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关注的另一问题:林清玄为什么会以佛学作为其散文写作的主要内容?这与林清玄的破碎的婚姻是否有密切的关系?大约在1985年,林清玄开始陷入婚姻的泥泞之中,转而学佛。刚开始,林清玄并未意识到要将佛学与文学结合起来,只是利用这些学佛的体验,转化成文字,作为平息烦恼的方法。这样的转变,却让林清玄掌握到时代的脉搏。《迷路的云》算是前一时期的结束,在序文里,林清玄己开始引用佛理,强调要在苦恼中寻找智慧。“菩提系列”开始了林清玄每年五至六本书,以及二百多场演讲的新生涯。实际上,在写“菩提系列”的时候,他与妻子之间还是维持着感恩的关系,夫妻间的冲突并未事后的回忆那么严重。林清玄也曾表示学佛是受太太小銮的影向,甚至是她发了很大的气力,才把他带入佛教的经典智慧里;另方面是当时林清玄的“苦”不完全是家庭婚姻所造成的,但是这种苦恼随着“菩提系列”的完成,一方面他的思想逐渐成型,一方面也开始获得读者的大量反馈,更坚定他的写作的信心。
林清玄以文学为主轴,以佛学为经纬,慢慢体会出一套面对苦恼的方法,而他的菩提思想也跟着“苦”的转化而成型。林清玄将其作品定位为“学佛散文”,利用散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佛法的体验,进行自我的启迪与开发,故在《凤眼菩提•自序》里一而再三地感激自己的佛学老师廖慧娟的教化开启,“我每写一篇文章,都在心里向她顶礼,如果没有她的慈悲宽容,真不敢想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林清玄从此找到写作的庞大源泉,从“菩提系列”、“人生对话系列”、“现代佛典系列”、“禅心大地系列”等,由此佛学提供了他庞大心灵映照的资源,从现实生活中洞悉到智慧,利用他优雅的文笔,描述与佛理相感应的生活点滴。林清玄的文章中会时常讲着佛典故事,但在他看来,佛也是常人,佛也入世,佛理也就是常理。因此,看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身心的放松。
林清玄开始把文学与佛学结合起来,一面写作,一面演讲,动机很简单,就是“学习的分享”,试着把学习所体验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起面对自心的烦恼与外境的苦难。他的“菩提系列”共有10册,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情》,每隔半年或一年出一册,写作时间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这是林先生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这时期的作品则更多、更主要的就是对佛学禅理的诠释和推崇。“菩提系列”散文成了他孜孜以求、不懈思索的伟大结晶,该散文集也成为了台湾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每册的印量都超过100版。“菩提系列”被《中国时报》等传播媒体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的书”,这时他的思想也进入到了那种“乐山者仁,乐水者智”的大觉大悟的境界。
“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但这套丛书印量极大,毁誉不一。楼肇明在《书写文化或被文化书写》一文中,将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0年代初登文坛时期,第二阶段是80年代,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后。林清玄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三个阶段,其下滑的原因,或多或少是他错误地理解了诠释和解释的不同,是他由诠释文化或书写文化倒退到解释佛经,或者被文化所书写了。(《林清玄散文•自序》,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第6版)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评价他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人人都能感受到的事例,谈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与书市报刊间差不多类型的文章相比,林先生的文章体现了更完整的佛理修养,更聪慧的切身感受,表述明白干净不火不腻,文笔畅达舒卷,富有情感,显然胜人一等;与风行欧美的那些励志书籍相比,林先生的文章又多了一层启迪式的东方韵味,一种当代亚洲觉悟者的精雅品相”。不同的声音,但并不影响林清玄的写作风格及文章的深入人心。
在林清玄的大量著作中,沉甸甸地包含着他对传统文化和禅学佛理的研究、推崇和宣扬,使之得以在台湾文坛开辟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境界。他“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以及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与实践,才可能走上智慧的道路。”(《紫色菩提•自序》)“人要透过自觉,才能走向非凡美丽、悲智双运的世界等等,希望透过自己的文章,使人对佛法产生兴趣,生起大乘的信心。”(《清泉初唱—访林清玄谈“现代佛教徒的形象”》),他通过对佛学的宣扬,揭示了人生的启示和生命的哲理,以达到育人诲人的目的。林先生作品中更多的是一种乡土情怀,更多一颗向佛的心。他在《美丽的心》中谈到写作目的“不只是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你可以从文中看到一个超脱世俗界限的纯真世界,佛学通过文字融入了人们的思维,你随处能够体验到禅意。
正当鲜花和掌声纷纷向他走来时,林先生却悄然远离鲜花和掌声簇拥的环境,皈依佛门,潜心佛法研究。楼肇明曾谈到林清玄最著名的贡献是将佛教哲学和美学积极认知的结果转移到散文创作中去,借助禅宗的顿悟、空灵,阐述人生的价值,开掘生命的意义。从散文创作的艺术道路来说,这无疑是下滑期,但他将新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散文艺术中来,提升了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蕴,别开散文艺术的新局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