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3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听《观灯》感怀茂腔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7-3-1 14: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听《观灯》感怀茂腔  

        听《观灯》感怀茂腔
            文/莲叶田田

  观灯,是中国民间历代的元宵节习俗,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欢乐,而戏曲中的《观灯》戏也是脍炙人口。此刻,听着茂腔《赵美蓉观灯》,我不由忆起多年前听戏的往事来……

  小时候,家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非常贫乏,听戏和唱戏,就成了乡亲们最好的娱乐。

  那时乡亲们能听到也最爱听的是高密茂腔。茂腔的《赵美蓉观灯》、《裴秀英告状》、《罗衫记》,都是过年唱大戏的保留剧目。我们村也有自己的小剧团,我小姑就曾是村剧团的演员,唱小生。我们村唱的戏叫“肘鼓子戏”。事实上,山东的几种地方戏:茂腔、柳腔、柳琴戏、五音戏,都是属于肘鼓子系统,只是由于在传播过程中,流传到各地,被当地艺人不断的加工、提炼、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唱腔,发展成了独立的地方剧种。

  每逢正月村里请戏班子来唱大戏,大人孩子们都很兴奋,扎戏台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一边看热闹,翻跟斗。到了晚上,乡亲们早早吃过饭,全家出动,扶老携幼地来到戏台前,等着戏开演。天黑后,戏台上就挂起了两盏明晃晃的汽灯,那雪亮的光照得台上一清二楚。我年龄还小,对唱腔之类的并不太感兴趣,只是对演员的服装和动作感到新奇和好玩,正如鲁迅在《社戏》中说的,我们这些小孩子喜欢看的是打戏。

  村里的小剧团演员都是本村的村民,农忙时剧团解散忙农活,农闲时就开始敲锣打鼓排演曲目了。我小姑演的小生,总是背上插很多小旗,那时不明白为什么将小旗插在背上,没事时我就跟在小姑身后乱转,总想将她的小旗偷来玩。现在想来,小姑演的当是武生了。后来,剧团解散了,小姑也嫁到别村去了。

  慢慢地,家乡的日子好一些了,正是录音机取代唱片机的时代。我的父母都喜欢听戏,我家是村里最早买录音机的户之一。农闲时节,总是有许多乡亲聚集在我家里听戏,时不时地大家还唱几段。妇女们听着戏,常常忘了手里的针线活,听到伤心处,婶婶大娘们就唏嘘感叹,心肠软的,听着戏甚至能落下泪来。

  上初中后,年龄大些了,听戏,就逐渐地听出了些趣味和感受,对戏曲,也有了自己的偏好和见解。这时,录音机早已普及,电视机也逐渐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听到的戏就更多了,各种戏曲异彩纷呈。除了茂腔和吕剧,我又喜欢上了京剧、越剧和黄梅戏。

  但论起正月十五的观灯戏,在我听过的剧种当中,觉得还没有一出戏能超越《赵美蓉观灯》。《赵美蓉观灯》是茂腔、柳腔的共同保留曲目,我个人还是更喜欢茂腔。在我听过的观灯戏中,比较有名的还有黄梅戏《夫妻观灯》,越剧《追鱼•观灯》,吕剧《观灯》。

  比较而言,黄梅戏《夫妻观灯》唱腔委婉清新,戏文诙谐喜庆;越剧《观灯》体现出越剧情深意长、缠绵悱恻的特点;吕剧《观灯》充分显现了吕剧唱腔和唱词通俗易懂、直白明朗,口语化和本土化的特色。但这三段《观灯》比之《赵美蓉观灯》长达几十分钟的唱段,多达七百多句的唱词则要逊色很多了。

  茂腔主要分为高密茂腔和胶州茂腔两派,代表剧目是“四大京”、“八大记”。“八大记”之首就是我现在还能哼几段的《罗衫记》,而《赵美蓉观灯》正是《东京》的精华唱段。唱词浅显易懂,诙谐有趣,多运用方言俚语,听起来倍感亲切。以前农村男女尤其是妇女多数没什么文化,所以,直白通俗的戏文当然更受他们的喜爱和欢迎了。

  《赵美蓉观灯》的戏文,几乎将所有的花灯都写尽了,内容无所不包,翔实丰富。从百兽灯到民间传说灯,从海产灯、庄稼灯、蔬菜灯到百鸟灯、二十四节气灯、昆虫灯,还有八仙过海灯、梁山好汉灯,最妙之处是它从女娲补天唱起,直唱到大宋朝,中间将妲己祸国、孙膑装疯、孟姜女哭长城、楚汉相争、三国故事、隋唐演义、赵匡胤演义、西游记等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以及评书演义都囊括在了戏文中,所用的语言既活泼又好懂,听起来兴味盎然,几十分钟的戏听下来,丝毫都不觉枯燥和重复。

  当听到“鳞刀鱼,赛银叶,旁边走的蟹子灯,扭扭嘴的海螺灯,一张一合的蛤蜊灯,蹦蹦哒哒的蛙子灯,龟呱龟呱的蛤蟆灯”时,家乡人怎能不感到亲切,怎能不笑呢。“鳞刀鱼”正是我们那一带对带鱼的俗称,而蛤蟆的叫声可不是“龟呱龟呱”的嘛,多形象啊!

