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读《石上柏》】之《静幽圣天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12 2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姬宇 于 2015-12-12 20:23 编辑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读寂寞沙洲的散文《静幽圣天寺》

  《静幽圣天寺》是中财论坛出版的散文集《石上柏》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寂寞沙洲。寂寞沙洲是个网名,与我素未谋面。从文后的作者介绍知道她是一位甘肃的作家,写散文小说,创作颇为丰富,收获不少。从文中的题记了解到,作者的家乡是祁连山下的一座小县城,圣天寺就坐落在这座小县城的西北角。虽是那么一个小点,却是最灵动。在作者的眼里,它应该是这座小城的心脏。“静幽”二字的定位,既可以看出圣天寺的与众不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由衷的喜爱了。

  乍一看文章的题目——《静幽圣天寺》,以为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其实不然,这篇散文既有景色的描写,也有叙事抒情。写景只是铺陈,而叙事抒情才是这篇散文的主旨。作者运用的是一种“领悟式”的结构,由眼前的景,思过去的人和事,最后抒发内心的感慨。通过自己细腻的叙述,将文章推到高潮,引起读者的共鸣。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往往让许多人迷失自我,在生活中感到空虚,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滋生内心的归隐,寻找心灵的居所。在作者的心中,圣天寺应该是一座“桃花源”。它能给人静谧,幽雅,身在其中,就能放下尘世间的一切,做到了无凡尘。

  在城市的喧嚣中,圣天寺是一方净土。我们从作者的笔下得知,圣天寺是一处古迹,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虽叫“寺”,却是一座尼姑庵。庵不小,里面尼姑数人,香火很旺。圣天寺身在城市的喧嚣中,却能做到心如止水,清淡无为。正像作者描述的那样,“每年到了农历的四月初八,人们络绎不绝。那一天,青烟袅袅,从远处看是风鬟雾鬓,别有一番风味。她总给人一种亲切的温暖。”正是这种亲切的温暖,才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香客。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找到回家的感觉,寺院的每道门都是开着,可以随意的进出。这里“没有别处寺院的敬畏与神圣,倒真是有了几分回家的心安与踏实”了。我想,这也是作者每次回家都要去那里走一走的缘故吧。

  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步入寺院。而作者的目的不是带我们游览寺院的风景,却是向我们讲述一个凄美的故事。由景自然过渡到叙述事情,自然而不漏痕迹,这是作者的写作的技术高明之处。没有悬念的制造,而是娓娓道来,给我们最真实的聆听。我们相信文章的取材是来自作者真实的生活,没有半点虚假和矫情。正如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作者用她平实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一个女孩的决绝。一个年华初绽的女孩,谢绝了家人的关爱,自己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出嫁。她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地方,她说她应该是个出家人。她毅然地丢下一封信,离开了爱她的父母,一去就是三年。三年后,回到家乡的圣天寺。这时她已是素衣裹身,一头秀发了无踪迹。对于父母的到来,她却能做到一脸的平淡一脸的恬静,没有一点的喜怒哀乐。这该是怎样一种离断,怎样的精神剥离!没想到,在姐姐的影响下,妹妹也要随她而去。这对于父母来说,该是一种多大的打击,她依然能一脸的释然,一句“阿弥陀佛”就割断了所有的亲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能认命,后来渐渐习惯了那份清净,没了抱怨,也开始信佛了,过着从容淡定的生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她在告诉我们只有精神的安逸才是最快乐的,世上没有什么得与失,放下就是幸福。最后从作者心中涌出的是一种安静的满足,所有的世俗的快乐与烦恼都离此很远。这应该是最真实的人生感悟吧!

  读到此处,我惊叹于作者文字背后的情与思。就像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作者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在向我们叙述,一步步地将故事推向高潮。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我们,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我们相信作者是以自己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挖掘出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这个故事是没有结局的,也不需要结局。“我忽然感觉那个寺院就是小城的心脏,她一直在安静地跳动,如果你不仔细聆听,你就听不到她跳动的声音的。”是的,现实的生活人让我们过于庸俗,在这清淡的光阴里,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此心安处是吾乡啊!
                                                                (2015年12月12日晚)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20:25 | 只看该作者
收到《石上柏》,心中感激。读到此文更是感动,欣然写下几笔,拙作难登大雅之堂,敬请斧正。
3#
发表于 2015-12-13 20:31 | 只看该作者
从手法至目的,从景物至叙事达抒情,揭开创作的层层面纱,这样的分析也颇引人入胜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1:12 | 只看该作者
梁星钧 发表于 2015-12-13 20:31
从手法至目的,从景物至叙事达抒情,揭开创作的层层面纱,这样的分析也颇引人入胜的。

谢谢粱版主,问候,
5#
发表于 2015-12-13 22: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评论,细腻之中现精神。读完很是感动,终于有人与我为伍了。我的杂说《容斋随笔》,已经写到之十八,等我写完之后,会继续评论《石上柏》。寂寞沙洲是一位女老师,文笔非常好,可惜现在已经淡出中财论坛了。
6#
发表于 2015-12-14 09:4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很好,也拜读过,但没有像你读的如此深入。欣赏。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8:28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12-13 22:41
这一篇评论,细腻之中现精神。读完很是感动,终于有人与我为伍了。我的杂说《容斋随笔》,已经写到之十八, ...

谢谢高版,多指教,写不好见笑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8:28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5-12-14 09:46
这篇文章很好,也拜读过,但没有像你读的如此深入。欣赏。问好。

谢谢,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14:05 , Processed in 0.21888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