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5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清明上河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7 2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性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是宰相章淳眼中的赵佶。果然,徽宗在位时轻佻治国,大兴土木,倦于政事,把北宋江山断送给了北方的金。徽宗的谥号是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这样一堆令人讶愕的溢美之词,真是难为南宋的那些礼官了,亏他们想得出来的。宋徽宗这个平庸里透着昏庸的皇帝,却是伟大的艺术家。自幼好学的张择端身为徽宗的宫廷画师,是快乐、幸福而幸运的,让人无端生出莫名其妙的羡慕和嫉妒。

  郊野、楼台、街市;僧侣、村夫、戏子……我一直在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中,寻找一个消瘦的身影,这个人应该是一袭布衣,一柄雨伞,半肩行囊,在大好春光里踌躇不前。北宋的朝云或者暮霞一如既往的绯红,当这些轻飘的物质落在汴河沿岸的桃树上时,那些桃树是否在无限春光中摇摆了一下,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几枚残花和落絮掉在宋徽宗时代那些细碎又荡漾的碧波里,并摇摇摆摆地消失在往来商船木桨的划动中。我怀疑那个消瘦的人,是不是刚刚从疏林薄雾中的草舍瓦屋边经过。阡陌纵横,田亩井然。只是庄稼新泛的嫩绿,还不足以掩盖泥土的颜色。野外的荒草却一天天茂盛起来,侵染了城墙、官道、河堤,为这清明时节料峭的春寒平添了些许暖意。那里有一条叫不出名字的小溪汇入汴河,一架木桥半掩在叫不出名字的树林里,桥上是两个观山看景的宋人。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一座土山上有几个逆风放鸢的村童。我疑心正欲上桥的那个消瘦身影,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我疑心那个人就是我。不然,我何以感觉得到那个人的失意与庸懒?

  那时的汴梁一片歌舞升平。城池坚固,宽敞平坦的街道两边屋宇鳞次栉比,宋人们迈着悠闲的碎步去喝茶、看戏,去青楼打发无聊而缓慢的时光,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的官宦妇人,轿顶还装饰着杨柳杂花,就连那些拉船的纤夫和春耕的农人,也迎风打着哈欠,伸了伸懒腰。似佛也有些陶醉,陶醉在这转瞬即逝的良辰美景中。浑然不知北方有一个叫金的民族正在悄悄强大——这些都是后话,不提也罢。眼前戏台上演的剧目,不知是哪一出。引得南来北往的人忘了行程,驻足围观。那个骑白马引项长望的人,是不是我?如果是,我何以要对这俗世中的喧嚣充满好奇和留恋?

  虹桥上那个面对繁华茫然不知所措的出家人,官道上打马过三月的意气书生,大树下扯开场子卖艺的江湖好汉,码头上相互挥手送别的达官贵人……他们中间哪一个人是我?哪一个都是,哪一个又都不是。当沿街叫卖柴薪的声音传来,我更愿意是那刚从山上下来的樵夫,来来往往的船舶满载着宋朝的粮食,人们烧红灶堂,煮成宋朝的米饭,酿成宋朝的美酒,宋人酒足饭饱后的放浪形骸,最终要消逝在扬柳岸的晓风残月中,仿佛永远无法弥合的金创,历史的寒风,又怎能吹去金人的铁马弯刀?当宋朝山上那些柴薪燃尽,“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一个令人扼腕叹息、但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实是,史册又义无反顾地翻过一页。

  说散点透视不科学的人,骨子里显现出在艺术审美上的木纳与外行,且不和这些人计较。《清明上河图》,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载,大明朝的四朝宰相徐溥,收到早年京城同僚李东阳赠送的《清明上河图》后,多次细细端详这副国宝极品,每次都感慨万千,最后却又命孙子携画进京物归原主。当代人徐风说,在徐阁老博大的胸怀里,不属于他的东西,哪怕是金山银山,他也不会染指。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9-17 22:4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朋友:请按置顶的要求发帖。
3#
发表于 2008-9-17 22:46 | 只看该作者
在有关杂志上看过《清明上河图 》那幅画,也肤浅的了解一点相关内容。
看了这篇文章对那幅画的了解和感悟就更深一点了。
问好
4#
发表于 2008-9-17 2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清明上河图

