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6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省政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5 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省政委走了。我们抬着他的灵床走出那间四处烟熏火燎的老屋,沿高低不平的小路向停放殡仪车的方向缓缓前行,北风划在脸上,钻心刺骨地疼。


  省政委是公安局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二、三岁上就没了父亲,老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拉扯大,到十五、六的时候已是身高一米八0、长得五大三粗的大小伙子,还参加了县里的锄奸队,不仅有头脑胆子大,而且身手好枪法准,很快便被提拔为手枪班的班长。当时在老百姓中就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崔阎王,曹城皇,杀人不眨眼的省班长”。当时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建设什么“囚笼模范县”,气焰十分嚣张。一次,省政委和几个助理员分析研究敌情,一个助理员说:“县城据点的日寇汉奸穷凶极恶,耀武扬威,实在可恨。”省政委笑道:“正好明天是大集,我去杀杀他们的威风。”第二天,他化装成老百姓,连武器都没带只身进入了县城,发现两个鬼子正在一个酒馆里喝酒,他便不动声色地在他们旁边坐下,趁一个鬼子去厕所的机会,一棍子将他量晕,下了匣枪,然后走到另一个鬼子身边,用匣枪抵住他的后腰又夺了一把短枪。当日寇汉奸们枪声大作的时候,省政委早已离开了县城。还有一次,20多个鬼子汉奸骑着自行车,到堡刘庄监督老百姓修公路,自行车和大枪都架放在旁边的松坟地里,省政委从地下情报员那里得到消息后,立即率领手枪班埋伏在了通往堡刘庄的交通沟里。他只身一人匍匐前进到离鬼子200多米的地方,举手两枪便放倒了两个,鬼子汉奸们顿时炸成一窝,省政委迅速撤回交通沟,敌人刚追上来,便挨了一顿排子枪龟缩了回去,接着又试控性地进攻了几次,都被打退了。等大批敌人赶到时,省政委和战友早已带着缴获的战利品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解放后,省政委当了县里的第一任公安科长。他平时并不在单位办公,而是骑着一辆大架车子五村四邻地转,常常一天能骑上百里地,王大娘家的水缸没水了,李大爷家的场院该扫了,孙家媳妇儿不和婆婆犯话了,反正是什么事都管,逢集遇会还能抓上几个小偷小摸,晚上回县城时便用麻绳拴成一串系在车把上,哼着诸如《陈州放粮》、《铡美案》之类的小曲回城,乡亲们说最多的一次看到省政委拴过十六、七个小偷。后来,县里成立公安局,上面派了一个年青的后生来当局长,让他当政委,大伙纷纷为他打报不平,他却哈哈一笑:“我天生不是当官的料,坐不住腚,还是四处窜窜的好。”


  省政委一辈子耿直大方,从不沾别人一丝毫便宜,也从不收礼。据说有一次,一个亲戚来求他办事,带了些烟酒,说是从南方专门为他捎来的,省政委大眼一瞪,“别来这一套,你赶紧把东西拿走,不然我给你扔到墙外面去。”人家以为他是虚让,推辞了一番,便起身出了院子,还没走出多远,只听“啪”地一声响,那人回头一看,自己捎来的东西果然被扔了出来。从那以后,再也没人给他送礼。


