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师桥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8 1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2 编辑 <br /><br />
师桥行

师桥,俗称先生桥,长江边的弹丸小集市,梅李镇赵市乡的下属村镇,地处边远,很少有人造访。


我乘公交车到了赵市,师桥还在三公里之外,无车可乘,呆在路边。一位卖菜阿姨骑三轮电瓶车经过,顺路搭我前往。


电瓶车在笔直的乡村小路上前行,高高的水杉夹道排列,绿墙般伸展远方。麦苗青,菜花黄,边鄙乡村,竹林掩映、小桥流水的传统农家不少,这里关着一树梨花,那里门口栽着桃杏,爽心悦目,沁人心脾。


车过盐铁塘,小镇便在眼前。盐铁塘,传说是西汉吴王刘濞运输盐铁所凿,一路傍长江江岸而行。卖菜阿姨地道,转弯抹角送我到那座名叫师桥的桥堍。桥是双曲砖拱桥,不是古桥,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物,那时时兴造这样的桥。问桥下人家,果不其然,桥名叫马桥,桥下是沟通盐铁塘与长江的海洋泾。我暗谢卖菜阿姨,她错认师桥,说明她对这里并不熟悉,家离这里很远,为了我,抄远路,送我到了这里。


马桥对着一条狭巷,一路向东,与南北走向的中心街组成丁字形。窄窄街道,寂寥无人,丁字路口有家店铺,一位八旬老人扒在柜上打顿。街上老房与新楼间杂,依稀能想象当年的街市。


中心街北端,一河挡住去路,是海洋泾支流。隔河而望,一片广场,两棵古银杏高耸入云,枝条繁密,枝桠上胀满小骨朵,正是萌芽长叶的时候。树下原有净土庵,当年渔民出海,来此烧香请愿,香火鼎盛。有记载:“明末,有宿儒庵内设塾授业,孩子不管交不交束修,均可上学。村民募资建桥,便于学生通行,桥称先生桥,小镇由此得名。”先生桥原是石板桥,现在改为水泥平桥。


过桥,转过净土庵遗址,便是长江堤岸,海洋泾出江船闸高耸堤上。站在闸旁,内河盈盈绿水,流向远处。闸外,江水滔滔,正值落潮时候,往闸下看,水深如井,可见落潮时内河外江水面落差之大。河口外,两道江渚,等待涨潮进港的船只,蜂聚蚁附般停泊在渚边,万里晴空,江风猎猎,怡人心魄。


回到先生桥,杂货铺老人很热心,向我讲解这里的名物。桥南堍,原有“近海楼”茶馆,那时,这里是大江南北货物集散地,出洋捕鱼的船码头,人来客往,非常热闹,人称“小上海”。近海楼有各色人等出没,抗战时成了日寇的心腹之患,日本人一把火烧了近海楼。解放后,这里的远洋捕鱼船集中到了左近的浒浦港,先生桥的闹市便败落下来。


老人领我向南走百余步,指着小街右侧一家小楼说:“这就是梅寄鹤的家。”


梅寄鹤先生是文坛神秘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了一部《古本水浒传》。此书前七十回与金批水浒一样。后五十回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宋江受招安,征方腊,梁山好汉一批批死去的情节,一概不见。根据前七十回线索,此书续写英雄们继续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情节曲折,文字峻秀,和前七十回的叙事风格与语言风格契合一致。此书一出,引来批评界轩然大波。有赞赏肯定的,有批评否定的。赞赏的推崇为文学史上的奇迹,否定者斥之为“伪作”。经过研究发现,此书最早出于常熟师桥中医梅寄鹤之手。


梅寄鹤,1898—1969,世居梅李镇师桥,业医。1924年,他受平襟亚之邀,进上海中西书局当编辑,共九年。1933年出版了他写序的《古本水浒传》后五十回,称此书是“真古本”,为“澄江梅氏藏本”。


