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7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群体事件 引发关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 2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岁第一话题

      群体事件 引发关注

  在告别旧岁,迎接新年伊始,在理性、务实、主张真相的语境下,一个重要话题终于成为全国综治办主任会议与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公开的新一年工作重点。据说,按照中央要求,会议规划部署了2009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

  远去的08年,成为中国的痛。自然界的南方冰冻、四川地震……之外,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重大群体事件让我们无法忘怀。贵州某县(对不起,县名忘记了)冲击烧毁县政府群体暴力事件、瓮安群体暴力事件、深圳袭警暴力事件和甘肃陇南拆迁暴力事件……等诸多群体事件中有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聚集的绝大部分示威者(大多数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歹徒——政府语:)))都与案情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过不公正对待,或者是经历了社会种种不如意,有如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小火星,一旦在遭遇别人的遭遇中被点燃,自己心底长期积累的愤怒和不满便被激活,并迅速燃烧成局部不可理喻和遏制的熊熊烈火,演变成为世界关注的群体事件。

  官员腐化堕落与道德缺失,执法手段黑道化已经屡见不鲜,不再成为新闻,但是官员和执法机关毕竟不是黑社会老大,人民公仆和穿制服的执法者没有理由和权力挑战中国的法治建设。回望过去一年的诸多重大群体事件,个人认为,大多数人的参与更多是为表达和发泄一种情绪。一些地方群众的不满并非一起孤立事件造成的,而是地方官民矛盾长期积压的结果。这类社会矛盾被称为“无直接利益冲突”。早在2006年就已经引起了有关人士关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不展开讨论和议论。

  值得期待的是,这一问题终于成为中国有关部门开年重要论题。

  希望走出一条务实的新路,而不要延袭以往的惯用语和做法。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指出:“我们将借鉴以往成功经验,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迎难而上,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着力维护社会治安与社会和谐稳定。”看来,陈官员还是有一些刹不住车的官场惯性。陈冀平说,2009年将是各类社会矛盾碰头叠加的一年。我国社会稳定形势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的基本状况不会变,而在当前形势下,新的社会矛盾将不断产生,原有的一些社会矛盾也可能随之凸显,并呈现出经济领域的新矛盾与老矛盾、经济领域的矛盾与其他领域的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局面。

  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自己的长篇新作《临界》,不妨在这里作一广告:创作这样一部小说,有点困难。一位老警察感触颇深:“时代变化很快,文革期间,公安机关办理案件比较好办,把案件当事人传到公安局,上级领导不敢打电话、递条子疏通,也没有人来公安局说情走后门,一般案件用不着费多大工夫,就会把案件搞得一清二楚,搞案子需要群众作证,群众积极性高涨,不要任何费用,积极主动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很少发生刑事案件,社会治安比较好,即使有案子,大多数是一些治安案件,若按现在的眼光看,那都是些鸡毛蒜皮、不足挂齿的事情。刑事案件一年没有几起,若发生了杀人案就成了当地的头号新闻。哪像现在,特大刑事案件几乎每月都在发生。”

  群体事件与特大刑事案件几乎每月都在发生。而新闻媒体的关注程度和深度,许多时候受到有关方面限制。尤其那些震惊全国的罪案。地方政府一向认为,这样的“丑闻”传的越近越好,毕竟是个案,家丑不可外扬,宣传部门作为喉舌有更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不应当将焦点和笔触涉及这一领域。展示主流,乃是社会稳定、振奋人心和时代发展之需要。

  然而,自从“二王”事件之后,这一震撼整个国家的罪案似乎成为犯罪升级的标志,其后发生的大案要案影响着社会每一个成员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令人唏嘘的是,当暴力犯罪得到日益普遍而深入地“赞颂”和“崇敬”之时,中国社会的是非善恶之分更加模糊和混乱,陷入一场没有原则和规范的极端自私自利和弱肉强食当中。

