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beijun 于 2017-3-29 13:14 编辑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吗?现实早已表明:不是!比如盛行的“大学是大众化教育而非精英教育”观点、比如中组部等部委“某年九月一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保部门办理失业登记”的通知等等,都说明社会已把大学生当作受过教育的普通劳动者看待了。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吗?是的,至少在高考期间是的。每逢高考,坊间依然我行我素打乱“生物钟”:建筑工地因高考而停工,机动车辆因高考而绕行,考生家长因高考而失眠……。高考前后形成的人造“温室效应”,再次呵护着这些即将从“温室”里走向社会的花朵。 从长远来说,人造“温室效应”对年轻一代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课堂里的竞争得到如此呵护,而社会竞争又如此残酷。极端的温差,使很多可造之才因此不堪一击。先前在叉叉大学发生的毕业生自杀事件,便是实例;而今年各类校招会上,很多企业则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像想象中优秀——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不太好,期望值太高,工作环境理想化,与现实社会脱节。 类似的警告不大中听,却与现实相符。大学生的“温室花朵”化,完全有理由追溯到高考的人造“温室效应”。独生子女背景下的“成龙成凤”教育标的,批发着无数需要“配置保姆”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以后如何独当一面,目前已经是尴尬的课题。所以,及早给考生以最接近现实的竞争环境,是他们最行之有效的融入社会方式之一。 其实,科技发达环境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根本不愿扮演“阿斗”的角色。他们目前拥有的综合素质,比现任中学生之父母当年的素质高得多。给高考考生一个非虚拟的平台,辅之适当的指导,假以时日其成长速度势必“青胜于蓝”。所以我们应该勾勒崭新的高考氛围:除了国家匡定的“公平公正”软环境,全社会在高考前后应先摒弃人造“温室效应”。而作为考生家长,届时与其充当一块垫脚石,不如充当潮水来临之际的一块路标,让孩子沿着指引勇敢地淌水,及早感受人生冷暖。这样,他们的成长或许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