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3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暗香浮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17 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暗香浮动,在旧时光的河边。

  站立在时光之河岸边,遥遥的童年在彼岸边,在奔腾失去的河水中——是模糊而不真切的,是缥缈而不清晰的。可在记忆里,往昔如昨,历历在目,越回味,咀嚼的滋味越难忘。童年给我的感觉是夏天和冬天日子过得最快。忍饥挨饿的春天和割麦子、打场的秋天日子最为漫长和遥远。

  “抚摸乡村就是抚摸一段迷人的童话,纷飞的蜻蜓是它无序的线索。这些精致的生灵,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在乡村这本硕大的书页中穿梭,透出和平、悠然的气息……”。二月二,龙抬头。河西习俗要炒一炒,说是蹩开龙眼,以期风调雨顺。母亲总要拿铁锅在土炉子上炒几把麦子,掺些麻子会更加香气扑鼻。记得那年我家没有炒东西吃,我自作聪明,从面柜里抓了几把面粉,哄骗小伙伴们说是炒面——待他们吃到嘴里一咀嚼,一个个喷了出来——气的直追我打,害的我平白无故挨了不少拳头。

  三月三,三清明。除了必须要亲自到墓地清扫坟墓、祭拜祖先,河西的习俗是要吃一种清清凉凉,清爽而好吃的黄粉和青粉(豆子做的)。4岁过些时,我跟随小脚奶奶,到一个遥远的山村亲戚家,他们端来两碗清清亮亮的黄粉,亮晶晶、瓷登登,嚼起来滑溜溜的,咽到肚里绵软细嫩,至今还能咀嚼出那种独特的芳香滋味!

  五月五,五端午,油饼卷糕呈上来。天一擦亮,睁开眼睛,小小的、新新的,手工缝制的香草荷包,早被奶奶和母亲缝在衣襟前,胳膊手腕里系了五颜六色的花绳子——既是驱邪,也是喜庆,更是一种希冀儿女健健康康长大的祝愿!而炸的面做的油饼,卷了糯米糕(这种糕童年我家只有几粒枣儿,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则有白糖、葡萄干、花生米等),吃起来香喷喷、美滋滋的太过瘾。但只能每人吃一个,根本解不了馋。(父母则吃了少半个)

  六月六,晒佛节。这时节正是农闲时候,人们络绎不绝的去赶庙会,有病的燎病,无病的到庙上,祷告各路神仙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如意。好像我们村子就有几破败的庙宇(后来撤了修建了小学),过年时过庙会、唱大戏,革命化春节时,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就在庙宇后的空房间里排练,后来有幸被选拔到公社参加汇演,父亲扮演胡传魁,剃了头,穿了军装,感觉有别于往日的灰头土脸。作为家属,我被母亲抱着坐在戏台上看,心里飘飘然。后来查路条时,我手执演戏道具的木头手枪,查住一个大队干部,被他狠狠骂了一顿:滚,拿上一个烧火棍,装什么红小兵!

  七月十五,过鬼节。要用新麦子磨出的面粉蒸上盘,祭奠祖先,祈求土地和祖先庇福。懂得孝道尊亲和血缘关系,时常记挂先辈。让我知道祖先不是某个神物,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他们,流淌着他们的血,传承着他们的智慧。让人懂得谁都不是空穴来风,谁都有根有底。河西风俗是要吃麻麸包包或是葫芦做的包子。

  八月十五,中秋节,蒸上车轱辘月饼献月神。童年记忆里,除了家里提前和面、揉面,在十五之前用木头蒸笼蒸了大大的月饼,染了鲜艳的颜色,待月亮出来要献给月神的。这一天,果子、苹果、葡萄熟了,西瓜也上市了。在清贫的人家,也多多少少弄些供品,在院落外的空地上,放一个小炕桌,恭恭敬敬敬献出来。而村子里的孩童们会三五成群,乘机偷摸几个果子或是一瓤西瓜,大人们则会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饶过”我们。而我的心灵手巧的奶奶,吃斋念佛的奶奶,总要用给几个孙子捏制好十来个小鸡、小鸟和孙猴子等小玩意儿,和月饼一块蒸熟了。凉凉了,染成五颜六色好看至极的东西。既是一种爱不释手的玩具,更是一种实惠方便的吃食。

  十月一,送寒衣。除了和清明节一样祭奠祖先,还要烧些纸糊的衣物给祖先,以期让他们走过寒冷漫长的冬天。寒冬腊月里,队长召集社员们,趁晴天打完最后几场麦子,装仓的装仓,预留籽种的预留好,再给社员们多分些,各家各户就要准备过年了。日月的艰难,家庭的琐事,儿女的生活,都无法影响奶奶在春夏的晨昏,在秋冬的霜雪,跪在蒲团上,一遍遍、一次次的心吟口读那些佛经。

