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从余地的死说开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3 1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地的死,在论坛漾起了些许的涟漪,众多的文章纷纷表达了对诗人的缅怀之情。看得出,大家痛惜之余的感情是复杂的。

  的确,余地选择如此残忍的远行,单靠精神勇气一类的词是难以圆说的。惟有可以解释的是诗人活着远比残忍地去死更加残忍!

  冯羽之《激动的喉咙》,文中节选了余地的《内心:幽暗的花园》:他还是把现实比喻成了地狱,这个他要狠命舍弃的地方、充满绝望的空间。

  然而,对30岁的余地来说,现实是真真切切的地狱,而非比喻。在这个地狱里诗人最起码猪狗般地挣扎了8年。8年,大家知道是怎样的一个概念。8年,4万万同胞齐心协力赶走了日本鬼子;8年,13亿人口的GDP增加了3%。而我们的诗人却在独自默默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生不如死。

  我们无法体会到诗人要具备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得以苟延残喘。

  余地的死与抑郁症有关。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也称心境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心理疾病,正以每年113%的高速增长,杀死我们,杀死我们的朋友。顾城、海子、余地......。触目惊心。

  高迎春在冯羽之《激动的喉咙》一文中的点评:太多的诗人选择离开,值得深思!

  对诗人的离去,人们更多的是对他精神,灵魂深处的东西进行深思和颂扬。而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和在意他选择死亡的原因。余地是可以活着的,但是他没有,他讳疾忌医,他拒绝了生的希望。众多的朋友和读者已经把他捧到了云端,在他需要走回大地的时候,没有人为他搭梯架桥。这就是余地的现实:与其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是精神障碍患者,毋宁去死!

  房子也在纪念余地的文章《死:诗人与诗歌》写道:“我以为个体有选择死亡的自由,这出于个体在生存当中心灵和精神的自由,如果还有关于死的信仰的话,关于死能够获得人存在的尊严的话,关于死能够有一种救赎和力量的话......”

  对此,我们无言。

  死去的人已无所谓生命质量。但我们活着的人,还有太多的负重,社会的、家庭的,还需要实现事业与生活的双赢。我们没有理由不呵护好自己。这是我们的现实!

  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保证好的心理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了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对评定心理健康的各个流派做了一些归纳和总结。以飨各位朋友:

  一.心理活动强度  是对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不同的,抵抗力差的人,反应强烈,往往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可以相对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性格、所处的环境以及神经的类型,也会影响这种抵抗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是指对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刺激会使耐受力差的人处于痛苦之中,在一段时间的慢性折磨后,会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的躯体疾病。但有的人虽然也被这样的刺激所缠绕,日常也体验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地甚至把不断克服这样的精神苦恼当作挑战自己,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标准,在逆境中做出辉煌的业绩来。

  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的集中,有的人早上注意力容易集中,有的人则相反。比如:人的工作效率,有的人晚上效率比较高,而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周期节律处在紊乱状态,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可以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为客观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件事,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注意力分散导致工作出现差错。我们要警惕,心理健康方面一定有问题了。

  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容易被周围环境和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薄弱,这给精神活动带来了很不稳定的倾向。受暗示,在每个人身上多少都存在,但程度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女性比男性容易受暗示。

  六.康复能力  是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谁也免不了遭受精神创伤,有的人情绪波动极大,甚至还会出现躯体症状。由于各人的认识能力和经验不同,有的人能很快从创伤中走出来,即便再次回忆,也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的时候,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意。情绪、思维和言行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八.自信心  是正确认识自我和和对外应付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生活实践逐步提高。有两种倾向是要注意的:估计过高或估计过低,是盲目地自信和盲目地不自信的表现。这种自信心的偏差导致的后果都不好:过分的高估,在实际操作中会掉以轻心而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过分的低估,会使自己畏首畏尾,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九.社会交往  人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是因为有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异常心理。当一个人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与社会成员的交往十分冷漠或过分地进行交往,或与素不相识的人一见如故,都可能出现了心理异常。前者是心理抑郁,后者是心理躁狂。

