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920|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大理古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4 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直在下雨,但我还是决定去古城走走。

  古城和下关,现在都称为大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地方。下关从一座灰朦朦的小城一天天成长,一点点蜕变,已成为一座大气、美丽的城市。古城则是婉约的,细致的。从十多年前我见到它,到如今,它从一座宁静温婉的小城,变身成一个环境典雅的购物、消遣场所。过去一直反感商业味太浓太重的地方,特别是把一个清悠的小城改装成一个市场更是厌恶,但随着世事的磨砺,渐渐接受了这一切。毕竟,对于当地的居民而言,一个清冷的优雅小城,远远比不上一个喧哗的繁杂市场来得实惠。

  不过,我仍记得十余年前第一次见到古城的那个清晨。那晚,我们下榻下关,天未亮就赶往古城。进入古城时,天刚蒙蒙亮。古城还半睡半醒,临街的许多门面都关得紧紧的,卖早点的小贩已支起了摊子。这么早赶到古城,只为了它的稀豆粉。小贩十分和善,稀豆粉也地道,又稠又香,我们七、八人就坐在街边的长条凳上,吃得不亦乐乎。有人同小贩聊开了:“到昆明开家店,一定比这里赚得多。”怎知小贩不为所动:“我若到了昆明,稀豆粉一定会越做越清,最后和昆明的没有两样。”众人大笑。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丽江,大理只是路过,但这是我第一次到大理,自然不甘心如此匆忙。乘众人还在吃,就放了碗去街对面。整条街都很安静,有家店已开了一扇门,店主正准备取另一块门板,我闪身进店。里面卖的是土布和扎染,我匆匆挑了套土布间扎染布的衣服。布有些粗糙,板兰根染出的藏青色很纯正,配上洒几朵碎花的扎染布,看起来既朴实又别致。从丽江回来时,又赶到古城吃稀豆粉,我又到那家店,买双布鞋和衣服相配。那套衣服很是惹同事们羡慕了一段时日,她们或乘出差之机自己去买,或托到大理的朋友买回来。


  那时的古城,古朴,安静。

  此后,又过了八、九年,我重新进入大理。仍然是路过。这时的大理已今非昔比,再也不是那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城。街上所有的房屋都成了商店,卖银器、扎染和刺绣品。街面上还有好多小吃店,故意做得很古朴的样子。再一年去,古城正在挖河道,要像丽江一样,让水在城里流淌。又一年,那些水已是古城的熟客。这三次到古城,于我是个转变,从发现它变成了一个市场后有些失望,到担心它会否画虎反类犬的忧忡,再到终于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去年国庆去古城,越发感觉它真是一个大市场,导游的小广播此起彼伏,没一刻停歇,游人喧喧嚷嚷,杂乱不已。我匆匆避开。虽然有些失望,但不担心,我知道在来来往往的路途中,大理并不是一个离开后就完全告别了的城市,我总还会再来,并找回它的静。


  这个深秋到大理,仍住在下关。得了一天的空闲时间,我决定去古城走走,虽然雨一直不停歇。因为古城的改变,使得我对它的向往并不那么深浓,但倘若到了大理,不去古城,又有些意犹未尽。

  整整一天,独自一人,在大理古城。这于我而言,好像是笔财富。也许,我能够去大理市博物馆,看看花,敲敲钟,也许,可以坐在洋人街的一间小店里,要一壶酥油茶,一面喝一面看街面上来来往往的人,又或许,还可以到玉洱园,看雨水滴在池面荡起的纹痕。这让我有些兴奋。每天在一个圈里按部就班,岁月已被熬成一个模子,所有的时光都从那里穿过,浇铸成一尘不变的日子。逃离了那个模子,就可以不挂念什么,不向往什么,不做什么,静静享受这一刻的生命。因而很有几分怀念那个在束河的下午,我独自一人在园子里,菜花正开,水在脚前不停地流过,偶有马走来,铃声叮当,我坐在木桌前,什么也不想,任日光一寸一寸向西。要在古城找这样一个可以任我闲坐的地方并不难,但我不着急。

  许是雨的缘故,又或还太早,街面行人不多,不过店辅的门都打开了。依然是那些纯银的饰品和古朴的包。不过这些年,这些布包开始走精致路线,不再如过去一样,价格便宜,做得也粗糙。现在的布包因精致而工艺繁琐,于是就根据其繁琐的程度来定价格的高低,有时小小一个零钱包,价格就到了三、四十。看着看着就心动了,有做成南瓜式样的,有做成兔子模样的,还有长长的鱼和大眼睛的猫头鹰,都是厚厚的双层棉布做成,摸着手感特别好,每一种造型都让人爱不释手。如果我要买这么多的小包,就得有一个很大的包来装,于是又看大一些的包。终于看中一个布包,大得似个行囊,几分随意几分古朴,却又有几分精致:夹层足够多,每一层都有拉链。一问价,一百六十八。这让我惊讶:一个布包,又没什么牌子,哪里值这个价。卖包的女孩见我犹豫,立即说:“大家都是本地人,我给你打八折。”我只是没有讲普通话而已,不知怎么就成了本地人,何况八折也太贵。我退出店来。又进了几家店,都看到那个包,不是一百八打八折,就是一百六打八折。价格都不固定,哪来的折扣。