  困难在于:如此繁杂的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下,如何创作一部既真实反映现实又能够被各方接受并通过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作者思想观点、社会经验、有关知识、深入分析和文字处理能力的双重考验。罪恶并不因有关方面控制宣传而销声匿迹。警方办案,无人作证。作证之后遭受报复、追杀而得不到有效保护只能东躲西藏早已司空见惯。大案要案,完全处于公众的视野之中,人人惧怕,却并不人人痛恨,网络几乎成了过去和当今人们关注社会新闻点的分水岭。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变革的社会里,不管当地政府如何要求,一个个惊天罪案,促使职业记者们想方设法将摄像机、麦克风和笔触对准那些制造轰动的魔头。而魔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环境。

  我采访写作过一些类似题材的纪实作品。并不满意,原因很多,重要原因可能与“纪实”不无关系。采访需要批准,发表需要盖章,而写作则非常苦恼,无法真正表现出色。尽管长篇纪实曾帮助公众了解到许多“严格保密”而不为人知的详尽事实。然而,许多方面的表达距离现实深处尚感很远。最初,我的好奇多于责任,而现在,更多的是思考与焦虑。因此,结合实际我决定创作这样一部文学作品。   

  中新网3月14日电: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06年,中国各地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杀人、故意伤害、爆炸、投毒、放火、抢劫、强奸、绑架等致人死亡的严重暴力犯罪活动,取得了重大战绩。现行命案破案率达到91.4%,同比上升3,16个百分点。8类命案比2005年少发2555起,下降了8.14个百分点。创作中,我明确地意识到,书中出现的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故事情节、人物虽说均为虚构,但是他们与社会深层次的一些因素紧密相连,促使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灵魂中进行思考,作出一个个判断。一些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也许他们当中有的人或者会觉得我的思考不够准确,这很正常。复杂的社会因素和人性局限决定了这一切。  

  我的文学观念是我阐明自己思想的一种尝试,是警方信任我的一种优势。为了传达一些东西,我虚构了章美丽——这个新闻传媒人。我尝试弄清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之所以发生这一切的病灶,尝试让一些人认清人生的方向,减少悲剧发生的可能。警方的职责未必与记者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小说中当警方负责同志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从新的——意想不到的角度发现罪案有可能成为动摇社会根基的病源时,想到了记者的存在。每有大案要案发生,一度总会完全处于封锁状态。当地政府出于“形象”和“稳定”考虑,对一切级别的媒体“无可奉告”。有趣的是,一本《犯罪日记》的发现使事件报道出现了转机,并从根本上触动和改变了负责侦办这一事件的灵魂人物固有的观念。   

  当时,侦破工作尚未结束。警方首脑发现时光飞逝,他们既要追赶时间,又认识到对一些令他们震惊的社会深层次问题继续沉默下去,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于是,他们主动约见女记者,将那本日记交给了她。那是一本关于罪犯杀戮准备和动机的真实纪录,里面密密麻麻写了几十页,文字水平不在记者之下。警方不允许复印,要求女记者在客观报道这一切的时候,注意区分它和二王、白宝山、张君等人的不同,帮助他们分析这一事件根源的起因。侦破工作按小时和分钟支配着他们的活动日程,对过去的每一天都要作出分析。而对于极其特殊的罪案,记者的评价、独立的判断、深入的思考和确切的结论,则可能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
  这是女记者的幸运所在。是警方决定将重大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日记》展示给她的原因所在。她深信,正是她后来详细地披露了临水所发生的一切,将整个事件与社会环境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链条。一个罪案侦破了,她成为痛苦而残酷杀戮的见证人。警方认为,这样的罪案应该让新闻媒体知道,这些事实应当广为宣传。虽然这样做有悖于地方官员的一贯要求,但它有助于警醒社会,树立政府的形象。

