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9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心灵中的语言风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24 1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谷幽兰 于 2017-4-24 11:00 编辑

                                                                         心灵中的语言风景
                                                                                    ——《一条河流的23种走向》艺术性之赏析
                           
        散文诗具有诗性特征,叩动一代人的心扉,是其成功的第一要素。散文诗作者在散文诗写作中,必然打开自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话的窗口,让自己的心绪飞得出去,也能把外面的世界领进来。

       老一辈诗人何其芳在《写诗的经过》中写道:“诗更要求它自己是从生活的泥沙里淘洗出来的灿烂的金子,是从生活的丛林里突然发现的奇异的花,是从百花之精华里酝酿出来的蜜。”散文诗必须有诗情。鲁迅先生曾把诗人与科学家相比,精辟地指出:“诗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 他还说:“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丝毫也不懂得“诗美”。《一条河流的23种走向——第十六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代表群像》堪称2017年春天最美的散文诗集,入编的23位作者感情充沛,在表达方式上更是各有千秋:有的大气磅礴,有的从小处着手,见微知著,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有的喜欢朴实的叙述,有的则喜欢幽默风趣;有的通过物象寄托内心,有的则直抒胸臆;有的喜欢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以及心理感受互动起来描绘事物,有的则曲径通幽,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体现某种抽象的思维及情感;有的侧重抒发感情,有的则注重阐述哲理……这些散文诗都是从生活的泥沙里淘洗出来的灿烂的金子,是从生活的丛林里突然发现的奇异的花,是从百花之精华里酝酿出来的“蜜”。这些散文诗具有“诗美”的条件,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情”味,展现出心灵中的语言风景。
                           
                                主体审美和客体的对话

        散文诗的创作像其它文学体裁一样,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有的时候是主客体同构,有的时候是主客体互动,有的时候是主客体共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通过各种显性的和隐秘的渠道,刺激着审美主体的感觉,产生互动。没有主体,也就不存在对话;没有人的存在,美也就无以寄托。笔者以为“诗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存在于人与外界事物的纠缠中,审美活动离不开物,也离不开人,美产生于自我与自身之外的事物的积极对话,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共振,构成了生命存在以及个体生命发展的进程。

         笔者翻开这部装帧精美的散文诗集,小睫的《绽放》跃入眼帘,这一章散文诗洋溢着巨大的主体精神当量,毫无疑问,诗人与世界的“对话”格局很大,诗人有着强烈的主体审美欲望,一开头就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把大块的红色玫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压倒“黑暗”,“唯一能听到的是水火交融的声音”。诗人把内心的“爱”焦灼到了极致,对自然事物的风雨雷电的感应,也抵达极致,“没有悲鸣,没有泪水,我的耳廓只听到泉水汩汩的流淌声”。诚然,散文诗要达到作者的主体审美和客体进行和谐对话,是有难度的,但诗人却显得游刃有余。从结构的意义上说,这章散文诗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寻找,一条是回答,诗人提醒自己以及读者,要质朴地对待生活,不追逐浮华,光明磊落,要不怕“寒风刺骨,冷言冷语”,保护好自己的心灵。为了能够实现主体审美和客体审美的对话,诗人还塑造了一个大写而无所不能的“你”,在诗人的笔下,“你”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象征,因为是象征,所以更具有“超人”的气场和影响力。

         主体与客体之间实现流畅对话,是散文诗的目标,必然要求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和谐共振,只有当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互适应,相互转化,才能够产生美感。从主观审美来看,人的审美情感就必须去适应事物,而不是背离事物。塞尚说:“是风景在我身上思考,我是它的意识”更进一步强化了审美情感都是在与事物和谐互动中产生的。叶枫林的《枕着自己的波涛》,用婉约的语言行走,在冬天仰望山峰,在茶叶里渗透心声,且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刘贵高的《桨声船影的江南》是一种大格局意义上的情境审美,审美的客体是江南六大古镇。古镇是梦境的,是宁静的,是风雅的,是温润的,是舒缓的,是灵秀的,这些具有鲜明女性的美,是通过诗人的内心感应来实现的,这六章散文诗语境是“沉稳的心语”,诗人用一颗委婉的心充分体验到了江南古镇的美好。诗人与古镇的心灵碰撞是零距离的,抵达“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还用点睛之笔点出了江南古镇的个性和特点。凡是景物,只要进入梦境,就会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于是,诗人用“梦境转移法”再现古镇美的景象:小桥,流水,青花瓷,白菊茶,风姿绰约的女子,一切的一切透着人的舒适感和幸福感。诗人不仅向读者呈现了江南古镇的外在特点,且强化了心灵的呼唤与内在精神的对话。