  走着走着,就到了一条略为僻静的街道。又进一家店,那个包,八十块。店主不像正街那些店里的售货员一样,打扮成白族模样。她已中年,皮肤有些黑,大理本地口音,笑容可掬:“进来看看,不买也没关系,避避雨再走。”于是进店一一问价,南瓜包、兔子包、绣花包,做工都一样精致,但价位都定得比较低,别家店三十五一个的鱼包,这里只十八块。于是不再费神讲价,一个包一个包地挑。店主又一一介绍,说南瓜包最费工时,每一瓣南瓜都是一块布,如此拼凑而成,现在看着不怎样,装满了东西就特别好看,圆滚滚的。黑布上镶了几朵小花的布包最是雅致,她建议挑一只花朵比较艳的,因黑布已够素了。这样聊着、挑着,不知不觉就在店里选了大大小小许多包,足足装满一大包。店主计价时,又说:“这么多,再让你些。”我笑:“谢谢。”付了钱准备走时,她又挽留:“坐一会再走,外面还在下雨。”我说:“没关系,下次再来。”还没出门,她又追过来:“别忘了你的伞,在门外的盆里。”

  出门一看时间,竟在店内消磨了一两个小时。我记住了这家店的位置,尽管门前也是垂柳依依,流水潺潺,但下次再来,断不会找错。




  午饭后,街上行人多了起来,尽管雨仍在洒,游人依然兴致不减,这里留影,那里购物。

  走着走着,我发现鞋子湿了。雨水落在石板上并不四处流淌,而是积在凸凹不平的表面。我喜欢石板铺的路,整洁中有份悠远的韵味。但喜欢归喜欢,我的鞋子却不能适应:鞋底太软太薄,走在不甚平整的路上就有些异样。而且,一直浸在雨里,鞋子一侧脱胶了。

  我开始找补鞋匠。问一环卫工,她说这里有三位修鞋匠,不远处的那位因为下雨,没有来,她让我往前走,到十字路口,若另一位也不在,就顺街往上走,那里还有一位。我依她所言,一路找了去。却哪里有,十字街没有,往上走也没有。又问街边一卖刺绣的女子,她又告诉我:下面十字街有一位。我刚想说那里没有,她却像想起什么来似的,说:“跟我来。”她摊子也不看了,带我朝前走,走了五十余步,就到一家小店前,她同店里一男子叽叽咕咕几句,就对我说:“他可以补。”说完就走了。这是一家卖绣花鞋的小店,我有几分诧异:我穿的可不是绣花鞋,他怎么补?于是连谢都忘了对那女子说。

  店主问我:“你的鞋怎么了?”我脱了让他看,他一看就说:“这个粘不好。”我想,原来他想用做绣花鞋的胶呀什么的帮我粘一下。结果他不知从哪里拿出工具来,竟是时常见到的,街边那些补鞋匠们的工具:缝革机胶水皮革什么的。

  我把鞋递给他,看到他的手洗得很干净,不像许多补鞋匠一样,手上裂了很深的口子,里面黑黝黝的。见他接过鞋,我有些不好意思。鞋不脏,在雨水里泡了这么久,灰都泡没了,但不管怎样,哪有这店里的鞋光鲜。他的手,应是拿绣花鞋的。

  于是问他是不是不打算补鞋了?都不出去摆摊。他说要补的,只是下雨了,不想出去,反正街坊要补鞋都会拿到家里来。

  这时他妻子走了进来,他立即就说:“拖鞋呢?找来给她穿着。”

  那是双布拖鞋,干净软和。

  他就坐在店里帮我补鞋,他妻子也坐下来,做绣花鞋。那是机绣的,八只鞋面全绣在一张布上。她见我在看,倒解释开了:“机绣也不容易,一天只做得出一双鞋。”店里也有手工绣的,一个包一百多。很重,又硬,其实就是两块布缝一块,装不了多少东西,不实用。若说是工艺品,又少了点精致。不知有没有人买。我觉得做机绣的布鞋也好,起码花样讨喜。

  她也卖老绣。这个我看不懂。几年前同来的一个女子就喜欢这个,买了许多回去,她说得头头是道。我却一头雾水。比起老绣,我还是比较中意脚上的拖鞋:“拖鞋也是你做的?”她笑了:“买的。”店主说:“要做这个很简单。”于是就开始说做鞋的工序步骤。我说那怎么不做了卖,他说这个不好卖。我有几分遗憾,古城里那么多绣花鞋,有几人买?我就是看着再爱,也不买——再也穿不出来的。不如做布拖鞋,又好穿又实用。