  十.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采取措施与变化的环境和条件达到平衡。有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前者是积极主动地去改变环境;后者是躲避环境的冲击。如果环境的变化十分地剧烈,我们只能韬晦、忍耐,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但内在的意义上有积极的一面,最起码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有现实的意义。衡量一个的适应能力,就是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是否很快想办法去适应,以保持心理平衡。

  其实健康的心理状态很简单,能否宽容地对己对人,遇到问题和压力是否会换位思考,变通地看问题,这是保证一个健康心理的万能钥匙。

  及时调整好心态,才能防患于未然。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7-10-23 14:18 | 只看该作者
理性的分析,不错.
精神疾患,人们一般不大在意,其实是极伤害人的.
余地之一死,也算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
3#
发表于 2007-10-23 22:2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诗人的心理多是变态的。许多艺术家都是这样,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我曾写过很多文章论述过艺术家的变态心理。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22:4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理性的分析,不错.
精神疾患,人们一般不大在意,其实是极伤害人的.
余地之一死,也算是对现实的一种折射.


  谢谢斑竹览阅!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22:4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其实,诗人的心理多是变态的。许多艺术家都是这样,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我曾写过很多文章论述过艺术家的变态心理。


  
  斑竹这样说未免以偏概全,随便使用变态两字,也有失严谨。

  心理变态有着非常准确的定义的。除了遗传和器质发生问题,一般只称之为:心理行为异常。它遵循这样的程序: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障碍.....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心理问题不是一开始就很严重的,在每个阶段都可以得到矫正和恢复。
  
  最新的统数据: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大约2600万,20%以上的人最终都死于自杀,只有5%的人会去求医。而地市级的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现状。更严重的是大家对心理问题普遍认识不足,都当政治思想工作来做,有的时候只是骂一句:脑子进水了,便了事。这是很恐怖的事情。社会的支持功能基本是缺失。出现心理问题原本是很正常,国外称之为心理感冒。但在我们国家,大家的概念:心理问题就等同于精神病。这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就医的原因,余地应该也不例外。

  写此文章只是就事论事,只想提请论坛的朋友们注意起来,心理问题不可怕,但自我防范很重要!

  多谢斑竹览阅!
6#
发表于 2007-10-24 16:02 | 只看该作者
哟,多面手,跑到我原来的老窝来了,怎么不通知一声。
7#
发表于 2007-10-24 20:57 | 只看该作者
当苦难到达极限,
人除了能够自杀,
剩下的就是调侃!
比如阿Q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22:1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简然 发表
当苦难到达极限,
人除了能够自杀,
剩下的就是调侃!
比如阿Q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

  多谢浏览留言
9#
发表于 2007-10-24 22:5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深院梧桐 发表
  
  斑竹这样说未免以偏概全,...


  很愿意与你讨论这个问题。其实,这些话并不是我随口说出的,因为我曾写过一本关于艺术家变态思维的书。现将书中的一段话转贴到这里:
  
