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37|回复: 9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森森柔绿青纱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9 1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森森柔绿青纱帐
  周末,妻子回家探望婶婶,归来时捎回几棵高粱甜棒。孙女得了,坐在小凳上吃得津津有味,高粱杆皮和叶鞘散落一地。记忆中森森柔绿的青纱帐,顿时清晰在心头。


  小时候,生产队每年都种一大片高粱,地块多选在偏远或地势低洼的故河道里,就因为高粱既抗旱又耐涝吧。高粱快熟的时候,星期天去队里干活,有一项就是给高粱打底叶。这活儿轻松,最适合妇女和孩子们干。行走垄间,说笑间就擗了一大抱高粱叶。高粱叶表面被蜡粉,虽似玉米叶却比玉米叶平滑,手感好,不拉人。擗到地头,回头望去,高粱杆下半如同脱掉裤子般利落。森森密密的高粱地里,就再也难藏住人。曾疑惑高粱为什么打底叶,问过队长才清楚,原来高粱贪青熟得晚,打去底叶后通风又透光,可以促使它早熟。田间休息时,正是妇女显示巧手的时候。她们用高粱叶编蒲团,青翠翠的叶儿手中翻飞,不大一会,由叶辨盘成的蒲团就做成了。拿回家烧火做饭或纺棉线,比坐小板凳舒服。我也照着样子学编蒲团,费劲编出来的,却总是松松散散的不成个型。


  砍高粱的时候,大人们总要叮嘱小孩子们别乱跑乱动,被镰刀削过的高粱茬儿,斜口向上如刀锋利,不小心跌倒可不是闹着玩的,扎破流血是肯定的了,如果扎瞎了眼睛,可就成了独眼龙。村里人管风干后的高粱杆叫秫秸,可以用来打箔,编席,盖房、囤玉米、晒棉花,乡村里不可或缺呢。除掉高粱粒的穗头,是捆扎条帚和炊帚的好原料。顶端的莛杆,可以编针线笸箩,茶叶盒儿和锅盖等生活用品。母亲从姥姥、姥爷那儿继承来一手好扎彩活儿,办冥事用的纸牛、纸马、纸人等,内里的骨架全得用秫秸来捆扎呢。


  秫秸在孩子们手中,也能玩出许多花样来。利用高粱杆柔韧的外皮做篾条,可以编漂亮的蝈蝈笼子。如果特意挑选外表红色的高粱杆皮编蝈蝈笼,内里装翠绿的蝈蝈,就更令人赏心悦目了。秫秸内中的髓瓤和高粱杆外皮结合,可以做出象眼镜、手枪、灯笼等多种小玩具来。做这些玩具时,常常是一问一答的唱儿歌:青秫秸,白秫秸,趴着墙头叫姐姐,姐姐、姐姐干吗呢?手里忙着扎花哩。花呢?卖钱了;钱呢?称肉了;肉呢?猫叼了;猫呢?上树了;树呢?火烧了;火呢?水泼了;水呢?牛喝了;牛呢?耕地去了……。童真们有了秫秸玩具做陪伴,乡村贫乏的生活中,就凭添了几多妙趣与快乐。


  高粱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栽培最早的禾谷类农作物。带状或锤状穗形,长在23米高的顶端,称高粱可谓名符其实。但它也有许多别称,如蜀黍、秫秫、芦粟、茭子、木稷、荻梁、乌禾、芦檫、番黍等等。《本草纲目》中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不清楚李时珍何以将高粱栽培时间这般确定,但以其治学严谨的态度,我想当会是有依据的吧?《诗经.小雅.黄鸟》里,有位流落异乡的农民,为求安居乐业,愤而呼求黄鸟:无啄我粟!无啄我梁!无啄我黍!粟,当为谷类无疑。古人将谷类中的良种称做梁,有黄梁、白梁、红梁之别。文中的梁,似乎并不为高粱。蜀黍、玉蜀黍,古人将高粱和玉米归入黍类,故而黍中,应该必有高粱。宋代的孔平仲,与兄文仲、武仲合称“清江三孔”,俱有文名。他在《禾熟》中云: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他在《至城东作》中曰:“栖亩稻梁方待获,识家鸡犬各随呼”。诗中的禾黍、稻梁之中,我想也必有高粱吧?