  鞋补好了,雨仍然下,我担心另一只鞋坚持不了多久就要脱胶,把它脱下来,请店主帮我加固一下。他妻子立即就说:“这只好好的,机子一扎就会进水了。”我说不扎一下可能一会就裂开了。店主坚持:“不会的,这只没有坏,扎了反而不好。”我也没法,付钱后打算离开。

  他妻子提醒我:“你的相机不要随手放,一定要挂在身上。还有你的包,一定要拉上拉链。”我笑:“知道了,谢谢。”她反而有几分不好意思:“进家来倒没什么,进店去,有时就说不清了。”我完全明白她这话的意思:家,是这里;店,是正街上的那些,虽然她也卖包卖鞋。她家门口也挂着整条街都挂满了的红布和碎花布做成的鲤鱼包出售,我本来觉得这种包只能挂家里做装饰,没多少意思。但转念一想,这样的人家卖这样的包,虽然货品相同,但意味却是不一样的,于是挑了一只,打算回家挂起来。



  走过洋人街时,发现已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走进一家店坐下来,悠闲地品酥油茶。本来我可以乘吃午饭的时候,坐进一家店内,但又不后悔选择了去吃白族凉粉,烤乳扇和烧饵块这些当地的小吃。

  洋人街有许多店,都装修得很别致,好像在力求一种和古镇相吻合的格调,又好像在标榜一种独特的个性。店内店外的桌椅几乎都是原木原色的,简单,古朴,营造着一种悠远的氛围。有的桌上铺一块用手工织就的、土到极致的花布,有的桌上放一个圆墩墩没经过修饰的土陶罐,里面插一把雏菊。这样的布置让人有几分柔软。

  无论是从农村出来的还是出生在城市里的人,好像都有一种天性,就是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记得有一年,我在大理古城闲逛。夜色降临时正巧走到洋人街,昏黄的灯火点缀出一派温馨。这时几乎所有的店都已人满,终于寻得一家略为清静的,坐了进去,随意点了食物与饮品后,四处张望。桌上竹编的小篮中盛有许多如麻子般大小的果实,因问道:“这是什么?”

  “青稞,炒熟了的,可以吃。”

  一听这名字大喜——十多年前就知道这一食物,并吃过青稞炒面,喝过青稞酒,却一直不得见其真面目。青稞的形状如麦子,只是细小些,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我之所以心仪已久是因为青稞出产于中甸。中甸,我仍这样固执地称呼它,虽然它早已更名为香格里拉。

  烤牦牛肉抬上来时我才明白:此咖啡屋展现的是中甸风情:经轮、烛台,以及墙上的饰物均是中甸所特有的。灯光暗暗,却别有一股懒洋洋的味道,粉粉的雏菊插在土陶瓶中,俏生生的花瓣伸展得似在伸一个长长的懒腰。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是烤肉还是玉米花或酸梅汁又或酥油茶均十分美味。

  大理和中甸均是我所向往的地方,在大理置身于充满中甸风情的咖啡屋中,这本身就让人思绪迷朦,就似实现了双重的梦想,此情此景又昭示了永不满足于此身所在之地的矛盾心理,而这正是它成功地引诱了我的原因。之前我还在为门前刚刚开辟出来的河道嘀咕,这时却完全明白了,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人们所要的,只是一时的恍惚,以求在这层恍惚中进入自己的梦想之境。所以在走出咖啡屋的那一刹,虽然门道的河道新新,还是对这一切释然。同时想到了许多年前,我哄一位外省的朋友到大理定居:“多年后我来找你,穿过小桥流水,转过一堵描着水墨画的院墙,‘吱’地推开一扇木门,只见你的小女儿从茶花丛间探出头来。”

  那位朋友激动异常:“好好好,我这就赶去大理娶位白族女子。”

  我没有想到他那么好哄,一时反而语塞。这时才明白过来,其实他早就对现实有种疏离感,是我那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勾出了一幅他久已向往而又藏在内心深处的田园景象,因而一时失态。

  一年后,又到古城,我带了女儿去洋人街闲坐。有家店,名为一线天,可以坐到阁楼上,看楼下人流和水流。女儿还小,不懂得这份意趣,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那碟炸土豆上。我则依在栏边,静静享受这个夜晚。我以为,女儿会不记得这样的一个夜晚,但后来的一些年里,问起女儿,她依然记得那小小的阁楼和炸土豆,称最是美味。

