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9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14 1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这样一则故事:猪圈里有一群猪,每天主人向猪食槽倒食的时候,群猪一哄而上,争抢食物。其中有一只又瘦又弱的猪总是抢不过其它的猪,所以只能等其它猪吃饱喝足后,吃一些残羹剩饭。有一天,主人在倒猪食的时候,夹杂了一本哲学书。待其他猪吃饱喝足后,猪食槽只剩下这本哲学书。弱猪饥饿难耐,只好将这本哲学书吞咽下去。自从弱猪吃下这本哲学书后,它学会了思考,并且更不愿意与其它猪争抢食物了。每当它看见那些猪抢食时,心里就愤愤地骂到:真是一群猪,除了吃,还能干点什么呢?

    这是一则幽默故事。为什么幽默?因为那只吃了哲学书的猪在骂其它猪是猪。它不是猪吗?当然是。问题出在它已然觉得自己已经不是猪了。“真是一群猪”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它不是猪。但它虽然吃了哲学书,仍然是猪,这是这则故事的幽默点。

    与网友在QQ上交流,他突然问:“向前走还是向后退?他左右为难。——这句话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语法上肯定没问题,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在表达“无论向前走还是像后退都有难处”的苦衷。但是如果你再读几遍,就会感觉怪怪的。本来是“向前还是向后” 的问题,这么又成了“左右”为难了?实际上,前面的“前”和“后”都是特定的方向名词,而后面的“左”、“右”在成语“左右为难”中是模糊的或一切方向的代名词。我们平时说“左右为难”绝不会理解成“向左或向右都很为难”,因为这是一个成语,它有抛开字面本身的约定俗成的公共含义,是指选择取舍上的不确定。我们随口一说,谁都明白,但是仔细一琢磨,特定的语言比较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开拓了思路的网友们随口又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铁扇公主大骂牛魔王狼心狗肺,牛魔王心里明白:都是来借扇子的猴子在煽风点火!” 孙悟空本是来借扇子的,他没有扇子,怎么能“煽风点火”?这里“煽风点火”是比喻“怂恿别人闹事”,并不是真的煽风、点火;“被挖了心的比干心如刀绞”,心都被挖掉了,哪来的“心如刀绞”?这里的“心如刀绞”是形容“痛苦得像心被刀割一般”,并不是真的割心;“两只山羊互不相让,最终顶起了牛”,山羊顶架怎么成了牛顶架了?这里“顶牛”原本是指牛顶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把它引申为“争持不下或相互冲突”,没人有歧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两种对立的或风马牛不相及的语言形式组合在一起,表达出清晰的内容,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进而产生唯中国语言才能有的意境和魅力。

    那么,这种新的语言模式是什么呢?简单的模型是:A+反A 。前一部分的“A”的关键点是指代名词或词组,后一部分的“反A”的关键点是对应前一部分指代名词或词组的另一套指代名词或词组,而且必须是融在人们普遍认可的成语、特定词、俗语或俚语中的指代名词或词组。比如:”大公鸡踱步走到刚出壳的一窝小鹤中间,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前一部分的关键词是“大公鸡”和“小鹤”,后一部分的关键词是“鹤立鸡群”。首先,“鹤立鸡群”是成语,比喻某一物在周围另一群里显得很突出;其次,后面的“鹤”和“鸡”正好是反前面的“大公鸡”和“小鹤”的。语言表面上形成了“鸡是鹤”、“鹤成了鸡”的矛盾影像,产生强烈的对立效果。

    1、反A 的成语:成语是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表示的意思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往往并不是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由于成语覆盖面广,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种“A+反A ”全新的语言模式在锲入“反A” 中的关键词中,以成语居多。例如:兔子因为那只与它整日玩耍的狐狸死了而悲伤,其它狐狸对忧伤的兔子说:你这是兔死狐悲!再比如,小王错把小马的帽子戴上了,小马笑着说:你真是张冠李戴啊!