  饮食风俗总与节气、民俗相伴相随。童年记忆里,年的脚步是伴随着忙忙碌碌的清扫庭院、布置房间、添置衣物开始的。过完腊八,天蒙蒙亮吃了喷香的扁豆面条,就要忙着杀猪、宰羊,蒸馍馍、炸丸子,开始一年一度最隆重、最丰盛的节日——过年。越到年关,庄户人家越忙,到二十三的灶爷一祭完,就要进入过年倒计时:“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贴春联”……

  有一年母亲给弟妹们缝制了新衣服,而我却没有。认为我懂事,不会闹腾。可过年没有新衣服穿,那是多么丢脸的一件事。我哭着、嚷着、闹着,气的父亲骂骂咧咧的找邻居家借来几尺布票,腊月三十早上到公社供销社扯来蓝布料子。那些天的大街上人来人往,平日再舍不得花的人家,也要多少添置些。“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母亲央求裁缝裁剪好后,连夜一针一线缝制好,赶初一早上出行前,我终于穿上了向往已久的衣服,感觉满满的幸福。晚上满村庄的去炫耀,和小伙伴们跑啊、跳啊、唱啊,自我感觉超级良好,幸福快乐无限!几粒花生显得奢侈,花糖是我们的最爱,咬上一口柿饼是多么的甜美,奶奶偷偷递给的一两块饼干吃起来那么过瘾……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个饮食风俗及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稼穑盛衰的记忆链条,以及延绵不绝的人事血脉传承、兴盛交替的历史传承。

  童年经验是一个人生经验的精神源头和基本基石。我的真情实感、有血有肉的散文写作,大都带有童年的鲜明印记。年岁越长,大半辈子别的东西都逐渐淡忘了,但是童年的记忆却依旧清晰,且越老越格外怀恋幼时的一切。童年时基本在乡下度过,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

  贫穷和苦难没有击倒我,反而使我学会了坚强与敢于直面艰难险阻。故乡的人文地理、山川景物、风俗习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乡里乡亲的音容笑貌及生活故事,尤其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民风民俗总是给以我以启迪和帮助。从小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四五岁开始割猪草、挖苣苣菜、掐苜蓿、拾大粪、起猪圈、挑水浇菜园、洗衣做饭、看护弟妹……是严峻的生活教会了我如何更好的生活。做饭的习惯一直被我保留至今,虽则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足以保证我和我家人吃的爽口。

  年岁稍长,生在农村,就要力所能及的参加更苦更累的劳动拔糜子、挫沙冰草、泥土墙、浇水打坝、进沙漠拔苦豆子、捋黄毛柴籽儿,跟着父亲到遥远的地方拉煤打柴,这是乡村生活的艰辛之处,也有淡淡的愉悦和暖意,享受到乡下孩子得天独厚的乐趣。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后来,随着我读书的越来越多,脚步离故乡越来越远了。本想,那些饮食民俗会渐行渐远,虽则我从青年时代就住在了县城里,但故乡里熟悉的乡音、醇厚的乡情、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多年来积淀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以及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等等,都是成了我灵魂中最深最沉的牵挂和依托。小时自以为羽毛丰满了,有点本事了,就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的离开故乡,以为总算能挣脱穷乡僻壤的束缚和压抑了。殊不知,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巢。那些流淌在血缘里的饮食,早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质,成为我身体里相濡以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尘之上,缕缕暗香浮动。

  我知道,那些存留于故乡泥土之上,口口相传、生生不息的饮食风俗,需要进一步传承发扬,更需要推陈出新,使之日臻完美,符合现代口味与时尚需求!



  


2#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1:15 | 只看该作者
   忙里偷闲写了篇拙作,请迎春版主给予指导及点评,问好并祝福快乐!
3#
发表于 2016-6-18 18:43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诗意与白描交织,因而彰显语言的精致,其中民俗民风浓郁,具有开拓创新的一篇佳作!
4#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17:40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6-6-18 18:43
这一篇,诗意与白描交织,因而彰显语言的精致,其中民俗民风浓郁,具有开拓创新的一篇佳作!

    衷心感谢老友迎春先生的厚爱及支持,你过奖了,请多多指导、支持。问好并祝福父亲节快乐!
5#
发表于 2016-6-20 08:33 | 只看该作者
于老师笔下的民风民俗有滋有味
现在乡村城市化,感觉民俗越来越淡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11:58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如此,城市化及小城镇化的加快,使得许许多多的乡村民俗一点点消亡和遗失,唯残存与保留在记忆深处。但有些饮食习俗不会也不能消亡的,会越来越精致而完美……
    感谢半两金文友的支持及欣赏,祝福快乐开心!
7#
发表于 2016-8-8 22:11 | 只看该作者
于老师也来这里啊,才看到。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09:12 | 只看该作者
张小刚 发表于 2016-8-8 22:11
于老师也来这里啊,才看到。问好

    谢谢山东的小刚文友提读欣赏,问好。呵呵,有时间我也常来这里转转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9 04:24 , Processed in 0.15907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