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心也古——读《颜氏家训》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 1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因文章著。北朝人颜之推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他一生历经三朝,为了家族声誉,忍辱负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虽无赫赫功名,但一部《颜世家训》,开家训之先河。足以供后人敬仰膜拜。该书涉及教育、历史、文学、训古、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多种知识,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值得我们用心品鉴,模仿学习借鉴。有的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

  自从张居正留下“人心不古”这个成语以后,“世风日下”就与它巧妙婚配成功。翻开《颜氏家训》一书,你会发现“人心也古”,而且还古得那么源远流长,让人莫名惊诧。

  譬如。如今农村婚嫁的大笔彩礼。都是以万为单位起价。虽然现在很多青年男女是自由恋爱结婚,可不给彩礼,即便结了婚,也是磕磕畔畔的。男怨女哭,一家不得安宁。我家附近就有一男孩,与外省人结了婚,女孩儿很好。可就是娘家人不承认这门亲事。直到婆家把几千彩礼送过去后,才勉勉强强同意了。这还算情节较轻的。弄不好人财两空,也是常见。

  还有一熟人。娃儿读书读到大学,花费肯定不少。结婚时女方派了八万彩礼。打杂开支一算,这婚,一般的家庭还真结不起。房子有了,要车子,车子有了,要票子,稍有姿色的,还要位子。哎!真同情家有男孩要结婚的父母。古代结婚的六个程序,很多都省了,可为什么纳彩这一环还省不掉,甚至愈演愈烈呢?那些生儿的人家往往恨得咬牙切齿。诅咒这歪风气。今儿看颜书,心头的气愤也一下烟消云散了。 为什么呢?

  书上说:“婚姻素对,靖侯成规。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財,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淄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与!”这段话大意是说:要选择清寒人家婚配,是颜家先祖立下的规矩。近来嫁女娶媳妇,竟然有卖女儿捞钱财,用彩礼卖媳妇的。这些人家把儿女婚姻建立在权势地位,财富上,和商人没有两样。贪荣求利,反招羞耻!颜氏的观点很进步积极。但当时这世风不也和现在偏僻农村一样么?哎!谁说人心不古?此其一也。

  今有“试婚”一词流行。同样的颜书有“试儿”一词诞生。这种风俗在江南盛行。孩子生下来一周年,就要为他缝制新衣裳,给他洗浴打扮,对男孩就用弓箭纸笔,对女孩就用剪子尺子针线,饮食物品及珍宝玩具等物,把它们放在孩子面前,以孩子抓取的东西来检验孩子今后是贪婪还是廉洁,是愚蠢还是聪明。这一天家里还要大宴亲朋好友助兴同乐。这一旧俗,放在今天来看,我估计那人间蛀虫,大老虎小硕鼠们,小时候就该狠狠打屁股了!不过,在民间,今天还有给孩子抓阄的玩法,只不过大家都不太计较内容了,而是纯属娱乐好玩逗趣!

  年关将近,人们最忌讳遇到丧事。可这死人的事不是那个人说了算的。但死前周围邻居往往不得安宁。不是死者刁难,而是一些猫儿狗儿哀鸣号哭不止,影响人家休息。特别是深更半夜,听到这“鬼哭狼号”般的叫声,心惊害怕,毛骨悚然也是有的。如果是远亲旧戚什么的,还会跑到熟人家来收“脚记”。所谓收脚记,就是家里什么东西砰地响一下,动静很大。很多人都听得到,像什么东西掉在地上,或是像大风吹打门板什么的。这样的事发生最多不过一两天,就会传来熟人去世的噩耗。这一点好像很准。还有就是人死后,阴阳先生说死人七天之后,灵魂要“回煞”。人死了不认亲。很凶恶。回煞这天的某个时刻,家人要回避外出。然后关门插锁,撒些草灰在逝者身前呆的堂屋,回来看灰上的脚印,以此判断这逝者在来世变成了什么。如是鸡脚印,就是鸡,如是鸟脚印就是鸟,以次类推。是真是假,不重要。在说,这也是唯心主义。破迷信,信科学才是要义!

