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7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表说出师,戚戚有馀情——再读《出师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9 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足道哉 于 2016-12-19 14:51 编辑

  一表说出师,戚戚有馀情
  
  ——再读《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出师表》一经问世,就被人们誉为经典,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由此可见。
  
  于是,历代文人墨客从《出师表》里读出了忠贞与深谋远虑,读出了感天动地鬼神泣。历代的文人墨客、忠臣良将、英雄豪杰、从一篇《出师表》里面,读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涵。那些喜欢《出师表》的人们,总是被《出师表》蕴含的那种沉郁的尽忠报国的情愫所打动,所感染。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也。”几千年后的康熙帝曾这样评价:“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一篇《出师表》,成了忠诚的代名词。
  
  可是,再读《出师表》,我却于忠诚之外,读出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悲凉与无奈。
  
  三国鼎立,其中蜀国为最弱,随时都有被其他两强吞并的可能。所谓各占天时地利人和。而以“人和”立国的蜀国,此时以“忠厚长者”闻名的先帝刘备,已经“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时可谓内忧外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身为帝之相父,国之丞相,不能不有所作为。于是,诸葛亮准备出征。为着先帝未竟之事业,为着自己一世之英名,也为着曾经对先帝庄严的一诺。
  
  于是,我们读到了这篇“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文字。从那充满了忧虑与不甘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触摸到了那颗兢兢业业的老臣心,从中窥见一个托孤老臣那知其不可而勉力为之的无奈,也深深感受到诸葛亮面临日益危艰时局的不安与悲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是臣子对君主的劝勉,也是长者对晚辈的谆谆告诫。我们无法考证后主刘禅见到这番话后是怎样的反应,那些围绕在后主身边的“小人们”是如何说辞,我们却从这段文字里读出了诸葛亮内心的悲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那些与先帝共同创立帝业的老臣们,也凋零过半。而遍视朝野,巴蜀之内,已再无可用之人,竟然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而先帝托孤之声犹言在耳。如此情势,身负雄才大略之名的诸葛亮,怎能不悲从心来呢?
  
  悲凉之情,让人不忍卒读,又无法不去读。“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诸葛亮之才情,却要去辅佐一个“扶不起来的刘阿斗”,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呢?空负满腹经纶,旷世奇才,却无明君可以辅佐,对诸葛亮而言,也是人生一大悲哀。报国无门的嗟叹,历来让人动容。也许,诸葛亮式的报国无君,是最为悲凉,最让人戚然而泪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许就是那些英雄豪杰的宿命。诸葛亮也无法例外。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或许,以诸葛亮的雄才武略,完全可以取刘禅而代之,成就一番霸业。所以,才有了刘备的“白帝托孤”。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宫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一代枭雄如刘备,焉能不知其子刘禅的顽劣与平庸,又岂能不知丞相诸葛孔明的抱负与才能?一番临终托孤,诸葛亮感激涕零,就被已经驾崩的先帝刘备,牢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三顾茅庐,临终托孤,知遇之恩让诸葛亮死心塌地,再无他念。“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时时想着的是告慰先帝,报效陛下。
  
  这就是诸葛亮的悲哀,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没有错,忠君报国也足以感天动地。可是,千百年来,“忠君”永远排在“报国”的前面。为了一家江山社稷,披肝沥胆,至死不渝,不知是可敬还是可悲。“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报国首先要“忠君”,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里,有多少志士仁人都死在这“忠君”上面。诸葛亮是这样,后来的那些忠臣良将,莫不如此。
  
  尽管后主刘禅最终“乐不思蜀”,尽管并非不知道刘禅难堪大任,诸葛亮仍然勤勉,仍然战战兢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读到此处,我们怎能不潸然泪下呢?
  
  诸葛亮内心之悲凉,悠悠千载,谁人能懂?
  
  戴上一顶托孤大臣的帽子,秉持着一种文人的高洁与孤傲,无论如何,诸葛亮都会竭尽毕生之力,将先帝未竟之业,去完成;无论如何,诸葛亮都会把一个小孩子刘禅,捧上皇帝的宝座,恭恭敬敬地服侍。为刘家,守护着半壁江山。只是,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并非哪个人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左右。诸葛亮也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就是无奈。面对天下大势,一个人,谁都无可奈何。
  
  “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表》字字出自肺腑,句句催人泪下,所透出的是无限的悲凉与无奈。也正是这种悲凉之情,才塑造出一个我们眼中的诸葛亮,才树立起一个忠贞的楷模。每每读之,我们都会感受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大担当,大情怀,大智慧。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2#
发表于 2016-12-19 17:41 | 只看该作者
《出师表》已经很难评读,但是作者找到了新的角度,”读出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悲凉与无奈“,同时也点出了”诸葛亮的悲哀,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哀“,文人在历史的进步中承担怎样的作用,该有怎样的自觉性,这是值得至今的知识分子所应该思索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07:34 | 只看该作者
王克楠 发表于 2016-12-19 17:41
《出师表》已经很难评读,但是作者找到了新的角度,”读出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悲凉与无奈“,同时也点出了” ...

谢谢老师来读。
的确,古代经典,需要我们现代人的重新认知,这样的阅读才会有价值。
4#
发表于 2016-12-21 22:29 | 只看该作者
感受名篇,体验忠诚之外的悲凉和不安。令人想起一些忠烈之士和爱国名人的高风亮节。诸葛孔明,无愧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甚至是中国文人的脊梁和化身,令人敬仰和敬佩。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4:15 | 只看该作者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16-12-21 22:29
感受名篇,体验忠诚之外的悲凉和不安。令人想起一些忠烈之士和爱国名人的高风亮节。诸葛孔明,无愧古代知识 ...

嗯,诸葛亮式的知识分子,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应该不断解读,充分认知。
谢谢万里来读,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09:40 , Processed in 0.11080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