    2、反A 的特定词: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引申、假借、通假、相似字形混用等原因,使得一些名词既有它本身的意义,又引申出其他意义,即一字多义或一词多义,这就给“A+反A”的语言表述模式提供了机会。比如:黄皮肤的小黄虽然身处在西方的花花世界里,但并不黄。三个“黄”分别指“颜色” 、“姓氏”和“淫秽”,组成一句话却饶有趣味。类似的字或词很多,如牛、猪、色、熊、云雨、包袱、左右、算账、马虎、雌雄等等,丰富的语言池给这种语言模式创造了广泛的想象空间。

    3、反A 的俗语:俗语也叫俗话、常言,是老百姓所创造,并在口语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单位,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简练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有普遍认可的定型的语言意义。为了简便,我们把谚语和歇后语也归进俗语当中。俗语很多,每个人随便就可以举出一堆例子,比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不费吹灰之力、不管三七二十一、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好儿女志在四方、杀猪桶屁股,各有各的杀法、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阿婆留胡子——反常、挨刀的鸭子——乱窜、按方抓药——照办、案板顶门——管得宽、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这些语言本身就有很多幽默、诙谐的成分,再用“A+反A ”的模式辅配,更是笑料百出。例如,小赵去野外打狼,结果被狼咬了一口,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俗语);人高马大的小张见到上司竟然也变得唯唯诺诺起来,一副“矮子放屁——低声下气”的样子(歇后语);我刚刚感觉到冷,同事就给我盖了条被子,真是想瞌睡给了个枕头(谚语)。

    4、反A 的俚语: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如王八蛋、美女蛇、纯爷们儿、不靠谱、八字没一撇、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手心手背都是肉、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吃饱了撑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打着灯笼找不着、打狗还得看主人等等。这种民间的口头语如果运用得当,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小明对铁蛋愤怒地说:你这个王八蛋咋才来?铁蛋笑呵呵地说:我是铁蛋,不是王八蛋。紧张的气氛会因为铁蛋的一句幽默的回答而轻松起来。由于俚语大多都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所以在特定的语音环境中运用这种“A+反A ”的表达方式,会更加亲切、自然。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A+反A ”模式的运用,受众必须要知道“A”或“反A”中关键词隐含的特点,否则就会失去语言本身具有的幽默诙谐作用。例如:正在悠闲养神的鱼儿,把急匆匆路过的螃蟹绊了个四脚朝天。如果受众不了解螃蟹是八条腿,那么“四脚朝天”就不成其为笑料;再如:咸丰皇帝死后,老佛爷雄踞后宫,飞扬跋扈。如果不知道“老佛爷”是慈禧太后的雅称,或者不知道她是“雌性”,那么“雄踞后宫”的“雄”也就没有了隐含的意义。另外,在“A+反A ”的模式中,“A”中的关键词语如果也是成语、俗语等,前后呼应,还会产生如对仗般的韵律感和美感,比如:看见自己亲手制作的土飞机被狂风吹得七零八落,一向没心没肺的小王竟然也痛苦得撕心裂肺。“没心没肺”对应“撕心裂肺”,令人会心一笑。

    在运用“A+反A ”的语言模式时,需要注意一下两点:

    1、在“反A ”中锲入的成语、俗语等切记不能再行戏谑其应有的含义,以避免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流入邪狭当中,玷污了汉语本身的美感和传统特色;

    2、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主要起到进一步烘托诙谐幽默的作用,所以在严肃的文学和正规的交谈中尽量不要使用。

    “A+反A ”的语言表达模式是笔者与网友突发奇想总结出来的语言形式。本文只是对这种模式做了一个初步探讨,实际运用上还有很多需要补充的地方,尤其是俚语方面,因各地语言的差异化,拓展空间更为广阔。读者不妨开动脑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
发表于 2016-7-15 04:2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知道,马和驴的后代骡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杂交优势。语言创新也是这样,通过不同语境、语言的杂交,进而衍生出创新的词汇,使得交流或夸张更有表达力。这一篇研究颇深,值得推崇!
3#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08:19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6-7-15 04:22
我们知道,马和驴的后代骡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杂交优势。语言创新也是这样,通过不同语境、语言的杂交,进而 ...

