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日尧月 于 2016-12-21 11:29 编辑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春和景明草木萌发的一日,堪称巡抚右副都御使的62岁胡缵宗结束了自己一生“心系民生”的仕宦长途跋涉后,仰着高高的头颅,迈着盈盈的步伐,宛如陶渊明回归田园那样惬意,一身轻松心灵澄清思绪清明地回归到自己民风清纯人民厚实的老家——陇右秦安。
这位六旬老人,在为官隐退后,并未在晚年安逸享乐无所事事,让思绪污浊,让心田荒芜,而是仍旧继续保持自己为官时抽挤时间读书、在时间夹缝中著书的勤学苦研的良好品行和心存向善敬畏自然的内涵秉性。一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不畏霜凌的秋菊,心空挺拔的青竹那样对家乡的志书不断整修编篡,赋诗泼墨,支持教育。其一生所著《鸟鼠山人集》《乐府》《近取录》均收入《明史·艺文志》,部分还收入了《四部全书》,因诗个性鲜明,独具特色,故享有《四部全书总目》中的高评价:“其诗激昂悲壮,迫近秦声。无妩媚之态,是其所长;多粗砺之音,是其所短。”其书法师承颜真卿,自成一家,墨迹刚劲有力、圆润饱满、余韵十足。其墨迹如在山东曲阜的“金声玉振”,苏州镇江焦山的“海不扬波”以及陇右天水伏羲庙中的“与天地准”和小城兴国寺内的“般若”等已成为书法苍穹中一颗颗璀璨绚丽的瑰宝之星。
同年这一花好月圆的中秋,秋风微微果实累累,胡缵宗与其先后仕归故乡的八人(杨进,河南临颖主簿;陈善,河南许州同知;蔡贇,山东费县主簿;孙述先,山东登州通判;张惠,四川保宁府推官;李麟,四川顺庆府知事;王朝元,四川剑州知州;王正人,山西屯留知县)汇聚城南三里的刑泉村,饮酒作诗,品茗畅谈,挥洒笔墨,陶醉山水。此九人均是秦安人,明清《秦安志》中故称“陇溪九逸”。这一九人聚会之地,恰是小城城郊环境幽雅、鸟鸣花芳、三春争艳、风景恋人的刑泉村。常说:“天下风景僧占尽。”我看天下自古文人骚客也不乏选择风光秀丽景色醉人的幽雅之地。刑泉,明时称可泉,因其背靠秦安县城南部的巍巍长山,潺潺葫芦河水从眼前直穿而过,泉水繁多,汩汩溢出形成涓涓溪流,且其水甘甜温润,时常滋润着这片平坦的川地,土地肥沃适合庄稼蔬果生长。因而自古此地就果蔬片片,鸟语花香,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吉祥如意的安康景象。明胡缵宗《秦安志》中的”八观”之一的“陇溪春色”和“十二咏”之一的“可泉膏沃”就取材于此。
陇溪九逸在嘉靖十九年中秋聚会中,约定今后每年的元宵、上巳(农历三月初三日)、端午、中秋、重阳、冬至节日里都要集会一次,以不同形式重聚,或游山玩水、或吟诗作文、或观天察地、或参禅顿悟、或泼洒笔墨、或观古窥今。这九个仕途而归的老翁之举动,实在与“闲人”一样无所事事,真是一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游手好闲之辈,更像极了一群忘记年龄的老顽童。细细想来,在退隐归家的日子里,他们九人都不同的致力投身于家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中,用自己残余的光热,不断地照亮温暖家乡发展,推进家乡的进步。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如胡缵宗一心致力于家乡地方志的修整编纂,赋诗作文赞美家乡的人文地理,寄情山水,敬畏大地,以一个儒家文人的胸怀炙热,在诗文中将其做人为人的准则道德,敬畏感恩苍天大地的明思清灵,和善互助团结协助的天地一理······逐一隐含。其遗留下的那些丰厚泛黄线装繁体的书籍,不仅为小城当今的人们筑磊了一座浩大的文化之塔,还为今后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清净思绪安放心灵的大场所。这便是“陇溪九逸”逢节聚会的重要性了。
这一次次的聚会一如当今文化中的研讨会、笔会,却又胜过如今的这些聚会,毕竟他们的聚会很少参杂世俗的焦躁、心灵的不安、思绪的繁杂。他们像一家人一样,坦荡如流、直来直去、没有一点被世间的俗气所感染,一片清纯之气,为别人、家乡、社会想的多,为自己、家人、家族几乎顾及的很少。这就是他们为官退居之后,在人生的夕阳中依旧喷出的是一片金黄的纯真,不变的纯真。 (字数:18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