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6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家乡的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24 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继智 于 2016-11-25 15:38 编辑

                                                                                               家乡的苕
                                                                                                                           刘继智

       苕,又名甘薯、红苕也。家乡人叫它红薯,它一度成为家乡人的主食粮。说起红薯,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舶来品,最初产于南美,明中期从吕宋岛传入中国,数百年来,它在神州大地上广为种植,深得民众喜爱。
       我的印象之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家乡人对红薯就情有独钟。年年种植,种植面广。大概这种农作物属于无性繁殖的品种,易种易栽易活,且产量较大,于是称之为苕。苕者,在家乡人的土语之中意为傻或者愣头青的意思,俗语之中的“苕货”即是脑袋不灵便之人;也代表一种爱称:即长辈对晚辈的夸奖。长辈说:“你这个苕伢!”看似贬义实则褒奖。把红薯称作“苕”,实质上包含了家乡人对红薯这种农作物的喜爱之情。

       我记得那个时候,家乡的红薯大致可分为两种:红心红薯和白心红薯。两种红薯的表皮都是灰白色的,但除去表皮之后,红白就见分明。白心红薯也有两种:一种淀粉较多,俗称栗薯;一种淀粉较少,糖分较多,较甜,水分足,俗称为姜薯。其后者渐渐被淘汰,现在几乎绝种。

       通过良种培育改造,现在种的红薯不但个大、产量较高,成活率也高,品种也在改进。目前家乡人种植的红薯主要有三种:栗子薯、红心薯、紫薯。其中栗子薯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多。

       春三月,红薯下地培苗,底子用的是家园肥或者猪屎粪;到了立夏时节,红薯藤泛生,满园皆翠,绿油油一大片,长势喜人。等油菜收割之后,犁地厢埂,然后把园子里的红薯藤剪成一截截、一根根,每条根上留一两片叶,将根的下头插入土中,等夏雨过后,扦插的红薯根便会从枝蔓处长出嫩嫩的幼苗,一个月之后,红薯藤便会牵满整片地。这个时候,要给泛生的红薯藤松土、除草、翻藤,特别是翻藤的活儿比较细致,要有耐心,先将藤扯起,翻到一边,松土,除草,再将藤翻过来。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热汗淋淋,气喘吁吁,弯腰如弓,也在所不惜。等到了秋后,红薯成熟,割去薯藤,便开始挖红薯了。

       挖红薯那几天,田间地头显得异常忙碌,一个个红薯被刨出地面,大的有好几斤重,小的形如鹅卵石,光滑圆溜。一家子,男人在前面举起扒锄使劲刨挖,女人和孩子便牵起一只蛇皮袋子,把露在地上的红薯一个个捡入袋中。一只只装满红薯的袋子堆放在路边,一字儿排开,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时候,粮食欠收,红薯便成了救命粮。母亲对红薯的各种制法可谓达到极致。栗子红薯切片晒干磨碎成粉储存,可以制作成红薯粉粑;红心红薯煮熟之后切片晒干可以制成红薯果,到了腊月用花生油炸,特别香脆可口,那是家乡人喜欢的一种副食品;把红薯切成条状晒干做成红薯条;把蒸熟的红薯混合糯米、淀粉做成红薯糕,红薯糕是家乡待客之时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把那些如蛋的小红薯经过洗净之后,放在锅里焖煮,上面盖上砂盆,最后使之柔软成泥状。这样焖煮的红薯特别香甜,我至今对这种焖煮的红薯味儿回味无穷。

       栗子红薯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捣碎过滤成红薯粉。红薯的渣儿可以喂猪,红薯粉可以制作成粉条或者红薯豆腐,还可以拌和碎肉和鸡蛋清制成肉糕、蛋糕。红薯粉丝是家乡的一大土特产,几十年来一直是家乡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用红薯为主料做成的肉糕、蛋糕也是家乡的主要风味菜肴。

       每到收获红薯的季节,家乡人便把一部分红薯下地窖进行冬藏。地窖一般打在山坡和地坎边,窖口只能够容一人进出,里面有几平方米的面积,大的可以装下几千斤红薯,小的也能够装下几百斤,窖口用石磨盖住,留一个小通风口,外面再用稻草覆盖,保暖防寒。下窖的红薯一是用做第二年的红薯种;二是到了严寒或者开春时节再卖给贩子、送到城里做烤红薯,价格往往翻了一番。

       深秋时节,家乡的许多人家便开始架设简易棚做苕粉,仅我们村子做苕粉的人家就有两百多户,参与制作苕粉的人口近千人。制作的苕粉有几百吨,每年人均能够挣一万多元,它不失为家乡人的一项快捷的致富途径。

       整个冬天,家乡空旷的场地之上晒满了过滤之后的红薯粉;堤坝之上的架子上挂满了银白色的红薯粉丝。这种情景,特别诱人、特别亮眼。
      家乡的苕,如今不再是家乡的主食粮,但家乡人对之特别钟爱,让许多村民赚取了大把大把的票子。

【432824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中学刘继智    】

2#
发表于 2016-11-24 11:43 | 只看该作者
    通过今昔对比,揭示出红薯的功效,在缺粮时代,喂养过多少乡村百姓,如今,在高蛋白增多之极,还需要红薯等粗粮来营养均衡……

      贫困时代,曾吃过干红薯片子的供应粮,喂养了肠胃与那个年代……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16-11-24 12:1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真名行走,很熟悉的老文友
4#
发表于 2016-11-24 17:37 | 只看该作者
对作品所叙述的红薯故事感同身受,因为自身就曾经经历过一段把红薯干当救命粮的日子,父亲也曾经到四川老家为村上引种过红薯,所以阅读关于红薯的文字倍感亲切,尤其是红薯在当地已经成为乡亲们的致富产业,更令人感到欣喜和自豪!!

问好!!
5#
发表于 2016-11-24 19: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叫地瓜,小时候,曾和父母落地瓜,那经历一辈子难忘
6#
发表于 2016-11-24 21:33 | 只看该作者
注满了深深的感情,欣赏,问好
7#
发表于 2016-11-25 10:49 | 只看该作者
乡土情结,很接地气。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5:37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11-24 19:23
我们这里叫地瓜,小时候,曾和父母落地瓜,那经历一辈子难忘

谢谢!远握!
9#
发表于 2016-11-25 16:06 | 只看该作者
红薯吃法真的很多,最喜欢晒干的番薯干
10#
发表于 2016-11-25 21:03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具有烟火气息,以及地域特点,写出了人们善待生活的乐观主义情怀。拜读,问好!
11#
发表于 2016-11-26 15:01 | 只看该作者
很有乡土气息
12#
发表于 2016-11-27 10:5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许多写土豆的文章,写红薯的看得较少。此篇详尽地写了红薯的种、挖、吃,写得很生动,很有味,写以红薯为粮的艰难日子,也体现了母亲的智慧与勤劳。欣赏并问好!
13#
发表于 2016-11-30 00:01 | 只看该作者
若是原创首发,请加版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6 19:21 , Processed in 0.05860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