  后来,生产队里还种过茎杆粗、节间短、成穗长,抗倒伏、产量高的杂交高粱,但棵儿却比玉米还矮,这种高粱白白的籽粒,脱皮后做饭适口,被村里人称做“二大米”。小时候吃过高粱米饭和高粱面窝头,并没有给我留下好吃的印象。只难忘一种叫“高粱饴”的糖果,柔软香甜。很长时间,我将饴误读做“台”。回想起来,依然可笑。


  许多年过去了,鲁北平原上再也难见有大面积种植高粱的了。但行走乡间,沟头地角间,依然能见到零星的高粱,其中就有孙女吃的这种糖用高粱。多想回到故乡,去森森柔绿的青纱帐里,再擗一回高粱叶;多想回到童年,坐在自家门台上,再用秫秸做一回玩具。但我知道,行走过来的人,就难以返回从前。尽管恋恋不舍,却惟有心事重重,渐行渐远……




通联:山东省宁津县工商局  高迎春  邮码:253400



2#
发表于 2008-11-9 16:35 | 只看该作者
美文,欣赏了!
3#
发表于 2008-11-9 16:38 | 只看该作者
森森柔绿的青纱帐,已经成为了往事中美好的记忆中了。作者以一颗体察生活的俗心,浸泡于生活之中,那些场景很鲜活,特别是那一问一答的唱儿歌,生动活泼,稚趣妙得。高粱除了供食用外,还可酿酒和制淀粉。你看现在几乎所以的白酒的主要成分就是高粱。“高粱饴”这是我很喜欢吃的,记得在部队回来探亲的时候,只要火车在山东境内停靠,我一定买上数盒。渐行渐远的往事,随着岁月一并消失在无奈之中。好文,精华支持!
4#
发表于 2008-11-9 16:49 | 只看该作者
许多年过去了,鲁北平原上再也难见有大面积种植高粱的了。但行走乡间,沟头地角间,依然能见到零星的高粱,其中就有孙女吃的这种糖用高粱。多想回到故乡,去森森柔绿的青纱帐里,再擗一回高粱叶;多想回到童年,坐在自家门台上,再用秫秸做一回玩具。但我知道,行走过来的人,就难以返回从前。尽管恋恋不舍,却惟有心事重重,渐行渐远……
怀念远去的日子在笔下生辉,问好并学习。
5#
发表于 2008-11-9 16:53 |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便喜欢吃这个,嘴巴都割破过呢。青纱帐已经很少见到了,田野离我们越来越远。记忆却是深深烙印在心里了。
6#
发表于 2008-11-9 17:09 | 只看该作者
高版的文字中总是充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溢着大自然的万般恩泽。我想,唯有一个善于感恩者才有这般从容的文字。
问候高版!快乐常伴!
7#
发表于 2008-11-9 1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高迎春 的帖子

美文。欣赏。高版主的文章,既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长知识!问好!
8#
发表于 2008-11-9 18:42 | 只看该作者
发现你的散文篇篇题目漂亮,诗情画意的感觉!
真是有心人啊!妻子回家拿点高粱甜棒让孙女吃就得此美文?看来随意的一个小细节都成高版笔下的素材,可谓神思飞扬,越写越顺,不得精华不罢休。我什么时候能有如此的造诣呢?做梦呢~~~~~~~~~
9#
发表于 2008-11-9 18:44 | 只看该作者
吃没吃过高梁里的乌米?灰白,里面是黑色的.不知道学名叫什么,似乎是高梁生病后才有的 :)
10#
发表于 2008-11-9 18:58 | 只看该作者
  文篇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忆及了往年高粱趣事:打底叶、砍高粱、编玩具,穿插了高粱的俗名、史趣、诗情,抒写了作者谈谈的乡情童趣。全文笼罩着浓浓的怀旧意味。文笔轻巧明净,清谈自然,具有强烈的亲和力。
11#
发表于 2008-11-9 18:59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韩开春。二春兄的作品都好极了。学习!
12#
发表于 2008-11-9 19:02 | 只看该作者
多想回到故乡,去森森柔绿的青纱帐里,再擗一回高粱叶;多想回到童年,坐在自家门台上,再用秫秸做一回玩具。但我知道,行走过来的人,就难以返回从前。尽管恋恋不舍,却惟有心事重重,渐行渐远……
普通的高粱,在高版的笔下有了回忆,有了乡情,有了熠熠生辉的灵气。欣赏好文。
13#
发表于 2008-11-9 19:49 | 只看该作者
只难忘一种叫“高粱饴”的糖果,柔软香甜。


很好吃,不是太甜。我喜欢!
高粱高产,小时候吃一种“高粱米水饭”,主要是夏天吃,方便,凉爽。

14#
发表于 2008-11-9 19:53 | 只看该作者
在这篇植物系列文章里,作者的文笔有了变化,多了回忆与人文的温馨气息,不错。欣赏并支持精华!
15#
发表于 2008-11-9 20:03 | 只看该作者
亲切温暖的回忆,生动厚实的文字,学习高版主的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7 00:42 , Processed in 0.21333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