        主体审美和客观的对话,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审美活动中也应存在人的审美情感场和事物的内在规定场,并在两者的交集时候碰撞出火花。外界事物会闯进人的血液,以“拟人”的方式呼吸着人的情感,即是说人的审美情感被事物唤起,随之投入事物;事物又把情感反馈给读者,人受到激动,美感遂而产生。杨启刚《躺在晶莹的月光里》,把节气的变化反映到自己心里,受到极大的审美震撼,节气就形成了巨大的审美空间,有五月的麦子,谷雨的泥土,秋分的宁静……无不揭示万物的因果关系,客观和主观遥相呼应,浑然一体。草馨儿的《下一个春天把自己唤醒》也是感受季节温暖的,一个人热爱季节,季节就会给予她很丰厚的馈赠。诗人眼中的一草一木,均在窃窃私语,既是植根于大自然的美感,更是人生中的一种无为而为的和谐状态。牧雨的《风雨雪乃身外之物》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隔断了主观审美和客观之间的对话联系,但打开此文本,就会发现此作品是从“否定之否定”来搭建自己的叙述舞台的,无论是宽恕不美的风,还是对风雨雪的抒写,诗人向读者展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另一种特殊的相处。

                                                                            散文诗的隐忍艺术
          隐忍的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可以给作者带来另一种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可以得到写作的更大自由度。窃以为生命力的张扬不仅用夸张和极度的抒情来呈现,冷静的叙述也可以充分地抒情,其中隐忍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文本中留有余地,给读者留下充分的阅读空间,而不是和盘托出。

          散文诗的隐忍艺术,不是在外表表现上,而是反映在思想和立意上,是一种欲诉难休的情愫,是举重若轻的选择,甚至是神性的映照。徐庶的《大禹渡之约》,就采取了“神性”的隐忍方法,在对大禹渡进行文化解读的同时,面对黄河进行自我的深度解剖,情深意切。隐忍可以是一种冷抒情,也可是一种精神的姿态,实际上,这种姿态就是人生态度,刘海潮的《独自守望的黑里河》,就表达了诗人的另一种隐忍态度——坚守,“炊烟也换了一种表达方式,粉碎机写下对土地的诠释”,诗人守着故乡的黑里河,守着冬日的鹤鸣湖,守着麦浪和雨水,这些坚守的姿态不是攻势,但在诗人隐忍的叙述里,已经有了永恒的价值。

          在表达隐忍的写作态度方面,许多作者宁可用曲笔,甚至用沉默,张平的《月光鸟》,就采取了更内敛、更隐忍的态度,诗人没有直接写月光,而是写月光下的事物,有萤火虫,有稻草人,还写了在月光下的温情阅读……一切的一切,朦朦胧胧,不仅映衬出一种虚幻之美,更重要的是用“曲笔”,表达出了不与现实生活里的丑行进行合作的人生态度。在使用隐忍写法时,很多诗人选择了“以虚写实”的表达方式,比如宋清芳的《抵达》,“望着它,仿佛已经依偎着它了”,在虚实之间已经隐忍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流淌着生命的物语和禅意,发放出智慧的光芒。

          由于笔者一直把散文诗的隐忍当作一种隐忍美学,所以总是能从对作者的阅读中,体验到生命力的存在和对生命的尊重。笔者以为,散文诗篇幅的长短只是外在形式,真正决定散文诗质量的,是诗人的作品到底隐忍了多少有价值的可以抚慰生命的能量。萝卜孩儿的《空号的家乡》等诗章篇幅很短(大部分是一节),有点像泰戈尔的《飞鸟集》,十分善于点睛,善于勾勒意境,把大量的潜台词藏在语言的后面,很多人一旦写家乡,都会抑制不住地抒情,而诗人采取“以缺写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家乡的感情,比如诗人用空电话号码来表达对故乡的纠结感情,空则不空,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余地。

        采取隐忍的诗歌美学和世界对话,是没有年龄差别的,它只和诗人的审美倾向和艺术积淀有关。比如蓝格子很年轻,但她的《倾听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充分地感知到生命诞生的欣喜和生活消逝的哀伤,“如测生的耳朵,那是它们倾听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因为隐忍,诗人获得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角度,在自然和平凡中寻到了现象和景物背后的诗意。王琰也很年轻,她的《海拔:朝向天空的旅行》也具有隐忍的“神性叙述”的特点,诗人用不同的海拔高度记录自己在青藏高原的心痕,每一个“痕”都隐含着对世界、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诗人很内敛地写鹰:“我看到鹰,在唐古拉山一侧飞翔。它飞翔的样子一如钢铁一般坚硬”,把强烈的抒情隐藏到冷静的叙述中,诗人在靠近天穹的高度,把神境一般的地带揉进了人间烟火。

