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荒凉之地上的人文小城(附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30 1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荒凉之地上的人文小城


  古城无奈地接受被遗忘的现实,尽管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有历史厚重感的小城往往会被重新包装后上市经营,但眼前的小城似乎真是被人遗忘了。而我,因为与古城血脉相连,使得小城成为我生命记忆中无法忘记的一部分。看到它的落寞,反而更激起了我对小城的历史碎片的回望。


  平津战役中那场最惨烈的战斗,那座早已成为瓦砾碎片的沈炼祠堂,那一座座蕴藏着人生故事的院落,那延伸向西北高原的京张大道,仿佛是历史的一个个碎片,在我记忆的背景上散落着,有着文化的灵光,有着人情的通达。这些记忆中的碎片,如果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它的经济价值,无疑,你会觉得处处都是败笔,这败笔也就成为人们遗忘的一个理由。如果我们用文化的标尺度量它的厚重,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它的价值,那么,我们的目光一定会凝重起来,我们内心一定会温热起来,我们的声音一定会激昂起来。


  本来,这塞外的苦寒之地极易让人疑为穷山恶水,如果这块土地上,没有了这样一座古城,这片山水只会更加荒凉。


  走进古城的大街小巷,目光与心灵同时感受着古城的魅力,那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画卷便会若隐若现在我脑海中重现。最具有冲击力的往事便就五十九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古老的城墙上,那一团团浓聚的硝烟里弹片横飞,城墙上留下了累累的弹痕。


  1948年12月6日至22日,城外高高架起的炮口直对着城内国民党驻军,四面埋伏的解放大军酝酿着一场大战役的序曲。战斗的序幕推进到辽沈战役的后期,战场的范围延伸至京津张一线。而大战的指挥者在西柏坡的一个普通小院内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设计着三大战役的布局和规模。三大战役无疑是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军事指挥的激情喷溅,是一部宏大的战争交响曲,它的光芒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而新保安一战,是序曲中最华彩的一节,是光照中最动人的一幕。


  古城的老人们忘不了1948年12月22日的那个清晨,平津战役的第一场战斗――新保安之战在这里打响。谁都明白新保安城里驻军对国民党对傅作义的意义。那是国民党傅作义部的王牌军----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曾经是非常有名的屡战屡胜的将领。此人一贯骄傲,当时根本无视装备不精的华北野战军。当郭景云按照傅作义的指令从张家口解放军的包围中突围出来,一路东行,他的骄傲让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本来应当一路狂奔的他,竟然在鸡鸣驿投宿休息,这一晚,为解放军的追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于是,天明时分,解放军在新保安切断了郭的退路,郭景云不得已退到新保安城内坚守。不过,即使他顺利逃到北京,命运依然不会对他露出笑脸,历史的大趋势已成定局,郭不过是国民党退败历史中的一朵悲情的浪花。


  郭景云这一路上的追赶和包围都在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中。面对郭景云的拒不投降,战斗的惨烈可想而知。解放军全歼敌三十五军军部和一零一师、二六七师及守护十三团,毙敌3千余人,俘敌12600余人,郭景云绝望中自杀。新保安战役的胜利为整个平津战役拉开了序幕。
往往,敌对的双方,在同一重量级别上,越是有精彩的表现,越是值得后人书写,那么,双方也一定会互相欣赏。郭景云的悲剧只不过是国民党统治走向衰败的一个开始,而作为军人,郭自然并不辱没他的职责。后来,当地的人民还是厚葬了这位国民党的将领,这种厚待是对一个人的尊重。


  新保安古城位于河北省怀来县境内,北靠燕山山脉,南临桑干河与洋河,居京张公路中段,素有“锁钥重地”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燕国时属上谷郡,元代称雷家站,清改为新保安,以区别于桑干河南岸的旧保安(现名涿鹿)。新保安城建于明景泰二年(1541年),城中十字街心有阁楼一座,上书“锁钥重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过去,新保安镇工商业比较发达,仅东街就开设60多家商号,全城6800多户,商铺就有129家。这个小城是周围乡镇的商品交易集散地,我们从它周围乡镇的名字就可考量出古城的核心地位。新保安就是一个坐标,人们的足迹从这里出发,垒起灶台,留下烟火,从而有了西八里、东八里、上八里、下八里的村名。


