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4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水泊梁山与上帝之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0 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水泊梁山与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是2002年发行的一部巴西电影。现在看起来,还是足够让人震惊。影片内容,表现出来的主题意图,创作手法等等,都有足够说服力。与娴熟而媚俗的好莱坞影片不同,与血统高贵喜好优雅的欧洲影片不同。它有着粗豪原始的冲击力,而又蕴合着诸多成熟技法。让人想起巴西足球:全民球迷。街头足球也往往惊世骇俗。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但作者没有表现他们的贫穷,而在于表现他们的流氓生活。按影片里的说法就是“混兄弟”,也就是不务生计,以抢劫、贩毒、帮派仇杀为业。上帝之城里的孩子,并不以这些为耻为恶,认为这是一种“英雄气概”。以小豆子为例,因为年纪小,在抢劫时让他把风,他认为这是耻辱的。自己进旅店,开枪杀人。又杀死比自己大的同伙。为了抢地盘,独占毒品生意,又无尽的杀戮异己。这时的小霸王已经有了自己的半壁江山,可以率领帮众,敢于明火执仗与警察持枪对峙,结局是警察一方退避。

  影片带给人思考的东西有许多,不好一一尽言,索性就跳出电影本身,与我们中国的“水泊梁山”作个对比。

  首先从相同点来看,两者都有黑社会性质。所谓的黑,就是与“白”,即合法的“官方社会”相对。白社会有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但就其一点是合理的。那就是“取与养”的循环。我们古代政治家统治者,也往往把百姓治理比喻为“渔猎”关系。讲究网开一面,要有取有养。统治者既要从生产者身上剥取利益,同时也要直到管理、养护的作用。整个社会才能生生不息。而黑社会只是取,抢,害,通过暴力抢劫和毒品买卖来达到自己私利的目的。这是黑白不同的地方,也是不能融的地方。而黑社会的产生,也的确就是由于“白社会”的不公而造成的。也正如当代一位混黑帮的大佬所说“社会有不公,黑帮就存在”。

  从这个来看,“上帝之城”与“水泊梁山”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社会贫富不均,“官逼民反”。都为正常社会所不容。也与正常社会的某些地方交错相通。在我们中国有古话,叫做“兵匪一家”。从“上帝之城”来看,里面的流氓,也往往需要买通警察。警察又对其忌怕三分。 

  “上”与“水”两者都体现了人的原始的生命张力。说好听的叫做“血性”,也就是“野性”“兽性”。他们都不甘于人下,不甘于平庸。甚至不喜欢劳作,“卖鱼这种事儿,一身臭味儿”。要的是快意恩仇,要的就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抽大麻,吸毒品。杀人如麻,把自己做强做大。让别人不敢欺负,让别人怕。概括一下,也就是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得到最大的私欲满足。并不去考虑其他更多,更长远的打算。

  “上帝之城”中,一开始的“三兄弟”,抢劫后,就各自选择了出路。有人去卖鱼,有人找到爱情,有人皈依基督。后面“小霸王”的兄弟,最受人尊敬的流氓,要隐退。去过自己的幸福生活。“水泊梁山”也如此。从聚义开始,也就面临一个问题:梁山泊要往哪里走?以晁盖为代表,大家就是“只顾眼前快活”,不想其他。而宋江却想为兄弟们“谋个出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明显,血勇只能逞一时,很难保一世。从整个社会的需要来看,这种私欲短见的做法,也很难长久立世。这种“生命张力”也好,血性兽性也好。做为对于不公平不合理的反抗,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毕竟不属于建设性的生产力,属于破坏力。从自身发展和外部要求来看,都不是长久之计。梁山好汉里面没有老年人,上帝之城里混兄弟的也是英雄出少年。不能以善始者,很难善终。

  再说,人们对于这些人的态度也差不多相同:敬畏,倒不是因为敬而生畏,恰是因为畏而成敬。厌恶,因为这些人并不代表着大多数人们的理想生命状态。他们过的还是刀头舔血朝不保夕日子。用流传的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还有,被逼无奈的赞同:比如,在“上帝之城”中,帅奈德就是自己女友被侮,家人被杀,走投无路中加入“兄弟”,从此再无回头路,自己也被逼无奈的杀人和被杀。这在“水泊梁山”中更为习以为常。一百单八将中,没几个是主动上梁山。大都是被逼无奈,也真正是逼上梁山!――所以,人们对于这些人,无论是“好汉”还是“流氓”多是有一种同情在里面。

  对于这些人的态度,城外山下的人来看,大都是既崇拜又嫌恶,既理解又同情。态度的复合,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

  若说不同。梁山好汉大都被理想化成了英雄。好多凶残暴戾的部分,本来原作中是有的,但后来的传颂中有意被隐掉了。比如鲁达也偷银器,武松杀嫂要摘心肝,李逵大斧要向百姓排头砍去。从教化的角度来看,理想化了,倒不一定都是好事。它会导致人们麻木又盲目。上帝之城的高度写实,倒更容易震颤警醒的作用,可以引起疗救。但,如若被直接效仿起来,流弊更大。

  最后再说,《上帝之城》曾获多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奖的是“最佳剪辑”。有人夸奖说“奥斯卡终于做了一件对的事情”“剪辑极为凌利,极准确的表现了创者意图”。其实,更令我震惊的是这么一个说法:这部作品,几乎是自传。拍摄过程也大多采用当地真实人物!

  有句话说:没有什么创造。我们不过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文艺也便如此,没有什么创造,我们只不过是生活的记录者。需要的是敏感与真诚。


2#
发表于 2015-12-20 21:01 | 只看该作者
对一部巴西电影,进行对比评论,让人对其社会背景下的扭曲的人物性格、命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引领读者反思、惊醒,避免走这些人的弯路。
3#
发表于 2015-12-21 15:42 | 只看该作者
以比较之法,对一部影片进行评介,让人记忆深刻而思考无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13:22 , Processed in 0.16291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