  不,无论警察还是记者,都不应变成一种工具。倘若他们告诉人们的真相有助于社会冷静,他们将感到荣幸。体制上的一连串环节断裂,就会造成强互惠或间接互惠网络中的环节断裂,最终使得这一张网织不起来,形成碎片,而无法进行合作也不能建构道德体系。这或许才是最可悲的。现代地震研究表明,新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非常强烈。深部构造表现为地壳拉薄和上地幔隆起,还发现有局部壳内低速层存在;浅部则表现为裂谷和地堑盆地的形成以及断裂的新活动。构造线以北北东为主,北西向次之。说明:本故事为虚构,与地震无关。我们知道,地震会毁灭生命和建筑群,带来意想不到的可怕灾难。而一场诡异疯狂的杀戮,令人震惊的程度不亚于一次自然界地震,毁灭的不仅是生命,也许影响之大还有整个社会环境。这是创作此书的初衷。

  全国综治办主任会议与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的重点之一相信必有关注群体事件之议题,希望正视正在崛起群体意见,并将其视为成为推动进一步改革的重要力量。宋石男说: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必须具备“复眼”以及多种笔墨。复眼意味着他对世界的观察是立体的——世界如此复杂,没有同样复杂的眼睛,作为小说家,你能捕捉到的只有假象与轻浮。而多种笔墨,则是小说这种文学中最高文体的内在属性要求。它彰显了一种思想。借用《激流中国》第二集里《南风窗》主编陈中的一句话:“明天要说的话,今天就不应该讲”。不过如果人人如此,中国就没有了希望。

  我的东西,实在惭愧。

                                    09-01-12于歌谣苑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霍名夏 于 2009-1-12 21:36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21:22 | 只看该作者
  PS:不好意思,文章长了点,你尽可以忽略不看。
3#
发表于 2009-1-12 21: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9-1-12 21:07 发表
  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自己的长篇新作《临界》,不妨在这里作一广告:创作这样一部小说,有点困难。一位老警察感触颇深:“时代变化很快,文革期间,公安机关办理案件比较好办,把案件当事人传到公安局,上级领导不敢打电话、递条子疏通,也没有人来公安局说情走后门,一般案件用不着费多大工夫,就会把案件搞得一清二楚,搞案子需要群众作证,群众积极性高涨,不要任何费用,积极主动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很少发生刑事案件,社会治安比较好,即使有案子,大多数是一些治安案件,若按现在的眼光看,那都是些鸡毛蒜皮、不足挂齿的事情。刑事案件一年没有几起,若发生了杀人案就成了当地的头号新闻。哪像现在,特大刑事案件几乎每月都在发生 ...


    老警察的话值得思索、再思索……
4#
发表于 2009-1-13 08:12 | 只看该作者
  有空细读。正因为见闻了太多的群体事件、百姓冤屈,我突然发现我的文字涉及官场远没有早年柔和。
  问好,并期待拜读大作。江天的朋友刊印新作、作品出书,最好能在论坛告知购阅方式。
5#
发表于 2009-1-13 10:13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群体事件一直是很多的,因为咱们的社会本身好折腾,而且解决的方法一直是压制或者镇压。前几十年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只是前几十年的群体事件被隐瞒,被镇压了,人们不知道;现在隐瞒不过去,人们知道了,也就觉得多了。
  对于群体事件,最好的办法不是压制,而是解决问题与疏导群众。群众是不爱闹事的,如果什么时候社会公平公正清明了,那群众还闹什么事。昨天刚看了一则新闻,说北京有个保定办事处监狱,专门处理上访的人,说得挺可怕的。但愿那是则假新闻……
6#
发表于 2009-1-13 19:15 | 只看该作者
年底了,最近的工作实在太忙。今天忙聘岗,明天忙晋级的,焦头烂额

