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7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人启示录:称谓与官场迎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7 1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启示录:称谓与官场迎送

               称 谓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称呼周围某些人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些还好说,比如说见了某局长称呼“某局长”,见了某书记称呼“某书记”,这没错,他也高兴。但是,如果他下台了,你如何称呼他呢?
  
  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的主任因为腐败问题被撤职了,我们为对他的称呼问题发起起愁来。不是主任,就再不能称他为“主任”。但不称“主任又称什么呢?称姓名,人家一大把年纪了,不好意思;称“老某”,说明我们“势利眼”,昨天那样称呼,今天又这样称呼;称“先生”也不行,这是书面语,还没有进入同事之间;“同志”这个词也过时了,它已经演变成为“同性恋”的代名词了;称“师傅”也不行,人家根本没有当过“工人师傅”之类;称“老师”也不妥,他没有当过教师之类,也没有一技之长……真为难了我们,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仍然称他为“主任”。虽然,这样的称呼让他的脸上一红一白的,但他还是乐意接受,总是“噢、噢”地答应着。
  
  还有比这更尴尬的事情:某个书记是个贪官污吏,在监狱里多少年后出来了,成个平民了,但大家还称他为“某书记”……
  
  我想,中国是个文化礼仪方面非常细致的国家,在这方面一定有着好的传统。后来看书,果然看到了这方面的记载。其实,人的姓名本来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古代人除了姓名,还有字。比如,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大概姓名是正式场合中的称谓,而字是日常生活中称呼。
  
  然而,一些人为了表现封建的尊卑关系,就将这两种称谓语给弄坏了。
  
  近读宋人的笔记小说,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北宋时的司马光是位著名的政治家,字君实。对这样的人,人们一般该如何称呼呢?有一次,大文学家苏东坡去拜访司马光,看门人告诉苏东坡说:“君实不在家。”苏东坡听了大吃一惊,说:“你相公是当朝宰相,你直呼其字,未免太过分了吧?”苏东坡的责备,使看门人很为不安。司马光回家来了,看门人就走向前去,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相公!”司马光听了也大吃一惊,说:“你怎么改变了称呼?”看门人说是苏东坡如何如何说的。司马光听了叹息起来,说:“本来,这样是挺好的,我家好好一个仆人,却让东坡先生给教坏了……”
  
  确实,有了姓名和字就足够了,很和谐的了。称名或称字多么亲切,它也不会随着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显示不出尊卑关系,闹不出什么使人为难的事情。可是……
  
  我认为现在除了自己的亲属、亲戚外,与外人的称呼还是直呼其名好。万一不成,就称呼“老×”、“大×”、“小×”之类吧。

              
              官场迎送

  记得有一次,中央的某个领导人来我们这个小城市检查工作,人还没有来,街道就戒严了。人来了,中央的、省上的、市上的小车和警车一长串,浩浩荡荡奔驰而过。城市的秩序被破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影响。
  
  中央领导到地方视察工作,加强保卫工作,做到万无一失还情有可原。可就是有些小领导也仿效大领导,动不动也是小汽车浩浩荡荡,兴师动众。
  
  上面有领导要来了,下面的领导就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赶着做表面工程,将上面领导要去的地方布置得毫无瑕疵,再将周围群众赶得远远的,只挑选几个人来应答上面领导的问话。接着就是安排宴会,挑选小姐,布置舞会桑拿等。到时候,大大小小领导都毕恭毕敬地恭候、迎接、陪同。
  
  这样的事情是可憎的。这也是一些人给弄坏的。古时候正直的官吏就不是这样庸俗下作的。
  
  近日读《新唐书·循吏传》,看到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名叫何易于的人刚当上益昌县县令,就接到通知,说他的顶头上司刺史崔朴带着一群人乘船要从他县上经过,要他派民伕去拉拉纤。何易于接到通知后,并没有象一些人那样急急忙忙地向下安排布置“接待工作”,好乘着这个机会巴结巴结上司。他一个民伕也没派,而是只身一个人前往。崔朴见了,很吃惊地问:“你派的人呢?”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忙时节,老百姓都在耕种,忙得不可开交,只有我这个县令倒没事可干,就让我来给您拉纤吧!”
  
  崔朴听了这话,就赶紧带着一伙人离开了益昌县。
  
  现在,象何易于这样的官员还有没有?我敢肯定,没有!
  
  所以,官员们还是学学古人为好。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1-7 14:0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读完文章,知道现在的官员进化得不如古人了.
可叹!
3#
发表于 2008-1-7 15:21 | 只看该作者
  “制度”,最初好象是指官场礼仪法度。我混饭吃的单位跟政府接待处挨边,经常听他们讲接待规格,大概就是看人下菜的迎来送往制度。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8:5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呵呵 ,读完文章,知道现在的官员进化得不如古人了.
可叹!


是的,人类在有些地方在进化,在有些地方在退化。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18:5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李淮南 发表
  “制度”,最初好象是指官场礼仪法度。我混饭吃的单位跟政府接待处挨边,经常听他们讲接待规格,大概就是看人下菜的迎来送往制度。


谢谢淮南先生阅读。
现在,全国一个样子,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体制问题。
6#
发表于 2008-1-7 19:13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行为是礼发展过了头的表现,弄成等级制了。平等的人,硬要区分高低贵贱,人类的悲哀不可逆转。
7#
发表于 2008-1-8 08:32 | 只看该作者
向古人学习,确实能够得到很多启示。继续欣赏李版的系列文章!
8#
发表于 2008-1-8 08:56 | 只看该作者
以史为鉴。是所谓人心不古。领导和百姓的角度就是不在一个水平上。百姓的意识和呐喊能起到督促作用就值得鼓掌了。

学习斑斑的文章。
9#
发表于 2008-1-8 09:26 | 只看该作者
  从“称呼”和“迎送”中看出了问题的实质,富有思辨性和启发性。

  这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问题,但班班却见出了不一般。

  有些人是言不由衷,有些人是身不由己。
10#
发表于 2008-1-10 10:58 | 只看该作者
再读斑斑之文,从中受教。
11#
发表于 2008-1-10 12:27 | 只看该作者
在生活中到处存在这样的现象.

写得深刻从容,学习!
12#
发表于 2008-1-10 17:5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现代人的很多麻烦都是自找的。还是学学古人吧!
13#
发表于 2008-1-10 21:37 | 只看该作者
今人不如古,还是古人不如今?古有好人,今也有,可惜我们遇不到。
14#
发表于 2008-1-10 22:0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能做到以史为鉴多好!
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2:10 , Processed in 0.05536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