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3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征文 还是《无声的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5 2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是《无声的中国》

  若说起最喜欢的杂文家,则非鲁迅先生莫属。但若说最喜欢的杂文,则很难确实了。因为鲁迅杂文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都是后人难以企及的。而在如此众多的名篇佳作中,令笔者喜爱、并百读不厌的更不在少数。但这里要说的却是一些篇《无声的中国》,是作者在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上的演讲,后收入《三闲集》。

  之所以想起这个题目,是因为看到了2007年关于中国出版界的“禁书”事件。2007年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一次宣传和出版工作会议上宣布了《2006年违规图书》,其中包括章诒和的《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胡发云的《如嫣@sars.come》、袁鹰的《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等,共11本。尽管总署否认有“禁书”一说,但对出版这些“违规书”的出版社地却采取了多种严惩措施:责令它们三个月整顿,将2007年全年拥有的书号数扣除20%,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所以有人戏称,中国的出版社应该叫“不出版社”才更恰当。

  这又一次验证了鲁迅先生的预言:“无声的中国”。古往今来,类似的情形一次次在我们身边上演。

  秦始皇时候曾经发生的“焚书坑儒”事件,就是因为丞相李斯认为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这实在叫人不寒而栗,“巷议”、“造谤”固然不可,就是“心非”都不可以,一律要抓起来杀掉。然而这政策没有实行多久,秦朝就灭亡了。后来的情形就好得多。直到清朝,尽管还有“文字狱”,但毕竟是要写在纸上的才会去查办,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社会的确地进步了许多。到了民国时期,就更为开明,尽管还有因为写文章丧命的,但总数却少了许多,更多的还是对作品的“封杀”。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里,就记录了1934年刊于《大美晚报》上《中央党部禁止新文艺作品》的新闻,凡一百四十九种之多,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进步作家的著名作品。如今,只不过处理了“违规书”十一本,而且还不是“禁书”,又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我们都应该额手称庆才是。

  大凡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面对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这一做法,中国作家们集体禁声;相关会议上,除了沙叶新、邵燕祥等几位作协会员之外,众多知名作家集体缺席。看来,中国的作家们是变得聪明了,变得成熟了。这又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进步。

  无言!只能是无言。八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写了这篇《无声的中国》,不愧是名家大作,前以鉴古,后以证今,无一不为其所言中。

  鲁迅说:“拿最近的事情来说,如中日战争,拳匪事件,民元革命这些大事件,一直到现在,我们可有一部像样的著作?民国以来,也还是谁也不作声。”那个年代是如此,如今也还是这样。改革开放二十年,我们可有一部反映现实生活、描写劳动人民的“像样的”著作?描写改革开放的倒是不少,但多是歌功颂德;反腐倡廉的也不罕见,但腐败的原因都是“书记不在家”。所以完全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中国的文学界还是“无声”。

  不过这也不要紧,大不了我们的文学史上少写几页光辉的记录。那么,在新闻媒体上说几句实话总是可以的吧?然而还是做不到。有人说,如今,在我们周围,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那么多的媒体,终究该会有讲真话的人吧?然而可悲的是,又不幸为鲁迅先生而言中。

  不久前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新闻联播看多了,孩子的作文就会写成这样》,开头是这样写的:

  “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刘小华同学家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五年级一班班长赵官、副班长张僚僚在体育委员欧阳猛南、文娱委员李美媚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班级成员刘小华家中,为他带去节曰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赵班长与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刘小华的小房间,饶有兴趣地玩了四盘“魂斗罗”游戏,与普通同学同乐。刘小华激动地说:“感谢班干部的关心!我一定要战胜病魔,克服一切困难,早日回到温暖的大集体中,回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中间!”

  难道这就类东西就是我们的声音?十三亿人啊!是怎样庞大的数字?又该会发出怎样丰富多彩的声音?然而我们听到的只是众口一词,千篇一率,艮古不变的论调。这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十三亿人口中,还没有哪个敢于、或有机会可以说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整个中国,十三亿同胞兄弟都在验证着鲁迅先生八十年前可怕的预言:无声的中国!

  无声是可怕的。鲁迅说:“我们试想现在没有声音的民族是那几种民族。我们可听到埃及人的声音?可听到安南、朝鲜的声音?”现在仍是如此,试看每天的重要国际新闻,总是那几个发达国家在呼风唤雨,而落后的国家(所谓“发展中国家”不过是一种粉饰的叫法)则常常是沉默。

  那么,我们的希望何在?

  鲁迅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鲁迅又说:“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当然,对于我们的未来,没有哪个中国人希望会是后者,那么,就只有前一条路可行了……(水如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21:28 | 只看该作者

问候大家!

出门十来天,不能上网。回来后又不在状态上,只有把前些日子做的这篇东西再仔细修改一下,帖上来,请朋友们点评!
3#
发表于 2007-7-25 21:4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要求国民无声,国民无声表示我国和谐平安!
4#
发表于 2007-7-26 09:27 | 只看该作者
无声的中国是可怕的中国……
欣赏水先生的文章。
5#
发表于 2007-7-26 10:15 | 只看该作者
如空这篇,从引证到说理都极妥善,是用心写作的好文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21:0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照直说 发表
  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要求国民无声,国民无声表示我国和谐平安!


正是啊!然而表象是代表不了实际的,堵截是不行的,疏塞才是好办法!
7#
发表于 2007-7-26 21:03 | 只看该作者
读了两遍如空的文章,首先想到了这两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

如果说迅翁在《无声的中国》讲演中,从语言文化入手分析了中国是怎样成为“无声的中国”的,那么,如空的文字无疑是融会了杂文大家的思想,“清算”和总结了当今“禁锢使人不敢说自己想说的话”的“新文人”的病根。新文化革新距离我们今天也许不算遥远,但文人们似乎并没有完全走出那个时代的“阴影”,保护自己的手段自是做“无声”的状态。

以文化人的角度说,他们应该从来都肩负使命的,他们不但负责引导社会前进的方向,而且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应该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楼主如此响当当具有警示意义的好文,是责任的驱使,思想深邃为我所不逮。

学习。问好如空。
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21:0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无声的中国是可怕的中国……
欣赏水先生的文章。

鲁迅先生已给我们开出了相应的药方,但不知是否有人会服用……
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21:1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如空这篇,从引证到说理都极妥善,是用心写作的好文章.

本篇写了有些日子了,但总有些不太满意。经过几次修改才帖上来,但似乎还缺少些什么,也许是“希望”一点说得不够吧?但这已非我的能力所能及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21:1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水 发表
读了两遍如空的文章,首先想到了这两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

如果说迅翁在《无声的中国》讲演中,从语言文化入手分析了中国是怎样成为“无声的中国”的,那么,如空的文字无疑是融会了杂文大家的思想,“清...


谢一水!终于记住了我。
也许我在文中说得太温和了些,也许我本来就没有那样的深度,但能给一水读出来,实在叫我感动。再次表示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02:46 , Processed in 0.07123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