  然而关于“回煞”这一妄说颜书也记载了一点。他说:“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燃火,户外列灰,拔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人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用白话文说,就是_旁门左道的书说:人死之后灵魂要返家一次。这一天,家中子孙都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说:用画瓦和书符可以镇邪,念咒语可以驱鬼;又说:出丧那一天,门前要烧火,屋外要铺灰,要进行种种仪式以送走家鬼,上章天曹祈求断绝死者殃祸染及家人。诸如此类的例子,都不近人情,是儒雅之罪人,应该对此进行弹劾。

  我不知在其它地方是否还有这一习俗流传,但在我周围一带,人死“回煞”这一说不假。所做的也大同小异!你看,人心也古吧?此其三也。

  不想再赘述,浪费看官的时间。我只想说明一点,民俗的力量和《行走的力量》一样强大,尽管它的内容,在今天有些变异,要让民俗真正活过来,必须注入新鲜血液,需要给贫瘠的精神输些氧!
2#
发表于 2016-2-1 12:09 | 只看该作者
人心也古,现在的很多风俗习惯,都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不过,有些变化而已。人心不古,让人心寒;但是人心也古,给生活带来温暖。
3#
发表于 2016-2-1 12:4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偏要说婚嫁索聘是买卖行径,不如少了聘礼,将会如何。
当然也有私奔免俗的,不如验看一下,看看婚后是否就真的很是幸福。
4#
发表于 2016-2-1 16:38 | 只看该作者
在今天有些变异,要让民俗真正活过来,必须注入新鲜血液,需要给贫瘠的精神输些氧!说的很有力!
5#
发表于 2016-2-1 17:01 | 只看该作者
颜家当时也是名门望族,那时候特别讲究门阀,他们家的姑娘不愁嫁的,属于站着讲话腰不疼哎。颜氏家训不错,早年读过,读了也就忘了,反正按照他们的标准,咱们身边百分之九十的人大约都差的挺远好像。
6#
发表于 2016-2-1 18:40 | 只看该作者
哎,能读进书再走出来,真是好事情。
7#
发表于 2016-2-1 21:17 | 只看该作者
纳采古时很简洁的,一只雁而已,今天演变成买卖,可谓人心不古;试儿在我们这里叫“抓周”,孩子一周岁时试探孩子将来喜欢干啥,这个多年没变;“回煞”有点变了性质,上古是希望老死者回来的,现在一边祭一边害怕被祭祀的人回来,可谓虚伪。读书能想到“需要给贫瘠的精神输些氧”,真是了不起!
8#
发表于 2016-2-2 19:14 | 只看该作者
我写过年那些事时,第一篇是关于家谱的,因祖上就是凡人,所以家谱也很普通,甚至我们家族连个辈份排序的字号都没有。但颜家不同了,大户人家自有许多讲究。
9#
发表于 2016-2-3 01:46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看似严肃的古书也能读出时代的气息“试婚”。
这样的读书和读后感,值得赞赏。古今结合,有读有思考,开卷有益!
10#
发表于 2016-2-3 09:31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底蕴的文章,拜读学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11:59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6-2-3 01:46
这样的看似严肃的古书也能读出时代的气息“试婚”。
这样的读书和读后感,值得赞赏。古今结合,有读有思考 ...

谢微风夸赞!提前祝你及家人新年快乐!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11:59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6-2-1 21:17
纳采古时很简洁的,一只雁而已,今天演变成买卖,可谓人心不古;试儿在我们这里叫“抓周”,孩子一周岁时试 ...

18兄好!
13#
发表于 2016-2-4 14:2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写人心也古,深刻揭露了当今国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及空虚,呼唤精神的黎明!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0:01 , Processed in 0.1875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