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网脑”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6-12-12 1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网脑”

  阿潘在她的博客说:“随着博客的流行,博客阵营内部逐渐孕育出自己的文化氛围。伴随着博客交往模式,这种文化在人脑/电脑/网域互动(或可称‘网脑’)的三位一体中得到发扬、推广。”


  阿潘的“网脑”说让我想起一篇在网上流传的根据科学寓言《蚂蚁赋格》改编的科幻小说《马姨》(百度一下“马姨”这个词,点击第一行,就是一个不错的版本)。小说描述了一个由“蚁群”作为机芯的“电脑”与其测试者探讨什么生命的故事,而这台自称为“马姨”的电脑的“开发者”则是互联网本身——也就是“网脑”。


  小说中,“网脑”与“马姨”的测试者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假如你能理解马姨,那你也能理解我。你、马姨、我,我们都是生命的不同形式。大脑中的每个神经元接收周围的神经元传来的讯息,进行处理后送给其他神经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你;蚁群中的每只蚂蚁接收周围的蚂蚁传来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判断告诉其他蚂蚁,这就形成了马姨;互联网络中的每台服务器接收其他服务器发来的资讯,处理后交给下游的服务器,这就产生了我。你可以把我看作是全世界网络中计算机的总和。我就是整个网络。” 小说毕竟是小说,虽然从理论上是讲得通的,但网络还没有复杂到可以“涌现”出具有自觉的生命意识的程度。可是,在阿潘述说的“人脑/电脑/网域互动”的世界里,我们把博客网中的每一个“人”看作一个一个脑细胞,而把通过网络的相互联结看成是联结和传输脑细胞电脉冲的树突、轴突,其复杂程度就大大增强了。所增强的复杂程度不是建立在博客“脑细胞”的数量级上,而是建立在其神经细胞自身——“人”的复杂程度上。当博客网络(通过电脑)联结了高度复杂的人脑之后,“涌现”出具有超越个体人的智慧的“网脑”就不再是天方夜谭,如果感觉难以接受,也仅仅是一个思维习惯问题。


  弗兰西斯·克里克在《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说:“你是大脑神经元行为的体现。”作为博客网络的“网脑”,不正是作为脑细胞的个体博主行为的体现吗?这些个体博主(“网脑”的脑细胞)相互联结、相互激荡、相互沟通交流,逐步形成一些“中心”,形成具有支配作用的“序参量”,就像一个人大大脑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脑细胞联结模式一样。这样的模式逐级联结,形成更大的模式,这时候,“网脑”也就真的诞生了。借用《马姨》中的一句话,“他不是其中的任何一只,他就是那一群,他是蚁群的灵魂。”“网脑”也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博主,而是那一群,是那一群博客的“灵魂”。


  早在上个世纪末愚顽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当时我用的名词是“智慧圈”:


  “智慧圈”的概念能够从激光原理中得到解释。激光理论,是哈肯产生协同学理论的模型。激光对于灯光是一个巨大进步,灯光中,光电子受到电流激发产生光波,这些波浪和波串随着电流的增大越来越密集,形成一个光场的狂突运动。在这种狂突过程中,大部分能量损耗掉了。就象一群乌合之众总是在冲突中相互掣肘,不能成就任何事业一样。激光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它不是一些杂乱的波串,而是完全相同的、长度无穷的波浪。激光能够一致行动,却没有人在指挥,激光是通过自组织产生一种有序状态。于是灯光的无序运动转为激光的有序运动。在激光发生器中,不同的长度的光波相互激荡,最后一种波取得优势地位,成为“序参量”,带领全部光波按同样的波长、向同一个方向发射,从而获得无穷的能量。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是建立在一个“智囊团”理论之上的。他的意思是:把整个团体中的各个思想综合、协调、组织起来,并在一种和谐合作的精神下把它引导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路线。它是经由两个以上的人和谐合作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思想,而这些人则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而聚集在一起的。拿破仑·希尔认为思想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两个以上的思想在会合或者近距离接触时,往往会在彼此的思想上产生影响或形成另一种思想状态,这种影响和思想状态与接触前的状态不同。在和谐的精神下,可以把更多的思想聚集或者混合在一起,产生第三种思想,它为某个思想或者全部思想所用。以一种完全和谐的精神融合两种以上的思想,可以是团体中的人表现出超人般的成就。任何团体遵守这一法则都可以获得无限的能力,只要团体组成分子具有智慧,愿意贡献自己的个性和利益,并在一种完全和谐的精神状态下融合大家的思想。