                                                                   物象和心象相互相成
          关于物象和心象,很多诗人觉得生疏,虽然赞同写作的时候应该做到“物我两忘”,但对物象和心象如何在具体的语境相辅相成,依然会感到陌生。《礼记‧大学》有对“格物、致知”的论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段话也是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但作为现代散文诗,“物象”却总难绕过。王阳明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无法离开物象对心象的影响。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有“咏物诗”,借助物象来表达心痕。散文诗也如此,每个生命个体和个性千差万别,即使是对同一物象,心灵的图像也会千差万别。比如张作梗的《抱着灯盏奔跑》一组散文诗中,诗人面对的物象不仅有石头,还有蝴蝶、大雨、窗帘、船坞、斧子等,这些物象有的是静态的,有的是动态的,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都是诗人心灵中的物象,也就是说,石头不再是物理状态下的石头,船坞也不仅仅是可供停靠船只的码头,在诗人心灵里,石头是可以奔跑的,是有灵魂的,是有个性的,“我想它不会借助哲学之锤或社会学之粉碎机,了结自己。”至于船坞,是借助这个物象来表达诗人对“偶然和必然”关系的理解。

         散文诗中的物象,在没有经过“格致”之前,是静止的,是没有活力的,只有经过了诗人用心去格致,山就不是原来的山,水也不是原来的水,而是担负其起意象和艺术形象生成的功能。很多诗人在表达物象时,强化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过程,如蒋志武的《那些悬在高空的事物被风虚度》,写了正在腐烂的梨子,写了悬在高空的事物,写了神居住的拉卜楞寺,梨子本来是充满活力的水果,但是一个人“尝遍人生的欢愉和凄凉之后”,再看看这个梨子,就看到它“接近腐烂”。至于高空的事物,本来是很高蹈的,但是经过“被风虚度”后,就显得渺小起来,“镜中粗野的影子藏在了背面,那些悬在高空的事物被风遗忘。”

         湖南绣才的《风吹故乡》,“格致”的是家乡的特殊景象,写了因工伤而无法再出门打工的伙伴,写了午后的无聊和拾荒人进了视线,文本里的拾荒人不是虚设,采用了“用现实解释现实”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美景背后的痛。痛,也是心灵对景物复杂的感应,有的时候,这种痛感是深入骨髓的,比如诗人对月光的感觉,没有一点浪漫,而是说月光“似晒着满满一坪银白的棉花”,以至于诗人想和小伙伴“偷偷撮一筐回家,抚平爹爹越长越长的气喘。”真的是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心中深深的痛!

         意象即为心象,心像含着物象。诗人在大自然进行“格物”的时候,大自然也对诗人进行“格人”。诗人以大自然为背景进行写作,大自然也把诗人当作自己的孩子。物象和心象之间,没有天然的鸿沟,只有无时不在的亲近和互动。马端刚的《阴山短章:与冷有关》,诗人本人想“捡回遗失的芬芳”,此为心象也,但是自然环境并没有给予这样的氛围,“阴山南到阴山北,语言和面孔都沉默”。诗人居住在内蒙古,含着大草原的辽阔和坚韧;诗人用了“心象集合法”,几乎是爆发式的叙述,把奔跑的黑夜,寒流的迁徙,天空的广阔等物象集束呈现出来。人生活在物象的氛围里,物象也会给心象以反作用力,会给于人正能量,王信国的《河流漫过西域》的基调是勇敢的,是蓬勃向上的。诗人写的是西域物象,笔下的景物是胡杨、红柳、驼骨、胡琴……这些自然景观强烈地影响诗人的人生态度,比如“活得像西域一样寂静”,对西域的寂静是首肯的;再比如“禅一样的花朵在西域绽放”,就成了一种修行方式。肖志远《在陕北》,诗人笔下的物象有兰花花的摇曳,有山丹丹的火热,有黄土高原的灵性,有陕北窑洞的温暖,有信天游的辽远……一方土地成就了一方土地的文学艺术,也折射到了散文诗这样的文学体裁。