  正因为新保安是一个交通重镇,这里才会产生那么多的震荡人心的故事。新保安城西街有一座沈炼祠堂,明代所建,后在新保安战役中摧毁。冯梦龙在《今古奇观》一书中收有《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文,说得就是沈炼被害的故事。沈炼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被贬到保安(今涿鹿)。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兵部侍郎、宣大总督杨顺与蒙古族鞑靼部落交战,丢失城池40余座,杨顺却杀害一批躲避战争的无辜居民来谎报军功。沈炼访知此事,用十分尖刻的措辞作《塞下吟》云中一片虏烽高,出塞将军已著劳。不斩单于诛百姓,可怜冤血染霜刀。给杨顺寄去。杨顺一怒之下勾结他人,以白莲教的名义杀害沈炼。严嵩父子倒台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为沈炼平反昭雪,追赠他为光禄少卿,并在新保安镇西街为他建立了祠堂。


  虽然沈炼祠堂在炮火被毁,但他精神的光辉已经洒在了这小城的角角落落,他的名字也永远铸在了当地人民的心中。小城也像这里的人一样,大气敦厚、平常朴实。在它历史上的每一个步履中,在它每一次的选择中,文化的标尺始终很显眼地稳稳立在那里。尽管我们无法还原这些事件的现场,不得不忽略了小小的细节,但小城非但没有因此而褪色,反而更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有些东西,虽然涂满金色,人们却不愿谈及,有些东西,虽然化为尘埃,可人们依然会在心灵最干净的地方为他们建立一座丰碑。荒凉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高智慧的拒绝,拒绝那种速朽的时尚的诱惑,拒绝虚张声势的高烧般的开发建设。


  我希望这块土地再热起来,但是,如果高烧引发的热,还是不要也罢。遗忘就遗忘吧,这种原生态的小城一样更有魅力。




按文友的意见重新改了,贴在这里与朋友们交流。


荒凉之地上的人文小城


  古城无奈地接受被遗忘的现实,尽管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有历史厚重感的小城往往会被重新包装后上市经营,但眼前的小城似乎真是被人遗忘了。而我,因为与古城血脉相连,使得小城成为我生命记忆中无法忘记的一部分。看到它的落寞,反而更激起了我对小城的历史碎片的回望。


  本来,这塞外的苦寒之地极易让人疑为穷山恶水,如果这块土地上,没有了这样一座古城,这片山水只会更加荒凉。


  这座古城就是位于河北省怀来县境内的新保安镇。它北靠燕山山脉,南临桑干河与洋河,居京张公路中段,素有“锁钥重地”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新保安镇就这样稳稳地安放在北京与张家口的中间。人们的足迹从这里出发,垒起灶台,留下烟火,从而有了西八里、东八里、上八里、下八里的村名。而这些人烟的聚集,又衍生出新保安镇繁荣的工商业。全城6800多户,商铺就有129家,仅东街就开设60多家商号,这块荒凉苦寒之地有了这样一座生活温情的小城。


  走进古城的大街小巷,目光与心灵同时感受着古城的魅力,那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画卷便会若隐若现在我脑海中重现。最具有冲击力的往事便就五十九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古老的城墙上,那一团团浓聚的硝烟里弹片横飞,城墙上留下了累累的弹痕。


  1948年12月6日至22日,城外高高架起的炮口直对着城内国民党驻军,四面埋伏的解放大军酝酿着一场大战役的序曲。战斗的序幕推进到辽沈战役的后期,战场的范围延伸至京津张一线。而大战的指挥者在西柏坡的一个普通小院内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设计着三大战役的布局和规模。三大战役无疑是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军事指挥的激情喷溅,是一部宏大的战争交响曲,它的光芒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而新保安一战,是序曲中最华彩的一节,是光照中最动人的一幕。


