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翟瑞青所写的一篇有关我的诗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7 2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洒脱飘逸  铸就诗魂
  ——读朱竹先生的《太阳河》有感

                翟瑞青

 朱竹先生与我既是师友关系,又是同事关系,且住在同一座楼上长达八年之久。从去年夏天开始我就答应给他写书评,一年多的时间诺言也未兑现,每次见了他总有一种负疚之感。虽然原因多多,但都不能成为主要理由,唯一的理由是我从内心不敢对诗歌评论的涉足。由于诗歌文体自身的原因,让人难以真正触摸到文本的灵魂深处。虽然我也给周兴春老师写过诗评和序言,但我认为那是一种对得了绝症病人的生命承诺。面对一脸病容却仍然顽强执著于诗歌创作的周老师,我无法拒绝。周兴春老师已经作古,但愿我的那点不成熟的见解会随周老师的仙逝而随风飘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以减轻我心底的沉重和不安。同时也祝愿周老师在另一个世界中仍然徜徉在诗的王国里,享受诗的馈赠。

 从事文学评论的这十几年,虽然在众人的眼中有点成绩,但在我心中还是非常胆怯,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根底、审美视野、批评水准还远远没有达到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说的地步。而责任意识又迫使我不能对自己身边有成绩的作家视而不见,尤其是面对既是师友、又是同事的朱竹先生,于是在忐忑不安中我又一次拿起了笔。

 朱竹先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作家,四十多岁才开始写诗,六十多岁又涉足散文领域,而且越写精力越旺盛,越写人越洒脱飘逸。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仍然文思泉涌,诗絮飞舞,佳作迭出,真让人惊诧不已。并且其创作摒弃了现代人过多的功利色彩,隐含其中的更多的是自我消遣,自我娱乐,乐在其中。诗带给作者以美感,带给作者以纯净,带给作者以享受,为此写诗的人心地是善良的,情感是纯洁的。在他眼里世界万事万物是美的,他又把这美和真揉尽诗句,化为血液,呈现给读者,给读者以美妙动人的心灵悸动。迟暮之年能由此达观纯净心境,实为难得。

 对朱竹先生的人生阅历我多少了解一些,他也是被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严重灼伤的一个,朱竹先生也同大多数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作家一样是带着“不堪回首的历史的深刻记忆”(袁忠岳语)进行诗歌创作的。事先我认为它肯定像一块经久不愈的伤疤,不断被揭开,不时让受伤的心灵滴出血来,让人目不忍睹。因为我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还残存着一点记忆,我的亲人、我的师友都还在不断强化这段难忘的历史记忆,所以在带着这些想法阅读和观照他的诗歌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得出了与阅读期待截然不同的结论。诗人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不断地打磨那段历史,以此增强内心的仇恨,在诗中显示出历史的沉重感,而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描述出人意料的举重若轻。如对制造这段历史的直接责任人毛泽东的态度。在《毛泽东》一诗中,把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气概写活了,几次井冈山反“围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气吞山河,犹如闲庭信步,尤其是最后一句“不说北京话”,把一个身高一米七八的湖南汉子,满口江南蛮语,却收复了中国大片河山的毛泽东的性格特点写了出来。轻松灵动的文字抒发的是对毛泽东由衷的敬佩之情。或许是童年的经历使他对毛泽东的感情异常复杂。一个在京城靠卖报为生的孩子解放前所遭受的苦难可想而知,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把他解救,不仅给他饭吃,还给他学上,在他眼中,解放后的“云天”时那样广阔湛蓝,因此“热血相涌,激情澎湃”,所以他对党对毛泽东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或许是到了古稀之年的诗人,在经历了历史风雨的长久冲刷,好不容易见到了天上的彩虹,晚年适逢太平盛世,更能把世事难料的现实世界看得更透彻,所以尽管他也在不断地对历史进行追忆,对现实进行拷问,但更多的是对用俏皮灵动的文字化解历史的沉重,用轻松自由的语句抒发他对现实世界由衷的热爱与赞美。如他在《蒲公英》一诗中借蒲公英抒发自己追求自由,向往和平,躲避纷争,逃避运动的心情,同时歌颂和珍惜邓小平创造的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组诗《风》借大自然风物抒发内心情感,尽管有着沉重的历史记忆,但有着美好理想和追求的诗人却掩饰不住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热情赞美。风的自由欢快,风对鸡、狗、蝴蝶的戏谑,穿过深谷,穿过大海,穿过草原,视野开阔,胸襟坦荡,没有生活的重负,自己也应该像风一样展现想象的翅膀,在诗的王国里自由翱翔。组诗《老人与新水》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和谐共处,相融相依美丽景致的描绘,彰显出作者舒展旷达、怡然自得的美好心情,展现了作者在经历了早年坎坷之后,晚年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中,追求一种心静如水的生活情趣,感悟自然万物的平静之美。所以尽管命运坎坷,但没有历史的沧桑之感,尽管是老人,但没有迟暮之态。在不少诗作中不仅充满了童心童趣,而且仍然肩负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关心时局,关心环保(《沙尘暴》),不敢怠慢,不敢停留,仿佛学生时期老师仍在鞭策和鼓励着自己(《晚年捧读老师来函》)。