  在《塞莱斯廷预言》这本小说中,作者认为由个别思想合作所产生的集体思想,具有能够“接收”到某种力量或知识来源的能力,不管这种能量来源于何方,不管称作上帝、宇宙能量,还是取个别的什么名称,都是普通人无法获得的。


  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也说,优秀的团体中,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体的智慧,不仅团体整体能够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的成长速度也会很快。


  阿潘的“网脑”说,实际上等于把博客网络看作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博网的能量,博网的灵魂,就表现在形成“智慧圈”的过程中。


  大约五六年前,四川大学陈思雨教授提出了网际互动有八大功能:


  (1)全方位拓展你的想象。在互动、讨论和交流还将进一步激发你的想象。


  (2)为你创造大量机遇。大量信息的聚集和互动将创造大量的新奇信息,在这些新奇信息中,机遇出现的可能大大增加。


  (3)帮你直觉。在网际互动中,看看别人在谈些什么,放松放松,涉猎些与自己的课题无关的东西,就有可能触发你的直觉,产生创新。


  (4)构筑思维超导体。信息的聚集和互动将促使各不相同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突破了多个现象和设想间的时空障碍,从而使你的思维产生强大聚变,创造力获得充分展现,新想法不断涌现,从而形成思维超导体。


  (5)借用最优秀的脑袋。在网际互动、讨论和交流中,可以从其它人的发言中获得启发。另外,在网际互动、讨论和交流中,可以形成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因为任何思想敏锐的人,在研究过程中都会遇到无数有趣的附带问题,而研究者精力不足,但对另一些人来说,附带问题恰是主要问题。


  (6)及时克服谬误。网际互动,可以使我们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有可能尽快发现谬误、及时克服谬误。


  (7)克服思惟惯性。最困难的问题是重新编排整理一组熟悉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并且摆脱当时流行的理论。网际互动使各不相同的信息在很小的空间中聚集,大家可以发表各不相同的观点,有利于打破思惟惯性,使创新速度加快。


  (8)提供心理支持。新观念往往受到冷淡和反对,网际可能减轻冷淡和反对,为发现者提供心理支持,同时使新发现易于引起注意。


  陈雨思的网际互动八大功能对我们理解“网脑”可能有所启发。


--------------------------------------------------------------------------------

《马姨》摘录:


当我小心翼翼地问到他对计算机语言的看法时,马姨说:“关键是交流!你把计算机当作什么呢?只要找到了方法,交流不成问题。”


人类的大脑细胞之间,也只是进行着一些简单的交流,和蚂蚁并没无不同,那么人类引以为自豪的智慧的火花,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马姨说:“我还没有想明白。不过我觉得,从广义上说,一个能和外界交流的复杂系统,就是生命。”


人和人相互交流,不自觉地扮演起了神经细胞的角色。或者,不,整个人类是一个生命。人类甚至已经在研究这个生命系统中神经元之间的交互规则,那就是社会学、关系学、群众心理学等。


知道自己是一只蚂蚁无疑是悲哀的,但假如知道了自己其实是组成大海的一滴水,是一个巨大的马姨的一部分,这又是很有意思的。


我打开机箱,面对着繁忙的蚂群,我忽然觉得自己正在看着一个赤裸的大脑……


一个生命,好像必然要探寻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的意义又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不是就是在其中呢?


们一直梦想着要创造出有生命的计算机,他们成功了,只不过不是在计算机这个层次上。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2-12 14:1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的过程是不是就一个不段摸索的过程呢?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09:03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吧!人的生命过程还不同于普通的生命过程,是建立在生物学过程之上的一个文化发展过程,而文化发展就是探索。
4#
发表于 2006-12-13 09:07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您,新来的朋友!!
5#
发表于 2006-12-13 09:1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李金英 发表
欢迎您,新来的朋友!!


感谢金英超版支持!问好
6#
发表于 2006-12-13 09:3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得以发展,我个人认为,应在于人们共同的智慧,即在于人的不同思想的碰撞。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必然要前进,经济必然要发展,于是就出现一种“思维市场”的空缺,它需求全新的观念,而这种全新的观念就诞生于人的不同思想迸出的火花的结晶与提炼。
西振避开习惯性冗长说理的写法,让人耳目一新.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0:58 | 只看该作者

谢超版和清风!建议清风读一下《马姨》这篇小说:

8#
发表于 2006-12-13 10:5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得以发展,我个人认为,应在于人们共同的智慧,即在于人的不同思想的碰撞。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必然要前进,经济必然要发展,于是就出现一种“思维市场”的空缺,它需求全新的观念,而这种全新的观...


