礼唯亲,项庄、项伯都是他的族亲。在用人态度上,他刚愎自用,多疑嫉才,所以很多原来是项羽麾下的将领后来都投向刘邦。如陈平、韩信,尽管他们有惊世之才,但项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只将他们分配到地方做小角色,大材小用,最后两人都投奔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臣谋士,夺取天下的有力棋子。他甚至看不起出身无赖的韩信,当韩信投奔他时,只给他做了个肩戟侍卫的郎中。韩信曾“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无奈之下,韩信投奔刘邦,并在萧何的竭力推荐下达到重用,成为三杰之一。陈平也是这样,他出身寒门,既无资力可凭,又无声望可恃,仅是一个“好读书”的穷书生,当他往归项羽时,项羽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尽管他有“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的奇才,项羽却不能用,也尽管他有“击降殷王”之功,项羽不仅不予重用,反而“将诛定殷者将吏”(《史记.陈丞相世家》)这就使得陈平在项羽麾下不仅不能谋得存身立命之地,还有丢掉脑袋的危险,“陈平惧诛”只有偷偷地逃走投奔了能用人的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

  此外,项羽还做事轻率,残暴不仁,生性多疑等缺点。比如,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杀刘的打算。项羽入关以后,大肆掳掠。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过的秦王子婴,而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抢掠,火烧宫殿(特别是火烧阿房宫)。在秦都咸阳,坑杀秦降卒20万,把虏掠来的财宝美女带归彭城。刘邦入咸阳后则“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而且申明军纪,废除秦的严刑苛政。亚父范增以70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然而就是这样的忠臣也难以逃脱项羽的猜忌。在公元前208年4月,刘邦在河南荥阳被项羽包围,这是继鸿门宴之后又一个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立即劝说项羽,要他急攻荥阳,正当项羽对此未置可否之时,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客死途中,项羽不但失去了一个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而且失去了一位辅佐帝业的肱股之臣。

  有人说,项羽不是被敌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此言颇有道理。总之,司马迁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同情之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令人回味和惋惜的精神财富。

      

2#
发表于 2015-4-21 07:39 | 只看该作者
对项羽分析得很透彻,说明白了,项羽只是一个将才,非帅才也。
3#
发表于 2015-4-22 04:10 | 只看该作者
称霸一方,不仅要靠雄才大略,更要靠人心的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败的原因在于此。

而是(别)被自己打倒的
4#
发表于 2015-4-22 18:24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今天分别读过。
作者围绕夜读《史记》项羽部分产生的感动和惋惜起笔,所以形成的文调幽然,崇敬与悲惋之情溢于言表,整个叙述文字洗练,概括精确,叙议得当,通过讲故事而隐含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是篇不错的读书手记。
5#
发表于 2015-4-24 0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诗路花语 于 2015-4-24 05:40 编辑

这样的读后感令人联想,内容丰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0:33 , Processed in 0.05179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