  这些都是景物投影到我记忆里的,因此使得我以为:可以在它们身上找到我想要的那一份温润:田园牧歌的,古朴悠远的。好像已现代得很久很久了,厌倦了这样一种工业味太浓的生活,何况繁杂的日程已把生活磨损得没有棱角,于是有些想返朴归真,却又做不到朴实无华,那就寻个这样的小店坐下来,把时光慢慢消磨,也许许久许久后都还记得,那一小截圆润的光阴。如此种种就是我因可以有一整天的时光在古城打发而拥有的喜悦。

  然而这一天,我没能够如愿地坐到洋人街看人来人往,也没有在玉洱园看雨水落在池面。离开古城的时候,雨还在下,而我心满意足,因我看到了久远而又醇厚的纯朴,虽然此时,它已避到了小城的边缘,但依然生机勃勃,纯朴在补鞋的夫妇和卖包的女子那里,不用古朴的家具,又或老旧的门面摆出样子来,它鲜活灵动,就生存在他们之间。这才是我心中的田园,远比从垂柳流水中,从各种费尽心机的装饰中寻到的那点点慰藉来得更真实。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08-11-25 11:04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1-24 14:19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地方,有机会俺也去逛逛!学习好文笔,问好。
3#
发表于 2008-11-24 14:24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几次来到洋人街,其意很明了,就是独寻得这里的那一份温润:田园牧歌的,古朴悠远的。文章娓娓道来,款款深深,显得既沉静也沉稳。文字平易真切,与洋人街上实际的风物极相贴合。当然,这是作者眼光的独到与思想的专一。另外,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以议论入文,这显然更加显化了文本的意境,从而使一种亲身感受转化成思想的沉淀。情由境出,论随情至,写得自然、深厚而得体。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本文的特色质地。第五段没编辑好。好文,精华支持!

但随着世事的磨历(用“磨砺”比较准确些),渐渐接受了这一切。。。吃得不宜(亦)乐乎。。。
4#
发表于 2008-11-24 14:29 | 只看该作者
另外,我觉得用“游荡”似乎不太妥帖,用游走或游览呢?
5#
发表于 2008-11-24 14:31 | 只看该作者

读雨夜昙花散文《和雨一起在大理古城游荡》

  先提一下。容认真阅读后再留下内心感言。
6#
发表于 2008-11-24 1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雨夜昙花 的帖子

将大理写得这么美,这么有情韵。作为大理人,我读着倍感亲切!问好昙花版主!
7#
发表于 2008-11-24 15:2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形散而神聚,最终表达了心灵对久远而又醇厚的纯朴的需要,也表达了作者的淡泊心境,欣赏!

  另,个人认为杜版的建议不错,用“走”替代“荡”字更妥贴些,问好昙花版主。
8#
发表于 2008-11-24 17:19 | 只看该作者
真想去这里走走,一定很美的地方。问好昙花版主!
9#
发表于 2008-11-24 19:5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情景交融,笔触从容,多了客观的描述,少了主观的臆断,因而文章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丰满的物象,文笔很是舒缓,欣赏并支持精华!
10#
发表于 2008-11-24 20:08 | 只看该作者
真是活色生香。好笔法。这才是古典情怀,这不需要那些生涩的诗歌语言来表现。
11#
发表于 2008-11-24 20:27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雨夜昙花版主走了一次风景秀丽的大理——风景美丽,而且人的心肠特好,读来感觉就像一位热心的导游,引领着我们走街串巷,也看出大理的深刻而细致的变化!学习,拜读,问好版主!

花卉24.jpg (27.96 KB, 下载次数: 1021)

花卉24.jpg
12#
发表于 2008-11-24 20:37 | 只看该作者
于是有些想返朴归真,却又做不到朴实无华,那就寻个这样的小店坐下来,把时光慢慢消磨,也许许久许久后都还记得,那一小截圆润的光阴。如此种种就是我因可以有一整天的时光在古城打发而拥有的喜悦。
消失的消失着,美丽的美丽着,在令人神往的古城,感触也就格外多,更多的是人情味。学习美文,问好斑斑!
13#
发表于 2008-11-24 20:50 | 只看该作者
布有些粗糙,板兰根染出的藏青色很纯正,配上洒几朵碎花的扎染布,看起来既朴实又别致。
噢!这样扎染的洒了碎花的布特让西溪迷恋。一个“洒”字,那些染花边都飘了起来。欣赏昙花斑竹用词的微妙。
14#
发表于 2008-11-24 20:55 | 只看该作者
好美好美的大理,有机会一定去看看。问候昙花姐姐!
15#
发表于 2008-11-24 20:58 | 只看该作者
“每天在一个圈里按部就班,岁月已被熬成一个模子,所有的时光都从那里穿过,浇铸成一尘不变的日子。逃离了那个模子,就可以不挂念什么,不向往什么,不做什么,静静享受这一刻的生命。”

西溪与你有着同样的感触,让昙花版主一点,便觉有一份共鸣的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10:59 , Processed in 0.10051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