-

  “生性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是宰相章淳眼中的赵佶。果然,徽宗在位时轻佻治国,大兴土木,倦于政事,把北宋江山断送给了北方的金。徽宗的谥号是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这样一堆令人讶愕的溢美之词,真是难为南宋的那些礼官了,亏他们想得出来的。宋徽宗这个平庸里透着昏庸的皇帝,却是伟大的艺术家。自幼好学的张择端身为徽宗的宫廷画师,是快乐、幸福而幸运的,让人无端生出莫名其妙的羡慕和嫉妒。

  郊野、楼台、街市;僧侣、村夫、戏子……我一直在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中,寻找一个消瘦的身影,这个人应该是一袭布衣,一柄雨伞,半肩行囊,在大好春光里踌躇不前。北宋的朝云或者暮霞一如既往的绯红,当这些轻飘的物质落在汴河沿岸的桃树上时,那些桃树是否在无限春光中摇摆了一下,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几枚残花和落絮掉在宋徽宗时代那些细碎又荡漾的碧波里,并摇摇摆摆地消失在往来商船木桨的划动中。我怀疑那个消瘦的人,是不是刚刚从疏林薄雾中的草舍瓦屋边经过。阡陌纵横,田亩井然。只是庄稼新泛的嫩绿,还不足以掩盖泥土的颜色。野外的荒草却一天天茂盛起来,侵染了城墙、官道、河堤,为这清明时节料峭的春寒平添了些许暖意。那里有一条叫不出名字的小溪汇入汴河,一架木桥半掩在叫不出名字的树林里,桥上是两个观山看景的宋人。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一座土山上有几个逆风放鸢的村童。我疑心正欲上桥的那个消瘦身影,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我疑心那个人就是我。不然,我何以感觉得到那个人的失意与庸懒?

  那时的汴梁一片歌舞升平。城池坚固,宽敞平坦的街道两边屋宇鳞次栉比,宋人们迈着悠闲的碎步去喝茶、看戏,去青楼打发无聊而缓慢的时光,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的官宦妇人,轿顶还装饰着杨柳杂花,就连那些拉船的纤夫和春耕的农人,也迎风打着哈欠,伸了伸懒腰。似佛也有些陶醉,陶醉在这转瞬即逝的良辰美景中。浑然不知北方有一个叫金的民族正在悄悄强大——这些都是后话,不提也罢。眼前戏台上演的剧目,不知是哪一出。引得南来北往的人忘了行程,驻足围观。那个骑白马引项长望的人,是不是我?如果是,我何以要对这俗世中的喧嚣充满好奇和留恋?

  虹桥上那个面对繁华茫然不知所措的出家人,官道上打马过三月的意气书生,大树下扯开场子卖艺的江湖好汉,码头上相互挥手送别的达官贵人……他们中间哪一个人是我?哪一个都是,哪一个又都不是。当沿街叫卖柴薪的声音传来,我更愿意是那刚从山上下来的樵夫,来来往往的船舶满载着宋朝的粮食,人们烧红灶堂,煮成宋朝的米饭,酿成宋朝的美酒,宋人酒足饭饱后的放浪形骸,最终要消逝在扬柳岸的晓风残月中,仿佛永远无法弥合的金创,历史的寒风,又怎能吹去金人的铁马弯刀?当宋朝山上那些柴薪燃尽,“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一个令人扼腕叹息、但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实是,史册又义无反顾地翻过一页。

  说散点透视不科学的人,骨子里显现出在艺术审美上的木纳与外行,且不和这些人计较。《清明上河图》,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载,大明朝的四朝宰相徐溥,收到早年京城同僚李东阳赠送的《清明上河图》后,多次细细端详这副国宝极品,每次都感慨万千,最后却又命孙子携画进京物归原主。当代人徐风说,在徐阁老博大的胸怀里,不属于他的东西,哪怕是金山银山,他也不会染指。

  这样编排一下,视角效果是要好一点。
   班门弄斧了。
   问好
5#
发表于 2008-9-17 23:2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同时欣赏山野兄的热心!
6#
发表于 2008-9-18 08:18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已有热心文友为你示范编辑了版面,希望喜欢这里。
7#
发表于 2008-9-18 08:4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朋友光临散文版!
8#
发表于 2008-9-18 10:48 | 只看该作者
欢迎你!帮你编辑下文章。
9#
发表于 2008-9-18 13:5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从你文中对清明上河图有了更多的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13:28 , Processed in 0.11119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