        有的诗人,经过多年的艺术沉淀,在物象和心象之间游曳得很自由,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艺术发现以及灵感袭来。陈波来的《物事》是以火热的激情是奔向物象的,在诗人的笔下,物象有火山石、红树林、红木棉等,还由他所“陌生”的高原唢呐、高原白头帕、高原酒……诗人激情万丈,诗人有能力通过对物象进行特殊的“格致”,乃至把这些高原物象“提升”为一种精神图腾。朝颜的《我无法说出疼痛》,完全表达的是心象,是一个人在路上的宿命,是友情的远离,是缘分的消失,是勿忘的寻找,以至于诗人悲情滚滚,自我物化进一朵花,“你永远不知道,那是我生命最后一滴血的嫣然”。朱红丽感谢大自然,认为自己才情来自“自然的馈赠”,她是一位能够在物象和心象之间自由游曳的诗人,在她的笔下,旧物是有火焰的,钝叶草和苔藓是通人性的,大自然里的雨水、花枝、小树林、冬天的雪花等都能和诗人对话,对话像是小溪流水,给那些在生活焦躁不安的人们送来精神慰藉。晓岸的《一个人的群山》表达的是家乡景物的性格,结烈河是有秘密的,白桦林是宽厚的,在那个叫汤镇的地方,藏匿植物和生物的生命成长。还有《北纬四十八度》不仅展现的地理风貌以及物象,还有感情上的跌宕起伏,一切弥漫着一种浩荡之气,如雷,如血,如盐,如光,具有很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诗的写作看起来容易,写起来难。需要主体审美和客观世界之间保持和谐的对话,需要诗人很敏感地反映和捕捉客体物象,更需要诗人尽可能地心态要保持好自己的自由心态,积极主动地反映物象,才有可能写出反映时代和超越自我的优秀散文诗。
                                                                                                                                                          2017年3月写于黔南都匀二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1:0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解读散文诗,请各位老师进行批评。
3#
发表于 2017-4-24 17:10 | 只看该作者
从一部散文诗集说开去,选择了几篇具有典型性的诗作,进行解读、概括,抽象出自己对散文诗的认知,文字有一定的厚度和深度。
拜读。
4#
发表于 2017-4-25 13: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5#
发表于 2017-4-26 05:40 | 只看该作者
先问好,坐下慢慢读....
搜搜看看哪里能购到这本书

点评

嗯,我也帮妹妹寻找一下......  发表于 2017-4-26 07:12
6#
 楼主| 发表于 2017-4-26 07:11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7-4-24 17:10
从一部散文诗集说开去,选择了几篇具有典型性的诗作,进行解读、概括,抽象出自己对散文诗的认知,文字有一 ...

深深感谢您的深入的解读。
7#
发表于 2017-5-2 05:56 | 只看该作者
精华。
8#
发表于 2017-5-3 09:00 | 只看该作者
姐姐你真棒。
9#
发表于 2017-5-3 09:33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幽兰老师的评论。独特的解读,让人受益。问好。
10#
发表于 2017-5-3 12:2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这是一篇对散文诗极具内涵深度的剖析。紧握,紧握。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13:43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7-5-3 09:33
来学习幽兰老师的评论。独特的解读,让人受益。问好。

感谢刘老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13:43 | 只看该作者
日尧月 发表于 2017-5-3 12:24
拜读,这是一篇对散文诗极具内涵深度的剖析。紧握,紧握。

感谢您的深刻的解读!
13#
发表于 2017-5-4 16:52 | 只看该作者
再读幽谷幽兰(教授)老师的心灵中的风景——对23位散文诗作者作品的解构与剖析。我深感一位读者该如何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方可称作阅读。
1、主题与客体的对话。无论哪一种体裁的文学,均离不开主客体间的对话——言说。有评论家曾言:“只要你给事物一秒钟的挚爱,事物就会给予你一秒钟的回赠。”主客体的真诚交流就是造就文学艺术的前提;
2、散文诗的隐忍艺术。我看可以理解为艺术的“留白”。这是一个作者在岁月的研磨后抑或灵感的莅临间对作品的意象的处理方式,然作者对此却阐释的很到位,这不仅对散文诗的写作,还是解读,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
3、物象与心象。猛看这是一个很抽象的写作范畴,其实,作为一个诗歌(散文诗)的写作者,谁都在尝试着。阅览完后,我认为,这是评论者对写作者的一个对事物如何进入内核的阐释。只有进入事物内心,方可真正的认识事物——了解事物。
解读一部作品,本评论你是否感到了一种阅读的方式?
非常喜欢如此对做的解构与阐释,这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引领。静下心来,让灵魂歇歇,方可读出文学作品的真味!
问好幽谷幽兰老师,紧紧握住!五月静好,再次期待!
14#
发表于 2017-5-8 22:0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评论,我给999个赞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15:32 | 只看该作者
日尧月 发表于 2017-5-4 16:52
再读幽谷幽兰(教授)老师的心灵中的风景——对23位散文诗作者作品的解构与剖析。我深感一位读者该如何与作 ...

感谢您深刻的解读,多多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 13:18 , Processed in 0.25581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