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7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6-12-31 10:1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帅创新行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落后,科技投入少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宜实行以模仿创新为主,率先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战略。

一、率先创新战略与模仿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从创新的时序上看,可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相应的,有率先创新战略与模仿创新战略。率先创新战略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追求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市场领先,确立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就是干方百计获取(购买、破译等)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加以研究、改进,生产出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者竞争,获取经济效益的创新战略。

    率先创新战略的优点是,在技术上遥遥领先,在一段时间内可获得垄断利润。但实施率先创新战略,需具备一系列条件。

    1.科技投入强度大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重大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占全世界的90%以上,而这些国家的跨国大公司的科技投入一般超过本国科技投入的60%以上。科技投入强度大,是这些大公司率先创新的基础。如IBM,60年代初,向第三代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进军,一共投资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首批三颗原子弹的科研经费。投资之大,史无前例,以至"研究开发一旦失败,IBM将不复存在"。IBM以血的代价开拓创新,奠定了在计算机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科技实力雄厚

    率先创新是~种前无古人的工作,从设想、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一批优秀人才,形成完整的创新链。对率先创新来说,研究开发更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各大公司都建立了庞大的科研机构。美国贝尔研究所有2万名员工,博士占科研人员的20%以上。自建所以来,取得两万多项专利,50多项重大发明,七人四次获诺贝尔奖。这些大公司聚集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具备了率先创新的科技实力。

    3.技术积累丰厚,科研、试验、生产条件优越

    率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设想、研究、设计、制造到销售和售后服务名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实践证明,技术积累的水平决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成败。只有技术积累丰厚,才能保证重大创新的成功。技术积累稀薄,很难保证重大创新的成功,充其量只能昙花~现,很快被技术积累丰厚的企业所超越。

    4.信息系统发达

    信息是进行技术创新决策的依据,也是保证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要站在世界前沿进行率先创新,必须对全世界的科技动态、经济动态、市场需求了如指掌。因此,这些大跨国公司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系统。

    5.有具有战略眼光、敢冒风险的企业家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和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中,只有那些具有战略眼光,能够见到别人见不到的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敢冒风险的企业家才能领导和组织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没有这样的企业家,就难以进行率先创新。

    北大方正是我国率先创新的典型。1976年,他们跳过第二代、第三代,直接研制激光照排系统,一到市场上就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占领了国内外中文照排的大部分市场,使我国印刷行业告别了铅与火而进入信息时代。北大方正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直接关怀,国家投入巨资,在北大建立了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市场观念强、水平高的科学家,一批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艰苦创业20载,终于使我国的印刷技术在汉字领域称雄世界。

    国内外实践证明,率先创新都是高技术与高投入的有机结合,是具有市场观念的科学家与具有科学观念的企业家的有机结合,是市场机会(需求)与技术机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现阶段宜实行模仿创新为主,率先创新为辅的创新战略

    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由该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在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总格局中的地位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技术水平决定我国只能实行以模仿创新为主的战略。

    1.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比,差距很大。如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产值和劳动生产率,1993年,我国人均国民产值490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50,日本的1/65。以1990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为1,美国则为36.5,日本为40.8。我国人口多,受教育程度低。1992年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年龄组人口的比重为2%,印度为32%、美国为76%,加拿大为99%。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公路密度(千米/百万人),1994年我国为931,法国为13008,美国为14453。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矿物能源为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等等。基础薄弱,制约了我国的技术创新。

    2.企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生产技术落后

    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只管生产,不搞或很少搞研究开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迅速发展,但终因起步晚,底子薄,人数少、素质低,难成气候。1994年,武汉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只占全地区技术开发机构数的20.1%,技术开发人员占21.5%,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占12.6%,60-70年代的设备成为主体设备。据对武汉市机械工业十二项基础工艺调查,金切加工和焊接工艺相当于国际60年代初期的水平,大件和模具制造技术相当于国际60年代末期的水平,铸造、锻压、热处理、表面涂装、装配工艺只相当于国际60年代初的水平。在数控机床等十二项主导产品的62项主要工序中,产品工艺只有两项达到国际80年代的水平,14项具有70年代的水平,26项相当于60年代中的水平,还有20项停留在60年代初的水平。由于装备陈旧、工艺粗糙,设计落后,我国产品水平低。目前,我国每年开发约6万项新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只有1500项左右,仅占2.5%。