 尽管由于诗歌文体自身的原因,再加上作者视野开阔,在意象的选用上尽可能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经常出乎读者的预料,由此导致作者的文本有了阅读的深度和难度,但我们还是能从诗集中发现作者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自由洒脱,举重若轻。

 在诗集《太阳河》中,作者涉及到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作者显然有悖于常人的思维方式。《长征》(组诗)与毛泽东的《长征》风格截然不同,不像毛泽东那样,大气滂沱,气势恢宏,而像拉家常、讲故事那般,把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给中国人带来的决定性的命运转折看似轻描淡写地描绘了出来,没有了血染历史的沉重感和压迫感。香港回归之时,有不少作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记载着这一引起世界瞩目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作者的心目中也同样无法抹去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不过诗人把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还原成现实日常生活,举重若轻地在《归》这篇诗作中写了出来。在结构上采取了层层推进的手法,从母亲领“你”回家,到母亲拿出“倒贴雪花花白银/两万万两”的卖身契,脱下衣裳,“露出满身伤疤”,再到回归母亲怀抱的欣慰,看到母亲由贫穷到强盛。把一个母亲贫穷时期被逼无奈卖掉的孩子,又重返母亲怀抱的历史过程用一首小诗呈现出来。但是在作品的背后暗含了多冲含义和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一是香港是祖国母亲的一个孩子,丢失于1842年,历经磨难之后于1991年日益强大起来的祖国母亲把它找回,重新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二是闻一多因香港、澳门、威海、烟台、大连、旅顺等七地丧失而写了著名的《七子之歌》。作家没有必要把人所共知的历史再写出来,而是把它生活化、平淡化。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看似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尤其是那句“睡觉吧/故事里的大灰狼/早已被赶出家园”,紧接着“到哪里去玩?长城/黄山  日月潭  大观园/不能去圆明园”,历史的痛苦记忆依然存留在脑海中。三是自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个历史时期,现在祖国终于结束了这段痛苦不堪的历史,迎来了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每一个中国人都由衷地自豪和骄傲!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种共识:家国一体,没有国哪来的家,没有国何言家?日益富强的母亲昂着首把一个个丢失的儿子领回家团圆,该是何等幸事?

 正如著名诗歌评论家袁忠岳先生所言,“朱竹先生当是被时代耽搁的晚成诗人。晚成有晚成的好处,省略了六七十年代受制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写作经历,头脑里没有多少僵化观念、清规戒律,迎接他的又是门窗已经打开空气流通新鲜的诗坛。”确实如此,从诗集中很难看出作者受制于人的痕迹,他没有受到各类诗歌流派的束缚和限制,而是兴致所至,手到擒来,无拘无束,自由洒脱,好像是触摸到诗的精魂,享受着诗歌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在题材上,天上人间,历史现世,山川河流,花草虫鱼,风雨雷电,无所不包。在诗体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自我题照》:“通体透明/再给一把火/就成了琥珀”。这首诗显然是作者自我的真实写照,作者是一个敢怒敢言的北方汉子,一生为此遭遇诸多坎坷,虽然年逾古稀,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诗作寥寥数语就把自己的秉性特点呈现出来。概括力最强的诗作当属《老三届三部曲》:“下乡/下海/下岗”。此诗可以和臧克家的《三代》相媲美,只不过用了更加高度凝炼的语句(仅仅六个字),以及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形式,把老三届曲折复杂的经历描绘了出来。在遣词用句上,恰当妥贴。如《曲院风荷》中:“一抹清风/软了江南/一阵细雨/嫩了荷田”。其中“一抹”“软”“嫩”词语的运用,不仅把江南青翠欲滴的春天美景点化了出来,而且给人以耳目一新、清新隽永之感。

 以上仅是自己的一点感受,不当之处还请朱竹老师海涵。
2#
发表于 2007-1-17 20:52 | 只看该作者
通情达志,有得诗写实乃幸事!
3#
发表于 2007-1-17 21:36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评论读来特别有味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5 10:26 , Processed in 0.04818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