  变态思维在临床上的症状学标准主要是联想问题、妄想问题、幻视幻听、情感倒错、行为障碍、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思维播散、思维插入等。联想问题主要表现在病理性的不现实性,思维呈破裂性,或思维逻辑倒错性;妄想主要表现在妄想知觉,具有荒谬、离奇、脱离现实、不系统、不固定的性质;情感倒错是情感受到刺激后情绪大起大落,或哭或笑,或感情淡漠;幻听幻觉是感觉到了根本没有的声音或画面,或夸大现实中的东西;行为障碍则是出现怪僻的不同于正常人的生活行为,或愚蠢的行为。内心被揭露感(或洞悉感)主要表现有高度的敏感;思维被夺、思维中断、思维插入等主要表现在思维的不能正常进行方面。
        ……
  创作天才是否与本身的DNA有关?如果有关,我猜想他们的DNA肯定与精神病人的DNA有相似之处,与正常人的会有些差异。
  DNA主要是父母的遗传决定的。所以我曾猜想天才的亲属特别是其父母应该有很多是精神病病人。
  还真叫我给猜对了。据1995年5月5日《参考消息》摘刊俄罗斯《旅伴》月刊题为《每一个天才都有奇异之处》文章中说:
  一、在天才的先辈中,毫无例外都能发现精神病的特征,而且经常是精神病患者;
  二、天才向来都有些神经质;
  三、在天才的近亲中,肯定有精神病人;
  四、在天才的先辈中往往不乏天分高者。
  由此得出一个简单结论:遗传是影响天才发展的主要因素。
  事例:拿破仑父亲是个酒鬼,有点神经质;母亲能力很强,天分很高;姐姐患有歇斯底里症,且放荡无羁。托尔斯泰:父亲家族有许多精神病人,母亲家族的人天分都很高,富有音乐和文学修养;托本人患有歇斯底里和癫痫症。莱蒙托夫: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天生喜欢诗歌;诗人自己也有精神分裂症。舒曼:父亲是位文学天才,母亲死前精神失常,姐姐和她的儿子患有精神病;舒曼自己是自杀身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父亲 和兄弟都嗜酒如命,母系家族中出现过许多天分极高且学识渊博的人。姐姐患有精神病,她的儿子是白痴。陀本人患有癫痫病。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力(天赋)和病态。他们把人分为四种:
  1、创造力和病态都很强烈的人,他们往往能成为天才;
  2、创造力和病态都平平的人,他们都是平常人,甚至是平庸人;
  3、病态严重但创造力有限的人,他们将变成精神病患者;
  4、病态轻微但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不能成为天才。
  每个人天赋的潜力都比他所能挖掘的要大得多。即使你很有天赋,创造力和病态也很强烈,但是,如果你不具有发挥天赋的能力,那么,你也成不了你本可以成为 的那种人。
  所以,天才艺术家的自杀率是很高的。这里不详细述说了。

  太长,这里只能贴这么一段……
10#
发表于 2007-10-25 08:55 | 只看该作者
艺术家自杀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尼采将艺术家称为“患病动物。”
蓝格·艾喜鲍恩调查了782位著名人物,这些人中精神极端失学者占83%,健康者仅占6.5%,波德莱尔、龚古尔、莫伯桑、尼采、莫奈、舒曼等皆患进行性麻痹症;牛顿、赫尔德、凡高、舒曼、迦尔旬、果戈理等皆发疯;克莱斯特、克魏格、海明威、凡高、芥川、太宰、三岛、川端、有岛武郎、舒曼、杰克·伦敦、叶赛宁、茨威格、法捷耶夫、马雅可夫斯基皆自杀身亡。有疯狂、痴颠等严重精神病现象的艺术家还有艾米内斯库、波德莱尔、哥德、托尔斯泰、莱蒙托夫、爱伦.·波等。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3: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斑竹留言论证!
  
  斑竹所说是变态心理学范畴。而我所说是正常心理的范畴。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严格区分定义,所以不存在什么矛盾。

  如果面对的是一帮变态者,我不会有斑竹那么好的耐心来多费口舌而庸人自扰。我所面对的论坛朋友,都是心理正常、积极向上的而有美好追求的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与日俱增。生存质量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升迁的压力、感情婚姻的压力、孩子就学就业的压力、老人陪护赡养的压力、住房的压力、身体疾病的压力等等等等。余地的压力显然也不外乎这些,只是他在排解这些压力的时候,他显现出了远不如他写诗时的灵气和洒脱,脆弱而迂腐,压力越积越大,以致于突破了他自身能承受的底线。

  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是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因素之间有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而人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在三者的不平衡与平衡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如果人处在失衡的状态中时间比较长,那么心理就进入了心理疾病的易感区。

  我所要说的,就是提醒大家对文章中涉及到的十个方面引起注意,要有树立健康心理的意识,尽可能地保持心态的平衡,来增强抵抗心理疾病的免疫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1 22:17 , Processed in 0.13755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