  “白菜灯赛蓬松,摇头散发的芫荽灯,黄瓜灯一身刺,茄子灯紫荧荧,韭菜灯赛马鬃,葫子灯弯中儿中儿,南瓜地里造了反,北瓜地里乱了营。”将这些蔬菜描绘得多么形象生动!香菜,我们那里称作“芫荽”。

  任何一种地方戏都有自己独有的唱腔特点,茂腔的唱腔委婉幽怨,质朴自然,尤其是女腔,常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很容易引起妇女的共鸣。著名高密籍作家莫言曾说过,一听到熟悉的家乡戏那哀婉凄切的调子,就禁不住热泪盈眶。茂腔末尾的甩腔特别有味道,非专业演员很难唱出它的韵味。茂腔的配乐比较柔婉舒缓,乡亲们听惯了茂腔和吕剧,就嫌京剧吵得慌。

  耳听着《赵美蓉观灯》,(这可是以悲调为特色的茂腔中少见的一折开心戏)那熟悉的音乐和唱腔令我的心无比的熨贴,又有些微的惆怅。流年似水,如花的青春不复再来,正如戏曲的辉煌不复再有一样。中国戏曲种类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现在流传最广的也就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五大剧种了。虽然茂腔也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茂腔的发展和传承却令人忧虑。

  别说城市的年轻人了,更别说山东以外的人,即使是在茂腔流行的青岛、潍坊、日照的农村,又有多少年轻人还喜欢茂腔呢?任何事物若不能与时俱进,必将被时代所淘汰,黄梅戏要没有严凤英和马兰两代人的改革和创新,只怕也早已式微。

  京剧作为国粹,国家花了很多精力来扶持和推动,相比之下,别的剧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每年的春晚上亮相的多是京剧和黄梅戏、越剧选段,甚至戏曲晚会也差不多成了京剧演唱会,山东各个剧种的生存前景黯淡,吕剧作为山东的代表剧种,曾经也有过辉煌,但现在,在全国的地位根本无法与同为地方戏的越剧黄梅评剧豫剧相提并论,柳琴戏我都多年未听到了,茂腔和柳腔还有多少年轻人知道呢?而五音戏,只剩下了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独力支撑。

  今天的农村已非昔日的农村,没有文化的一代人相继老去,现在山东的各地农村,年轻人都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多数都进了城市打工或工作,娱乐观念和习惯早已变得时尚新潮。茂腔和其它山东剧种要想长存,就要大胆地改革,将那些过于生僻和俗气的方言俚语去掉,加进一些雅和新的东西去。比如戏中的“估拥”(“动”之意)一词,除了家乡人,谁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很不利于戏曲的推广和流传。你看越剧的唱词,多么优美文雅呀。当然,在创新的同时,更不能丢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

  除了政府和地方的扶持,还要有新的好唱本和致力于戏剧传承与发展的青年演员,培养出一批年轻的拥趸者,否则,茂腔及其他山东剧种的前景堪虞。


  附:喜欢茂腔和没听过茂腔的朋友若有兴趣,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欣赏《赵美蓉观灯》选段:
  赵美蓉观灯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3-1 15:36 | 只看该作者
原来这般有趣。
长许多见识。
3#
发表于 2007-3-1 16:08 | 只看该作者
好,有声有色啊,问候田田。
4#
发表于 2007-3-1 17:59 | 只看该作者
鉴于这篇文章主要是对音乐作品的感想与体会,有特色有质地,特别适合发在天籁之声版,现在我帮你转过去。
5#
发表于 2007-3-1 20:35 | 只看该作者
田田的见识好广,佩服!
6#
发表于 2007-3-2 00:45 | 只看该作者
详尽的史料穿插于人生的成长与领悟,好文。
7#
发表于 2007-3-2 08:47 | 只看该作者
此篇写的深厚,问好田田。
8#
发表于 2007-3-2 09:09 | 只看该作者
原来上学时书本上只介绍过吕剧、五音戏和柳腔,今天读了田田的文章,才知山东还有这么多剧种啊!
写的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07-3-2 16:19 | 只看该作者
一并谢过昙花、龙女、敬兄、影子、1度、高兄与何也兄诸位师友!
茂腔和其它山东剧种在许多没听过的人听来,或许会觉得土,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韵味。再说,我们听的不单纯是唱腔,中间还有岁月和回忆的力量。茂腔,正是让高密籍作家莫言先生听的热泪盈眶的家乡戏,每当那熟悉的唱腔响起,远去的青春和岁月就扑面而来……
10#
发表于 2007-3-10 15:22 | 只看该作者
小妹,我是“淡淡书香”姐姐,原来的名字注册不进去,就用了“踏雪寻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2 10:38 , Processed in 0.25800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