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3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给成果产业化安上“加速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3 2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4月以来,陈小龙研究员的心情一直不错。他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与上海和新加坡的两家公司合作成立了北京天科合达蓝光半导体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将专门生产他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碳化硅晶片"。

  陈小龙研究碳化硅晶体的生长。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特别适于制造高温、高频、大功率、抗辐射的电子器件和固体半导体蓝光发光器衬底。目前,这种碳化硅晶体的生长技术只掌握在国外少数几个国家手里,我国所需的碳化硅全部依赖进口。

    物理所自1999年以来,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863计划等的支持下,在碳化硅晶体生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04年,碳化硅晶体生长项目又得到中科院北京物质科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物质科学基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目前,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综合性能测试验收,并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陈小龙说:"正是因为有了物质科学基地的有力支持,我们经过多年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才能从实验室走向‘中试',才有跨入产业化大门的可能。"

    正像对碳化硅晶体研究的支持一样,物质科学基地对物理学、化学或与它们相关的交叉学科的一些项目也予以支持,以便尽快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这也正是物质科学基地成立的初衷。

    优选重大成果推动转化

    中科院理化技术所对"生产"冰箱很有"兴趣"。这个冰箱不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家用冰箱,而是制冷温度在零下8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冰箱。

    随着现代基因工程、生物医学等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低温保存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2002年我国进口深冷冰箱8000台,每台售价2-8万元,并且每年的需求量还以5%%-10%%的速度增长。

    1999年,理化所开展了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在低温冰箱上的应用研究,率先在世界上研制出工作在零下30摄氏度至零下150摄氏度这一广阔制冷温区的单压缩机混合工质低温冰箱,其中代表关键技术水平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了推动该项技术的工程化和工艺化,理化所"咬牙"拿出了100多万元支持项目中试。在了解到研究经费依然有缺口时,物质科学基地通过简洁而严格的项目评审,给予了150万元的扶持,使项目顺利完成了中试。

    低温冰箱的研制成功,吸引了国内各大冰箱企业的兴趣。2002年年底,理化所与合肥美菱成立中科美菱低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向其转移技术,在企业试生产第一年就销售了300余台冰箱,2004年销售2300多台,在部分型号中占领了较大份额的国内市场。2005年低温冰箱销售达到3000台,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的中科院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其中有相当一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推动这些成果的产业化,是中科院领导思索的重要问题。1999年,中科院成立了由今天的物理所、化学所和理化技术所三家组成的北京物质科学基地,重点是促进三所之间的联合,瞄准国家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优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突破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作为基地指导委员会主任的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明确指出,物质科学基地要在科学管理、出人才、出成果方面进行探索,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提供有益的经验。

    据物质科学基地管委会主任杨国桢院士介绍,由物质科学基地各所申请,经专家评审和基地批准,基地先后共完成立项15个,资助总额为2225万元。在组织实施的全部项目中,已解决的关键技术有42项,共申报专利52项,已授权22项,其中有一项与合作企业联合入选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项目。如果从产业化的进程来看,有三项成果向企业转化后已有产品生产;两项完成技术转让,正在进行应用开发;三项尚在寻求合适的企业合作伙伴;还有一项在所内的中试线上小批量生产供有关单位使用。

  2225万元!这仅相当于一个国家级科技专项的资助强度,然而,物质科学基地却以此为载体,搭建了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支持了15个重点项目,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

    解决"中试难"的瓶颈

    1999年6月,刘静从美国回国,来到了理化所的低温中心。在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他组建了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与仪器实验室,启动了系列基础研究工作。随后,他结合自己在生物传热方面的长期积累及本单位在低温技术实验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将深低温冷冻治疗与高温热疗结合以发展新型肿瘤治疗设备的技术方案。2001年,原理性装置诞生了。但刘静对其产业化没有奢望:人手不够,经费更不够。
    2002年,理化所对其给予创新经费支持,以刘静为首的项目组制造出了实验室样机。为了促成设备的产业化,刘静向物质科学基地申请资助。2003年底,项目评审专家经过讨论,决定向该项目投入经费支持,同时扬州亚华生物科技公司也出资予以推进。
    2004年末,项目组成功研制出严格符合医疗器械产品规范的高性能冷热刀医疗设备,这是国内外首次实现的真正集深低温冷冻治疗与高温热疗功能于一体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医疗设备。目前,该设备已获准进入临床实验。

    从基础研究到原理性样机,从实验室样机再到中试,刘静项目组一步一步地前进。中科院理化所所长刘新厚认为,一项成果从最初研究到转化为产品大约需要七根"链条",缺一不可。一般地说,前端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有国家的各类基金支持,后部的产业化有企业的支持,只有中间的中试环节难寻支持。刘新厚为记者粗粗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产品前期的研究投入是"1"的话,中试的投入约是"10",而产业化的投入则是"100"。

    "中试难"一直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时下多数企业还缺乏开发先进技术的能力,正如合肥美菱有限责任公司一位领导所言:"中试研究是一项既繁琐又量大的工作,对于创新性很强的技术,企业很难广泛参与。"应该说,物质科学基地正是抓住这一薄弱环节,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中试所需的"10"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物质科学基地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尝试并摸索出了自己的办法:聘请专家参与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基地聘请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相应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遴选、中期进展评估和总结验收,并组织专家组成员到与项目合作的企业进行现场考察。

    在成果转化的实践上,基地还填补了当前某些相关体制与机制的缺失。基地支持的绝大多数项目,已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具备了多年的知识、技术积累和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但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而且还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甚至资金短缺,可以说"技术创新链"几近断链。对于这些走向或已接近产业化门口的项目,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现在又缺位,因此必须寻求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支持,否则将严重制约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基地对此的介入和扶持,可谓"雪中送炭"。让技术变成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其关键往往就在成果转化初期(产业化前期)的"扶一把",促使其融入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大环境中。

  实践证明,物质科学基地的探索对我们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2#
发表于 2006-10-4 08:52 | 只看该作者
实践证明,物质科学基地的探索对我们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值得一读的帖子.
3#
发表于 2006-10-4 16:30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学习.
4#
发表于 2006-10-6 09:4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雨点 发表
进来学习.

节日问好!
5#
发表于 2010-3-18 18:02 | 只看该作者
广告帖子,一律屏蔽。
6#
发表于 2010-5-11 08:41 | 只看该作者
物质科学基地的探索对我们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再次提读。
7#
发表于 2010-6-21 10:26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欣赏!
8#
发表于 2010-7-16 07:43 | 只看该作者
瞄准国家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优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突破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
9#
发表于 2012-3-13 14:4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能给大家带来好处也不错。
10#
发表于 2012-11-20 0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北极星光一片 于 2012-3-13 14:48 发表
如果能给大家带来好处也不错。
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3:55 , Processed in 0.04843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