赞同!
9#
发表于 2006-12-13 1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谢超版和清风!建议清风读一下《马姨》这篇小说:



好的,谢谢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4 07:50 | 只看该作者

补充后续讨论内容

阿潘:回应张西振先生“‘潘氏网脑说’的理路”一文 2006-12-13 22:29:11

俺在上次文章入世/联网/开博中曾提到了“人脑/电脑/网脑”三位一体的说法,当时 张西振先生在评论中就有所感悟和发挥。后来,他专门就此撰写文章“潘氏网脑说”的理路。不但透彻地理解了俺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让这个意思在互动中得到升华。这就是所谓“网脑”的力量。俺对此除了感谢之外,今转载并评论他这篇文章,并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以便让“网脑”发挥更大的创造机能。

张西振原文:阿潘提出的“网脑”概念已经表现出了活力:有人欣赏、有人“害怕”、更多的人表现出兴趣。或许,“潘氏网脑说”的发展,与阿潘关注的“创意产业”也有某些关联,因此也值得阿潘的头脑与“网脑”继续思考下去。愚顽秉承“潘氏网脑”精神,扮演一个“网脑”细胞的角色,参照霍兰的《隐秩序》理论,初步梳理了一下“潘氏网脑说”的理路:

1.聚集。聚集是个别的主体组合成一个关联紧密或松散的有机体,并创造出个别主体所不具备的系统特质的基础。前一阵子网上炒得很热的“太岁”,就是一个菌类聚集体,是由大量的菌体聚集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产生个别菌体所不具备的顽强生命力。还有森林、蚁群、蜂群,都是聚集有机体的很好的例子。聚集有机体的行为依赖于网络中分主体的交互作用。聚集主体可以再次聚集,增加新的等级层次。“网脑”的形成也需要“头脑”的聚集。当一定数量的“头脑”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些“头脑”之间如果有足够多的“联结”,就会发生“涌现”现象,能够相互作用、连锁激发、快速学习并可能产生共同的思想。“潘氏网脑”即是很多“大脑”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在相激相荡中“涌现”出复杂的大尺度思维特征的系统(霍兰说这是复杂自适应系统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一面),是建立在博客平台之上的一种知识与智慧创造方式(与“创意产业”有关)。“潘氏网脑”可能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古老命题的最新证明之一。“潘氏网脑”没有中央控制系统,只通过竞争与合作逐步形成一些网络联结模式,表现出分布式的特征。

阿潘的评论:应该说是这样理解。俺的意思是“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一个本体化的事物,就是说“网络交往”的关系具有了一种独立意志,它不依靠“交往者”而独立存在,形成了一种文化,交往者反而要遵从它的游戏规则来生存的时候,它就具有了驱动自身和交往者智能的力量。

张西振原文:2.标识。这是在一个分布式网络中形成聚集体的主要机制。生物通过不同的相貌标识区分是不是同类,避免非同类交配而影响基因的复制;政党以不同的政治主张为标识,召唤自己的政治集团成员;战场上用不同的旗帜,召集己方的战士;宗教用不同的教义,聚合自己的信众;原始部落的图腾也发挥着标志的功能……“标识”既是一面旗帜,也是一种界限,在召集的同时,也承担着排除的功能。“潘氏网脑”的聚集,也离不开“标识”。“潘氏网脑说”中的“标识”,可能是广义的“主题性博客”与“主题性圈子”。明确的“主题”,是区分不同的“网脑”,吸引相同兴趣的“头脑”,排斥志趣不投的“头脑”,形成一个和谐共鸣体的基础。

阿潘的评论:无论“人脑/电脑/网脑”,到目前我们能在破解意识上识别的,都是“符号”,也就是“标识”。“标识”是达成理解的最小单位。它不但界定了一个“话语系统”,而且圈定了这个话语系统的“公共区域”。(不管这个话语系统的系统性如何)