  省政委平时最是孝顺,一到家先到老太太房里问安,平时往家里买点东西什么的,全拿到老太太的房里,媳妇连半块糖都看不到,有时十天半月也回不了一次家,老太太见了儿子亲切,便让省政委和自己住在一起,老太太不发话,省政委从不敢私自跑到媳妇房里去。别看省政委人粗,却做得一手的好菜。退休后更是精心于此。一棵白菜在他手里能做出五、六道菜:白菜疙瘩下锅煮粥,白菜外帮切成菱形淹咸菜,白菜内帮切成长条炖粉条,白菜叶子剁馅蒸包子,白菜心儿做成掠拌小菜……,总之一到冬天,便上顿白菜、下顿白菜地吃上几个月,吃得他媳妇两眼发绿,劝他换点儿别的吃,省政委却大眼一瞪,“你懂什么,白菜顶百菜哩!”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但这话对省政委却不灵,他儿子东亮可是县里有名的调蛋鬼,省政委为他费劲了心思,最后却收效甚微,只得恨恨地说:“这要搁在解放前,我非毙了你个狗日的!”东亮在县政府上班,十多年了,连个党还没入上,组织上考虑到他是英雄的后代,便打算培养他入党。省政委听了这个消息后,立即拄着拐棍气冲冲到了县长办公室,指着县长的鼻子责问道:“你凭什么让他入党?他符合条件吗?!”东亮入党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进老爷子的门,并扬言要断绝父子关系。省政委听后却并不在乎,“谁让你小子不老实来着,没好德行还想入党,没门!”父子关系多年来就这么一直僵着。但毕竟血浓于水,省政委病重的时候,东亮还是哭着来了,但没想到老爷子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把他气了个半死,“你来干什么?以为我吃白菜攒下来的那20多万块钱是留给你的呀,我早就写好遗嘱了,我死之后那钱全都作为党费上交!”


  殡仪车快到县城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公路两旁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他们或指点,或张望,亦或叹息,一张张通红的面庞挡住了凛冽的寒风,也湿润了我的眼睛。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凌云昕 于 2008-12-7 19:43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2-6 04:1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好文。
可惜这样的好干部现在绝迹了!!
3#
发表于 2008-12-6 10:20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再交代一下人物背景,此文脉络就清晰了。我等待你的调整结果。
4#
发表于 2008-12-6 19:2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人物刻画鲜明,让人对省政委肃然起敬。
欣赏。
5#
发表于 2008-12-7 02:1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老一辈做人行事的风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影响着整个社会。他们的可贵精神是需要发扬和传承的。所以,当他离世后,人们自发来为他送终,这是一种精神铭刻在老百姓的心中。是一座永远屹立着的丰碑!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9:34 | 只看该作者
谢楼上各位阅评,
这个故事是我在读一本手抄于70年代的公安志时偶然发现的,
大部分都是事实。
高版说的背景是指省政委的出身吗?
现已经调整了,望赐教。。
7#
发表于 2008-12-7 19:40 | 只看该作者
精短,有力。问好兄。
8#
发表于 2008-12-7 19:44 | 只看该作者
令人敬佩的老英雄——省政委走了,再到哪里找这么好的人。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20:12 | 只看该作者
谢丽霞、荣河,
文中的“崔阎王,曹城皇,杀人不眨眼的省班长”,
这句顺口溜是真实存在的(我仅是换了名字而已),
她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环境的残酷和真实的历史氛围。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这句顺口溜时的感受。。

[ 本帖最后由 凌云昕 于 2008-12-7 20:17 编辑 ]
10#
发表于 2008-12-7 22:48 | 只看该作者
还以为是省政府。读先生佳作,学习叙事技巧。问好!
11#
发表于 2008-12-8 09:01 | 只看该作者
文笔有情愫,人物刻画不错。很久不见你了,还好吧?
12#
发表于 2008-12-8 09:09 | 只看该作者
殡仪车快到县城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公路两旁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他们或指点,或张望,亦或叹息,一张张通红的面庞挡住了凛冽的寒风,也湿润了我的眼睛。
这样一调整,人物背景就清晰了。基于你的谦虚为文精神,精华鼓励。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8-12-8 09:10 编辑 ]
13#
发表于 2008-12-11 14:3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是真的,社会还是有希望的。
如果这是大家心目中希望的真的,社会还是有希望的。
如果这是编的,后话就不用多说了。
但愿这是真的!!!
问好!
14#
发表于 2008-12-11 14:54 | 只看该作者
向“省政委”致敬
15#
发表于 2008-12-11 21:17 | 只看该作者
好人什么时候都有,只是一般容易忽视。学习叙述笔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8 04:07 , Processed in 0.05910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