  古城的老人们忘不了1948年12月22日的那个清晨,平津战役的第一场战斗――新保安之战在这里打响。谁都明白新保安城里驻军对国民党对傅作义的意义。那是国民党傅作义部的王牌军----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曾经是非常有名的屡战屡胜的将领。此人一贯骄傲,当时根本无视装备不精的华北野战军。当郭景云按照傅作义的指令从张家口解放军的包围中突围出来,一路东行,他的骄傲让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本来应当一路狂奔的他,竟然在鸡鸣驿投宿休息,这一晚,为解放军的追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于是,天明时分,解放军在新保安切断了郭的退路,郭景云不得已退到新保安城内坚守。不过,即使他顺利逃到北京,命运依然不会对他露出笑脸,历史的大趋势已成定局,郭不过是国民党退败历史中的一朵悲情的浪花。


  郭景云这一路上的追赶和包围都在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中。面对郭景云的拒不投降,战斗的惨烈可想而知。解放军全歼敌三十五军军部和一零一师、二六七师及守护十三团,毙敌3千余人,俘敌12600余人,郭景云绝望中自杀。新保安战役的胜利为整个平津战役拉开了序幕。


  往往,敌对的双方,在同一重量级别上,越是有精彩的表现,越是值得后人书写,那么,双方也一定会互相欣赏。郭景云的悲剧只不过是国民党统治走向衰败的一个开始,而作为军人,郭自然并不辱没他的职责。后来,当地的人民还是厚葬了这位国民党的将领,这种厚待是对一个人的尊重。


  正因为新保安是一个交通重镇,这里才会产生那么多的震荡人心的故事。新保安城西街有一座沈炼祠堂,明代所建,后在新保安战役中摧毁。冯梦龙在《今古奇观》一书中收有《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文,说得就是沈炼被害的故事。沈炼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被贬到保安(今涿鹿)。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兵部侍郎、宣大总督杨顺与蒙古族鞑靼部落交战,丢失城池40余座,杨顺却杀害一批躲避战争的无辜居民来谎报军功。沈炼访知此事,用十分尖刻的措辞作《塞下吟》云中一片虏烽高,出塞将军已著劳。不斩单于诛百姓,可怜冤血染霜刀。给杨顺寄去。杨顺一怒之下勾结他人,以白莲教的名义杀害沈炼。严嵩父子倒台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为沈炼平反昭雪,追赠他为光禄少卿,并在新保安镇西街为他建立了祠堂。


  虽然沈炼祠堂在炮火被毁,但他精神的光辉已经洒在了这小城的角角落落,他的名字也永远铸在了当地人民的心中。小城也像这里的人一样,大气敦厚、平常朴实。在它历史上的每一个步履中,在它每一次的选择中,文化的标尺始终很显眼地稳稳立在那里。尽管我们无法还原这些事件的现场,不得不忽略了小小的细节,但小城非但没有因此而褪色,反而更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平津战役中那场最惨烈的战斗,那座早已成为瓦砾碎片的沈炼祠堂,那一座座蕴藏着人生故事的院落,那延伸向西北高原的京张大道,仿佛是历史的一个个碎片,在我记忆的背景上散落着,有着文化的灵光,有着人情的通达。这些记忆中的碎片,如果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它的经济价值,无疑,你会觉得处处都是败笔,这败笔也就成为人们遗忘的一个理由。如果我们用文化的标尺度量它的厚重,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它的价值,那么,我们的目光一定会凝重起来,我们内心一定会温热起来,我们的声音一定会激昂起来。


  有些东西,虽然涂满金色,人们却不愿谈及,有些东西,虽然化为尘埃,可人们依然会在心灵最干净的地方为他们建立一座丰碑。荒凉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高智慧的拒绝,拒绝那种速朽的时尚的诱惑,拒绝虚张声势的高烧般的开发建设。