张西振原文:3.思维流。“潘氏网脑”中的各个“头脑”(表现为不同的博客站点)是网脑的{节点,连接者,资源}三合一组合,是“网脑”的处理器(主体)。连接者表明可能的相互作用,信息或知识会在不同节点之间流动,并被不断的增添、删减和加工改造。在思维(表现为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中,“标识”开始发挥作用,节点会挑选那些有益于相互作用的标识,而排斥造成不良后果的标识。也就是说,带有有益标志的节点被频繁连接,而带有不良标志的节点会被停止连接。这是“潘氏网脑”形成的重要机理——有益标志的连接乘数效应。更重要的是,节点之间的连接还会发生再循环,进一步通过正反馈强化某种联结模式而同时也冲淡其他联结模式(每个节点背后的主体其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个层面的竞争就是网脑生死的决定因素)。

阿潘的评论:“网脑”超越了主客关系二元思维,是一种多元非线性的模式,是信息为载体、以文化为规则、以知识为背景的动态构成形态,当然其中最不容忽视的还是人的意志。

张西振的原文:4.多样性。“网脑”不像中央控制系统那样形成标准化和单一性系统特征,“网脑”会表现出分布式系统的基本特性——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就是不同的网脑兴奋中心,这种兴奋中心本身也会形成自己的标识(标识在节点、圈子、圈子群等多个层面上都发挥着作用),进而形成某种动态模式。每一个动态模式的支持者(主体、节点)都会把这个动态模式作为自己的生态环境,如果某个主体不适应某一动态模式,会自动退出、转向另外的动态模式,或者在网络世界中消失。

阿潘的评论:俺这个“网脑”的来由是有个序列的:聚财、圈地、招人、网脑、同心....

其实网脑的现实化就是建立在模式化语言基础之上。(另:张西振先生曾著有“模式语言”文章,在他的博客里,可供细读)

张西振的原文:5.模式语言。成熟的“网脑”具有共享的“模式语言”系统,这些“模式语言”是网脑成员(主体、节点)加工改造和生成新的知识或思想产品的积木块。任何惊世骇俗的“创意”都会是“模式语言”积木块的重新组合,而一种新的组合一旦被公认,又变成了新的积木块,被网脑成员共同享用,继续进行新的创意。“模式语言”可能是“网脑”的基因(记因)。(关于“模式语言”愚顽有很多描述,可以参阅)。

阿潘的评论: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语言的二元性特点和信息的多元化生态已经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语言形式、结构、内容的更新与发展,是今天所要面临的一个原发性问题。

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创造吧!作为象形文字的使用者,让我们发出自己一方声音,去和西方的字母文字,纠缠,共生!

本话题继续中,欢迎评论……

文章评论:

老闷同志 2006-12-13 22:45:02

协作式写作,是"网脑"的发育方向.信号!  
 
老闷同志 2006-12-13 22:55:43

阿潘与张西振先生同"网"异"点"的协作,是对"模式语言"的贡献,具有路标意义.  
 
老闷同志 2006-12-13 22:59:14

这种协作共荣的文化主张,可能是博客们消费和生产剩余热情的高级形式.  
 
海礁草 2006-12-13 23:00:35

老闷同志真快哟。好呀,但愿“潘氏网脑”理论得到社会的共识,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彭华静2006-12-13 23:01:49

看,阿潘备受推崇,有魅力!  
 
yee_ 2006-12-13 23:17:27
潘氏网脑说呢。  
 
老闷同志 2006-12-13 23:32:22
写博客能像潘氏这样拿出研究的姿态,诚为可贵.潘氏的开创性工作会影响到更多的人和更广的领域.  
 
五通庙僧 2006-12-13 23:43:04
阿潘,继续研究下去,或许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五通庙僧 2006-12-13 23:45:29
网脑形成的力量,绝对是1+1>1的结果。
 
海蓝色畅想2006-12-14 00:12:28
很有意思的互动,希望能看到更精彩的博文!
该文被《百味人生杂谈圈》加精推荐!期待更多的博文!博出更多的精彩!
 
狐狸小贝贝 2006-12-14 06:03:14
“潘氏网脑说”将是社会科学领域2006年一重大科研成果....呵呵.  
 
阿潘 2006-12-14 06:58:56
今天要早出门,起得早了,发现还有更早嘀。贝贝,晕啊!
11#
发表于 2006-12-14 09: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精彩文章。
12#
发表于 2006-12-14 13:1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学习精彩文章。


感谢迎春支持!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6 18:29 | 只看该作者
从迎春“来自: 德州”的标签看,可能还是愚顽的山东老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7:19 , Processed in 0.0515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