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沦落天涯人的一声叹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5 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沦落天涯人的一声叹息

      文/~风雨同舟~


   ——赏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想识。”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不朽名句。一个受排挤而遭贬谪的江州司马,郁郁寡欢,终日以酒浇愁。深夜,静静的江面上,一望空阔,他有幸听到一曲琴音悠扬婉转,凄哀不绝。他感觉忽遇知音,压抑在心里的情结再控制不得,如眼前江水一泻千里而不止,这使得那份忧郁伤心到了极点。这位老人终于忍不住涕泪纵横,青衫湿透,长叹数声之后,便吟出了这千古的绝唱。


  这位孤独已极的老人,便是大诗人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其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山。祖籍山西,生于河南。诗人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这以后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倍尝艰辛。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读书特别刻苦,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16岁时写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已成为千古名句。他初到长安时,就有人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但看到这诗句,便又说:有这样的文才,居住在这里就容易了。这首诗,确见白居易少年时才情非凡。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喜欢写讽喻诗,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44岁那年,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获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这首《琵琶行》就是写在期间的,那一年他45岁。


  白居易于公元846年8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可见其饮酒之甚。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解读《琵琶行》


  诗人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船中酒筵上,极其感伤。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就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正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结束。“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绝妙之至。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一开始,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可为第一部分,主要写琵琶女的出场。环境是枫叶火红、荻花衰黄、秋风瑟瑟江边;时间是秋天的夜晚;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诗人在序中所说的湓浦口。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歌声,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接着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部分,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第三部分是,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这女子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最后二十六句为第四部分,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巳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琵琶行》艺术成就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琵琶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这是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这里面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己。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的泪,表现了诗人对被压在最下层的艺伎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伤感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呼应,使白居易不能不联想起他自己遭贬流落的命运。然而,这首传世绝唱的奇妙在于,作者对自己命运经历的描绘,在诗中却是淡入淡出,只把一怀愁绪倾泄在琵琶曲的美妙和歌女的凄凉身世中。《琵琶行》所以能响彻千年,大概正是这种悲剧美的力量。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全诗两处写琵琶声,前后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也具有传播学上的解读意味:如果说,前面的琵琶弹奏传达的还只是传播者一方(琵琶女)的个人感情的话,结尾处的琵琶弹奏则是交融的产物,不再只顾表达“自我”,而是关涉自己与诗人(即传播者与接受者),而且重点是回应诗人,代为表达。这就是典型的“反馈”发生作用的例子,“反馈”使传播取得了最佳的传播效果。在处理上,前面一次琵琶语浓墨重彩后面一次简笔写之的处理也极为恰当,因为: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心灵沟通靠的正是“琵琶声”这一音乐媒介。因此,前面的极力描写琵琶声如何如何的美不胜收,既引人入胜,又进一步使诗人的心灵一步一步的敞开(或曰开放)。而结尾处重点强调感情共鸣、心灵沟通之后传播效果的纵深度,所以也就不必再过分正面渲染弹奏琵琶的高妙了。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琵琶行》的深远影响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一千多年。总之,《琵琶行》一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播学解读的角度,这一角度所展示的是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心灵互动。由分析可看出,《琵琶行》一诗显然是分析文艺心理的一个极好的文本。而单就传播学而言,它也很诗化地深入了传播的本质和传播的神髓:“心灵的沟通→意义的共享”。我们谈推进传播学的发展,无疑应当挖掘、珍视传统文化中类似的传播学营养。《琵琶行》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崇高境界。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这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5-26 08:5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很严谨。
有的行没有缩进二字。
3#
发表于 2007-5-26 10:52 | 只看该作者
也喜欢《琵琶行》,看了这篇解读文章,更加深了理解。
4#
发表于 2007-5-28 09:1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5#
发表于 2007-5-28 11:2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地。最近怎么不去太虚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2:1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文章写得很严谨。
有的行没有缩进二字。



谢谢武俊岭斑斑,哈哈,明明排得挺好的,可是...
嘻,怎一个"笨"字了得!
7#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2:14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lqm407 发表
也喜欢《琵琶行》,看了这篇解读文章,更加深了理解。 [/QUOTE

谢谢407斑斑,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2:1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微风轻行 发表
[quote]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


问好微风轻行!
9#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2:1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很有见地。最近怎么不去太虚了?


问好田瞳老师,最近正在写一部长篇,所以没怎么来中财!
10#
发表于 2007-5-31 08:02 | 只看该作者
老白很风流。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08:2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黑雪 发表
老白很风流。


哈哈....
谢谢黑雪斑斑,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15:36 , Processed in 0.12847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