“澄江梅氏”指梅寄鹤家,他说,此书发现于他家的藏书室,有人却说是梅寄鹤自己续写的。到底怎么回事,众说纷纭,可能以后一直要争议下去。因为当事人都已谢世,后代也没听梅先生说过此事,他们连这本书也不知道。但作为《水浒传》众多版本中的一种特殊版本,它将会永远流传下去,这是无疑的。


梅家故宅沿街有五间门面,店家老人说,后面原有八九进深宅,一直延伸到海洋泾岸边。旁边侧巷叫梅家弄,古宅人称梅厅。当年梅寄鹤在第一进大厅内坐堂门诊。梅先生去世时,这位店家老人已经三十多岁,他们是熟识的邻居。现在沿街一进改建为小楼,后面只剩一进老房,梅寄鹤小儿子在此生活。这位后代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家里寂然无人。看来,梅家是一方世家大户,在这偏僻小镇,在民国初年,这种大户人家藏有一部通俗小说的古籍孤本,是极有可能的。


     我步行回赵市,“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一路踏青观景,吮吸融融春光。俗语云:骊珠藏碧海,俊鸟出深山,阅读师桥这个偏远小镇,还有多少精彩的章节尚未读解呢?

2#
发表于 2016-3-28 1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2 编辑 <br /><br />文章具有传统游记散文的明晰特征。景象勾连富有线性的味道。纵横交贯的视觉特别是历史元素的融入,让本文有了质感厚实的韵致。看来传统文化自有草芥传承,这话一点不过。欣赏并问好。

3#
发表于 2016-3-28 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2 编辑 <br /><br />原来师桥有梅寄鹤的家,无论古本水浒真伪,此地都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跟随作者的笔,也游了一遍师桥,感受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以及人文气息。文章不错,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6-3-28 17: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2 编辑 <br /><br />师桥,真是个特别的地方。欣赏。问好。

5#
发表于 2016-3-28 1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2 编辑 <br /><br />师桥独特的人文历史洋溢在字里行间!

6#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2 编辑 <br /><br /> 发表于 2016-3-28 10:41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师桥有梅寄鹤的家,无论古本水浒真伪,此地都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跟随作者的笔,也游了一遍师桥,感受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
感谢昙花版主高评.上星期三去了一趟师桥,这篇是急就章,请批评.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2 编辑 <br /><br /> 发表于 2016-3-28 10:1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具有传统游记散文的明晰特征。景象勾连富有线性的味道。纵横交贯的视觉特别是历史元素的融入,让本文有了质感厚实的韵致。看来传统文化自有草芥传承,这话一点不过。欣赏并问好。
感谢一兵版主高评,版主新颖的笔法正在学习中.

8#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8: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2 编辑 <br /><br />师桥,真是个特别的地方。欣赏。问好。
彦林文友,谢谢评论,向你学习.

9#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2 编辑 <br /><br /> 发表于 2016-3-28 17:36 | 只看该作者
师桥独特的人文历史洋溢在字里行间!
谢谢老朋友评论,师桥确是个寂寞小镇,但天涯何处无芳草.

10#
发表于 2016-3-29 1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3 编辑 <br /><br />语言简练,行文自然,字里行间充满文化韵味。欣赏问好。

11#
发表于 2016-3-29 15: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03 编辑 <br /><br />细腻的文字,细致的考证,精彩的文章,拜读学习,阳光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0:2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6-3-29 15:16 | 只看该作者
语言简练,行文自然,字里行间充满文化韵味。欣赏问好。

谢谢青衫子文友评论.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0:2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6-3-29 15:16 | 只看该作者
语言简练,行文自然,字里行间充满文化韵味。欣赏问好。

谢谢青衫子文友评论.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0:21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16-3-29 15:24 | 只看该作者
细腻的文字,细致的考证,精彩的文章,拜读学习,阳光问好。

谢谢静静文友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00:13 , Processed in 0.29780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