谢谢高老师支持!其实只是雏形,有待于深化、拓展。希望如高老师这样的有见地的文友们共同丰富它、演绎它、推广它。它真的成为一种流行的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路还很长。众人拾柴火焰高,推广它,必须先让人们认识它。
4#
发表于 2016-7-18 23:0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语言功底了得。此处可谓创新且有边际。敬佩!
5#
 楼主| 发表于 2016-7-19 10:10 | 只看该作者
康康 发表于 2016-7-18 23:02
老师,语言功底了得。此处可谓创新且有边际。敬佩!

不如按照模式组句玩玩。
6#
发表于 2016-7-19 18:14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6-7-15 08:19
谢谢高老师支持!其实只是雏形,有待于深化、拓展。希望如高老师这样的有见地的文友们共同丰富它、演绎它 ...

有许多文言古语,遗落在民间,有着极好的表达力,也有待整理发扬光大。
7#
发表于 2016-7-20 05:5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迎春老师这句点评:“语言创新也是这样,通过不同语境、语言的杂交,进而衍生出创新的词汇,使得交流或夸张更有表达力。”18版主此作对于语言的研析独具特色,解读很深刻精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创新,学习欣赏,点赞!
8#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08:35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6-7-19 18:14
有许多文言古语,遗落在民间,有着极好的表达力,也有待整理发扬光大。

是的,许多民间的方言、口语都有古语的影子,如果挖掘,能看到古今语言的承接,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性有重大意义。只是各地方言、口语众多,工程浩大,需要专门机构、专门组织才行。
9#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09:13 | 只看该作者
戏笑九宫 发表于 2016-7-20 05:53
非常赞同迎春老师这句点评:“语言创新也是这样,通过不同语境、语言的杂交,进而衍生出创新的词汇,使得交 ...

其实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也是许多幽默段子的核,我在文章开头就用一个幽默段子予以暗示。九宫喜欢写幽默段子,相信认真研究,定会给你的创作带来益处。同时,九宫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引导到幽默创作上,可以丰富、拓展本文。
10#
发表于 2016-7-20 09:38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6-7-20 09:13
其实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也是许多幽默段子的核,我在文章开头就用一个幽默段子予以暗示。九宫喜欢写幽默段子 ...

18版主,这点我确实想到了,受益匪浅,没说出来而已,感谢您提醒,谢谢!
远握
11#
发表于 2016-7-20 10:14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语言文化现象,18老师这是开始研究人类语言创新的节奏,赞一个1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0:29 | 只看该作者
戏笑九宫 发表于 2016-7-20 09:38
18版主,这点我确实想到了,受益匪浅,没说出来而已,感谢您提醒,谢谢!
远握

期待你的收获!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8:43 | 只看该作者
一枚叶子 发表于 2016-7-20 10:14
有趣的语言文化现象,18老师这是开始研究人类语言创新的节奏,赞一个1

远远谈不上研究,一群人闲聊,偶然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
14#
发表于 2016-7-28 21:05 | 只看该作者
18说的猪仍然是猪我不赞同:猪还是猪倒不差,但“真是一群猪”的猪,此猪非彼猪了。何况这句是人骂的,不是猪骂的;——这段子是人编的。“真是一群猪!”不是没有不骂对了的时候。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08:08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6-7-28 21:05
18说的猪仍然是猪我不赞同:猪还是猪倒不差,但“真是一群猪”的猪,此猪非彼猪了。何况这句是人骂的,不是 ...

这只是幽默的一种表达方式,不是哲学命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9 04:19 , Processed in 0.18253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