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7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话三农之一:粮食与农民增收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6-12-25 12: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闲话三农之一:粮食与农民增收

  昨日立秋。

  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这样普普通通的一天。立秋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城市的上空依然酷暑难当,真正秋高气爽的日子还有些遥远。但我知道,在故乡,在其它的农村,这个日子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麦子要赶在立秋之前的伏天碾了晒干才好,麦地得赶在立秋之前翻完头遍,若要种荞也得在立秋前种上,就连孩子们捉蚂蚱,若要立秋后捉到的,必然没有什么玩头了。

  由于上班,周末也十之八九有事,这个夏天便没有回去——这已是我连续第五年没有赶回故乡收麦子了。即便如此,我也没法不关注故乡。对于以“夏收、夏种、夏管”为内容的三夏时节,故乡的乡亲们并没有准确的概念。但毫无疑问,夏天,尤其是农历六月前后的日子,便是一年里最忙的时期了。对于故乡的乡亲们来说,一年耕地里七八成的庄稼都将在这个夏天收获,而粮食,也是一家人一年里几乎全部的收成了。

  故乡地处西部边远山区,家家靠十几亩或二十多亩土地为生。一个衣紧食饥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而全面小康的新农村依然遥遥无期。这些年,劳务输出成为又成为支撑家庭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但对那些没有劳力外出的人家,无法外出或外出又挣不到钱,或者挣了钱却拿不上钱的农民工家庭而言,土地依然是一家人的命根子,粮食依然是一家人的全部收获。做为一个拿着纳税人的钱,干着涉农工作的公职人员的我,从内心来讲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处于一个对三农问题空前关注的时代,没有那一届政府能象今天这样: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取消义务工,免农业税,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三减免三补贴,农村义务教育两补一免,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惠农政策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但这些惠农政策,在抵达偏远的故乡之际,大多都已成为电视里常见的说辞而已。农业税免除了,可农资价格上涨了;中央和国家支持三农的农资机具还有的种粮补贴吧,发到农民手里的又有几个?调整种植结构吧,反正是换汤不换药,在农业产业化的旗帜下弄来一些新鲜的玩意儿,可几年折腾下来,不仅一无所获,还耽搁了几年的庄稼;搞果品、蔬菜或者其它产业吧,总有个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先人们上千年的二人抬扛,不是情愿如此,而是万不得已;上新疆去山西下广东打工挣钱吧,听着能挣不少,可拿到手的又有几个?中央财政近一半的资金现在用于农村转移支付,可前年审计出有2800亿元去向不明,去年的支农资金中4300亿元发生渗水。

  前两年我回到家里问父亲,现在不缺吃了,种着能赚钱的经济作物吧?父亲说,这些年,啥也种过,可帐算下来,还是小麦最稳,卖不上钱,可总有几颗粮食在吧。我无语,那几年我就在乡政府工作,在自家里种花椒、种梨树、种蓖麻、种药材没少折腾,可最终全以失败告终。也许还是父亲说的对,只有小麦,只有粮食。但我很清楚,父亲也更清楚,一年下来种庄稼,所得的粮食除去种子、农药、化肥,充其量不过是在白搭上一年四季的辛辛苦苦的同时,混得全家人一个饱肚子而已。挂在中央和国家案头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就是乡亲们家里的一点粮食,或者更进一步说:要么是买盐买醋的几个零钱,要么是孩子上小学初中的学杂,要么是过年时找豆腐买肉的花费,要么就是信用社春天里贷出来年底就能还上的贷款。

  似乎是老天照应,这些年来家乡的粮食也普遍收成不错。家里粮仓里的陈粮装不下了,而且老鼠也吃的利害,父亲便想出法子,在一间厢房里用砖堆砌成一个粮仓来,装六七千斤的粮食是不成问题了。按理说陈粮食吃不完,赶紧买了算了,可是粮价太低,低在国家的保护价之外。改制了的粮站,垄断着集市的粮贩子,把粮款压的一低再低,父亲实在觉得于心不忍,看以后能不能再涨一点,那怕三五分也好。我上学那会急着用钱,父亲曾以每斤三毛八的价格买过几千斤的小麦,至今心有余悸。如今不急用钱了,便应了“家有余粮,心中不慌”的话,将粮食攒起来。最多的时候,离万斤的门槛可能已经不是很远了。去年麦子碾了,想着过些日子就买了,可价格又一路走低,于是用尼龙袋子装起来,三四十袋子堆在屋子里,走人都挡。一年以来,每隔两三个月,我一次次的回去,麦子一次次的依旧横在屋里。

  对于那万余斤的粮食,在我心里其实更多的是家里人年复一年的劳作成果。要换做经济价植衡量,我几个月领的薪水就能一家人几年的劳作相持平。我老是回避着这样的比较,但却一次次的绕它不过。工人下岗了,工厂要一次性买断;军人要转业了,有转业费;农民耕地被占了,几年补偿却是杯水车薪。公务员涨工资了,我这小小事业单位,工资七八年间从三百升到了近千,可家里却攒下了一堆买不出去的粮食;谁买断农民,谁为农民加薪?

  前不久跟一位朋友聊天,说到三农。他一语中的:在西部,对很多目前仍然贫困的农村而言,粮价是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

  再次回到故乡,家里堆在地上的粮食不久前已以六毛三的价格买了。这是从七毛二等来的结果。据父亲说,现在已经成五毛八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2-26 14:27 | 只看该作者
对农民的理解和关切,值得一读
3#
发表于 2006-12-26 18:44 | 只看该作者
在咱们西北农村,农民就是与下岗工人相比,也差得远了,遑论其他人。
4#
发表于 2006-12-27 14:25 | 只看该作者
谷贱伤农,中国农民为国家付出的代价太大,而得到的实惠太少.
5#
发表于 2006-12-27 16:28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中国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这话确实不假.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1:00 | 只看该作者
许版: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法不关心.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7:07 | 只看该作者
lqm407 :就是这样,下岗工人还有低保什么的,农民能有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03:52 , Processed in 0.10648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