  我希望这块土地再热起来,但是,如果高烧引发的热,还是不要也罢。遗忘就遗忘吧,这种原生态的小城一样更有魅力。



[copyright][/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西夏楼兰 于 2008-11-30 21:44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1-30 14:14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是不是把第八段与第二段调一下,第十段紧随其后,尔后再现新保安战役,尔后再说冯梦龙,我以为再做调整,文章的厚重和大气才能彰显,你以为然否
3#
发表于 2008-11-30 15:1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穿越时空的隧道,努力去追寻那段失落在历史记忆中的片段。结构井然,事件的起因与发展跌宕有致。语言的张力加上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把握,从而,使平津战役的历史画面再次清晰起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三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问好!
4#
发表于 2008-11-30 18:03 | 只看该作者
因历史而厚重,荒凉也是一种风景。拜读并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御风而行 于 2008-11-30 14:14 发表
先生,是不是把第八段与第二段调一下,第十段紧随其后,尔后再现新保安战役,尔后再说冯梦龙,我以为再做调整,文章的厚重和大气才能彰显,你以为然否

先生谢过风行,呵。我马上调整看看。如果合适我改过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8-11-30 15:11 发表
文章穿越时空的隧道,努力去追寻那段失落在历史记忆中的片段。结构井然,事件的起因与发展跌宕有致。语言的张力加上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把握,从而,使平津战役的历史画面再次清晰起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 ...


谢谢杜老师的解读和评点。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8: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秦时明月 于 2008-11-30 18:03 发表
因历史而厚重,荒凉也是一种风景。拜读并问好!


谢过明月,问候。
8#
发表于 2008-11-30 19:55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东西,虽然涂满金色,人们却不愿谈及,有些东西,虽然化为尘埃,可人们依然会在心灵最干净的地方为他们建立一座丰碑。荒凉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高智慧的拒绝,拒绝那种速朽的时尚的诱惑,拒绝虚张声势的高烧般的开发建设。厚实的背景,质感的文笔,不错的文章。欣赏并问好朋友!
9#
发表于 2008-11-30 20: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御风而行 于 2008-11-30 14:14 发表
  先生,是不是把第八段与第二段调一下,第十段紧随其后,尔后再现新保安战役,尔后再说冯梦龙,我以为再做调整,文章的厚重和大气才能彰显,你以为然否


   赞同文友的意见,感觉整体不太协调!
   仔细揣摩落梅女士的描写古城的文字干净利落,很优美而又耐读!
    说到底文章是让别人看的,要千方百计调动别人的阅读欲望与兴趣。。。。个见,仅供参考!总体不错,欣赏,问好朋友!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21: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敬老师、于老师的阅读,并照于老师和行风的建议,重新修改了一下,请朋友们批评。
11#
发表于 2008-11-30 21:50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东西,虽然涂满金色,人们却不愿谈及,有些东西,虽然化为尘埃,可人们依然会在心灵最干净的地方为他们建立一座丰碑。荒凉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高智慧的拒绝,拒绝那种速朽的时尚的诱惑,拒绝虚张声势的高烧般的开发建设。

好文字!在古城里拾拣历史的碎片,生出许多深刻的感悟。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2: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落梅 于 2008-11-30 21:50 发表
有些东西,虽然涂满金色,人们却不愿谈及,有些东西,虽然化为尘埃,可人们依然会在心灵最干净的地方为他们建立一座丰碑。荒凉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高智慧的拒绝,拒绝那种速朽的时尚的诱惑,拒绝虚张声势的高烧般的 ...


谢谢落梅,多提意见。
13#
发表于 2008-12-1 15:1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好!
14#
发表于 2008-12-1 1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西夏楼兰 的帖子

先生,这样调整我以为看起来更好,先写荒凉尔后再现之地,再分说其人文,从古到今,读的人会有更清楚的脉络感。
当然也是人的一种阅读习惯。
在风行看来,先生第一次之作,是想给这小城更多的人文铺垫,增加小镇在读者心中的人文内涵,可是这样总有一种头重之感。帽子太重了。我这样以为。
当然可以再推敲。
15#
发表于 2008-12-2 17:02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充满人文思考的力度散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6:34 , Processed in 0.12559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