才抽出时间来拜读霍老师大作。姑且也是《临界》的创作体会。感谢霍老师把中心给我们讲出来,这样 ,在日后捧读《临界》的时候,也有了重点。能将“群体事件与特大刑事案件”这样敏感的素材融进自己的作品中,无论观点如何,我想,一定程度上都具备了责任和胆识。四川的几位作家如宋石男和冉云飞等,是敢于说真话的人,思想敏锐,几乎成为“先锋派”。我有经常读他们的作品,但以杂文居多。原来也是喜欢看譬如王跃文等的官场小说,其中《国画》和《梅次故事》有浅显的读后感。正如李兄所言,如果江天的文友著作问世,希望咱们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是一篇能够阐明主题且令人读后有所期待的文章。期待什么呢,当然是霍老师的《临界》,如果已经付梓文坛,能否得以签名珍藏:)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2: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09-1-12 21:58 发表


    老警察的话值得思索、再思索……


  老警察的话来自前后两个时代的亲身感受,当是一种观点,的确值得思考。
8#
发表于 2009-1-14 08:19 | 只看该作者
  一水版主的江天文友的著作“付梓文坛,能否得以签名珍藏”,建议甚好。一则加强交流,一则增进亲切。年底了,各家都时兴盘点,可否以几位版主为轴心,开展一些不仅仅是作品主贴、跟帖的交流?当然这也是“群体事件”,需要大家出主意。

[ 本帖最后由 李凤宝 于 2009-1-14 08:20 编辑 ]
9#
发表于 2009-1-15 16:26 | 只看该作者
我估计今年的群体事件会加大,随着金融危机来临,社会矛盾会加剧冲突。
10#
发表于 2009-1-15 16:26 | 只看该作者
宋石男说: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必须具备“复眼”以及多种笔墨。复眼意味着他对世界的观察是立体的——世界如此复杂,没有同样复杂的眼睛,作为小说家,你能捕捉到的只有假象与轻浮。而多种笔墨,则是小说这种文学中最高文体的内在属性要求。它彰显了一种思想。借用《激流中国》第二集里《南风窗》主编陈中的一句话:“明天要说的话,今天就不应该讲”。不过如果人人如此,中国就没有了希望。



文人的良心!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8: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凤宝 于 2009-1-13 08:12 发表
  有空细读。正因为见闻了太多的群体事件、百姓冤屈,我突然发现我的文字涉及官场远没有早年柔和。
  问好,并期待拜读大作。江天的朋友刊印新作、作品出书,最好能在论坛告知购阅方式。


  呵,别的不说,这本东西如果出笼,一定赠阅。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09-1-13 10:13 发表
  在中国,群体事件一直是很多的,因为咱们的社会本身好折腾,而且解决的方法一直是压制或者镇压。前几十年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只是前几十年的群体事件被隐瞒,被镇压了,人们不知道;现在隐瞒不过去,人们知 ...


  不是假新闻。各省在京城都有办事处下属的机构,专门负责收容遣送上访人员。南方各省尤甚。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9: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1-13 19:15 发表
年底了,最近的工作实在太忙。今天忙聘岗,明天忙晋级的,焦头烂额

才抽出时间来拜读霍老师大作。姑且也是《临界》的创作体会。感谢霍老师把中心给我们讲出来,这样 ,在日后捧读《临界》的时候,也有了重点。 ...


  呵,新春即临,真的是都忙了:)理解。
  刚刚还说呢,一旦这个东西得以出笼,一定签名奉送,让大家赏丑。
  感谢一水格格忙中拔冗,阅文鼓励。
14#
发表于 2009-1-15 2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凤宝 于 2009-1-14 08:19 发表
  一水版主的江天文友的著作“付梓文坛,能否得以签名珍藏”,建议甚好。一则加强交流,一则增进亲切。年底了,各家都时兴盘点,可否以几位版主为轴心,开展一些不仅仅是作品主贴、跟帖的交流?当然这也是“群体事 ...


我个人非常感谢和支持李兄的提议。
15#
发表于 2009-1-15 2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9-1-15 19:03 发表


  呵,新春即临,真的是都忙了:)理解。
  刚刚还说呢,一旦这个东西得以出笼,一定签名奉送,让大家赏丑。
  感谢一水格格忙中拔冗,阅文鼓励。


排号:第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9:18 , Processed in 0.05401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