    3.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率先创新的技术源

    从总体上看,我国科学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指出:"我们的研究成果不算少,但很少是国际上首先想到或首先突破的"。如果说世界科学技术成果似天上的星星,繁星灿烂。那么,属于中国的星星。只有那么几颗。在绝大多数领域,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还处在学习、掌握世界上已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阶段。据对武汉市1993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70种主要工业产品的技术来源调查,全套引进和关键技术引进占67.2%,企业模仿创新占28.6%,两者合计占95.7%。

    4.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科研经费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资规模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1994年科研经费占GNP的0.51%,而印度占0.9%,美国、日本、德国均为2.9%。我国1993年全国的科研经费为587.4亿元人民币,同年美国为1607.5亿美元,我国仅为美国的4.2%。

    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主要指标。1990年以来,武汉市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一直在1.5%左右徘徊,全国也大体如此。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在4%左右,而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15%。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没有大投入,就难有高水平的技术创新。

    5.企业家成长缓慢

    我国是有几千年小生产历史的国家,解放后,又被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几十年,市场经济在我国起步晚,发育缓慢,步履艰难,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甚差。具有技术创新胆略和魄力的企业家很少,因而,技术创新主体空缺。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资金、技术严重短缺,仪器、设备陈旧,职工素质低,加上传统经济体制惯性的束缚,使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像北大方正那样的率先创新,不可能成为主流,因此,模仿创新是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现实战略。

    6.模仿创新是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捷径

    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如果没有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就不可能振兴经济;如果工农业生产不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就谈不上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起飞的事实证明,引进、模仿、创新、传播、再引进、再模仿、再创新、再传播,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是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历史上,美国靠模仿欧洲沿达国家,尤其是英国的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战后日本靠模仿欧美的先进技术创造了经济奇迹。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是靠模仿创新使经济腾飞。

    国内外实践还表明,模仿创新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模仿创新以现有先进产品和工艺为对象,避免了研究开发的大量投入和风险。从1950年至1970年,日本只花了100多亿美元,几乎掌握了世界各国在半个世纪内研究开发的全部科技成果,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走出了一条世人公认的成功道路、并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了欧美。
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对自己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估计不足,对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估计不足,对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经济体制的制约估计不足,不顾国情国力,提出过高的奋斗日标,过分强调自力变生,闭关自守、其结果,使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引进技术改造企业,要成千上万项的搞起来"的指示,从1979-1993年全国用汇700多亿美元,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装备,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逐步缩小了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经贸委组织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12条龙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率,主要产品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武钢原有的生产技术与引进的一米七轧机相比落后20年,通过技术攻关、技术开发,大胆创新,使洋设备"中国化",取得了热轧计算机模型、硅钢连铸等一批高水平的专利和科研成果,出口发达国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局部引进,整体提高"的科技进步之路,成为模仿创新的样板,既缓解了我国薄钢板的供需矛盾,又使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了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湖北建筑机械厂1990年处于亏损边缘,通过引进日本的混凝土泵车技术,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攻关,在消化原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创新,开发出系列混凝土泵车及施工机械,替代进口,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1994年产值达到2.1亿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利税3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50倍。事实说明,模仿创新是我国现阶段的优选战略。
2#
发表于 2007-1-1 10: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对技术创新版的支持!
3#
发表于 2007-1-4 09:15 | 只看该作者
节日问好!
4#
发表于 2007-1-5 10:33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学习!
5#
发表于 2007-1-8 19:3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对技术创新版的支持!
6#
发表于 2010-3-24 07:37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提读。
沁斐x 该用户已被删除
7#
发表于 2010-5-16 22: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1:15 , Processed in 0.04863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