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81|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情人节谈到奴家和国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3 1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天是情人节,首先祝大家情人节快乐!今天就从情人节这个话题谈起。

  情人节是一个西方舶来品,近年随着改革开放逐渐被内地人接受。“情人”这个词汇狭义的指“婚外情人”。广义的情人指:凡是有甜蜜爱情的男女都是情人,夫妻之间、未婚恋人之间都是。因此目前情人节就渐渐成为国内的一个大众节日。

  情人节是是西方文明的衍生物。社会文明受宗教影响较大,我个人认为世界文明大体分为三大文明系列:天主教基督教文明、儒教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国家为基督教文明为主,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是儒教文明,中东阿拉伯世界为代表的是伊斯兰文明。

  情人节为何诞生自西方国家呢?这和天主教基督教文化有一定关系。大家都知道,中国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外加无数的宫女,少则上千、多则上万的女子成为皇帝一人的性工具。旧时代普通的有钱百姓也大都有三妻四妾。而西方国家的国王只有唯一的一个老婆——即王后。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义教规规定“一夫一妻制”是神圣的,禁止一夫多妻,反对离婚,注重家庭和睦。

  因为基督教文明的“一夫一妻制”,并且反对离婚,情人现象因此就应运而生,成为情感饥渴男女的宣泄管道。薄伽丘的《十日谈》反对教会信条、提倡个性解放。情人是西方文学名著的重要内容,与情人有关的文学小说比比皆是。奥斯卡大奖影片《莎士比亚的情人》,劳伦斯《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司汤达的《红与黑》讲述的是于连和他的情人们的故事,等等等等……但是如此众多的小说中很少有对女性情人进行批判的,大多对她们包容、宽恕、理解,甚至赞美,相反对男性情人或多或少的进行一些批评。如《红与黑》中于连借欺骗爱情的幌子来达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阴暗目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为爱情而沉沦的善良单纯的女子,她的情人伏伦斯基则被描绘成一个缺乏道义的男人。这些都说明了女权地位的提高。

  有些情人是一种精神情人,欧洲中世纪盛行的骑士文化中,成为骑士的标准之一:必须有一个情人,而且这个情人必须是一名高贵的贵妇。这种情人未必是肉体上的情人,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因此在《堂吉诃德》中我们看到堂吉诃德假想自己家乡村庄里的一位丑陋的村姑为一美丽的贵妇,他为自己心目中的假想情人而战。在骑士文化中,骑士代表着正直、勇敢、高尚的象征。骑士为了名誉而战斗,骑士也毫不犹豫的为了情人和情敌决斗,普希金就倒在和情敌决斗的剑下。骑士的引申是“骑着白马的王子”,即骑士具备王子的气质和人格,白马王子几乎成为每一个少女的理想梦中情人。骑士、绅士文化代表了基督教文明对女性的尊重。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儒教文明为传统依存的中国,情人这一词汇曾经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词汇。《红楼梦》中贾政得知宝玉偷偷看《西厢记》这样的淫书,狠狠鞭挞了宝玉。《西厢记》描述的是张生和崔莺莺偷情的故事,《西厢记》中张生的原型是元稹,元稹在《莺莺记》中却将莺莺描绘成勾引自己的荡妇,标榜自己是个正人君子,元稹因《莺莺记》一文被当时社会所赞赏。在封建社会,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无论是《杜十娘》,还是《莺莺记》、《金瓶梅》都是如此。

  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夫一妻制是西方文明得以强势的根本,是产生工业文明和文艺复兴的社会基础。事实证明,只有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才是目前人类社会最合理、最科学的家庭组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关系最稳定、最和谐、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成长,一夫一妻制的本质是尊重女性、女权进步。而儒教文明的一个严重的糟粕就是贬低女性,孔子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为什么将女人与小人等同起来呢?女人胡搅蛮缠,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但是根源恰恰是“重男轻女”导致,男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女孩子的教育受到忽视。

  儒家文明的另一大糟粕发明是“三寸金莲”,这种畸形病态的审美导致被缠足的女人无法远行。儒家名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脚女人既不能行万里路,又不给读万卷书,甚至连姓名都没有,这样的女人又能又什么见识呢?又能养育出什么样的下一代呢?

  一夫多妻制造成了家庭关系的情感淡薄化。中国人提倡多子多福,但是数量多,质量就下降,人成了牲口,男人成为“种马”,女人成为生育工具。子女越多,就平均分摊了家庭资源。家庭资源有情感资源,如父母、祖辈、亲戚的爱;有物质资源,如教育的财力物力。这样导致养育子女的质量下降。一夫多妻制度还造成了血缘关系的淡薄,如西方文学《哈姆雷特》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简直是不值一提的小儿科,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帝位更迭中都伴以血雨腥风的杀戮,父子杀、兄弟杀、姐妹杀,明君李世民逼父、杀兄,武则天几乎杀光儿子,明成祖朱棣将兄弟、侄儿几乎屠杀殆尽。这些为帝位争端而亲人互相仇杀的闹剧几乎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很罕见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曾经或者现在仍然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国家大多沦落为二流和三流国家,中国封建社会走到鸦片战争时,终于走上半殖民地的没落之路。中东伊斯兰世界曾经被西方基督教列强所瓜分,而目前的伊斯兰世界仍然远远不能和欧美列强抗衡。

  重男轻女和一夫多妻制是落后的生产力时代的产物,小农经济的低级生产力需要大量的强壮男劳力。反过来,重男轻女和一夫多妻制也阻碍工业文明的到来,成为小农经济苟延残喘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大量的生育人口需要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成为当前中国农村进行土地节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的严重阻碍。

  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来源与圣经的亚当和夏娃。中国神话中也有亚当和夏娃——伏羲和女娲,但是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同胞兄妹,属于近亲结婚,这似乎也暗示着中华文明中的糟粕,一直到近代,表兄妹结婚这样的近亲繁殖仍然成为一种时尚。而一夫多妻制的追根溯源是娥皇女英二女共事一夫——舜帝,这个典故被人广为赞美,但是背后的含义却是歧视女性,这种陋习延续至今——即现今的二奶形象。

  对女性歧视的另一个重要根据是文字,最近简化字被一些国学家攻击,指责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玷污。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汉字中有很多糟粕,几乎很多污秽的字都有“女”偏旁,如奸、婬、妒、嫉、姘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儒家文化对女性的歧视。

  儒家文化的糟粕还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主奴思维,人们普遍的有强权崇拜、个人崇拜的奴才心理。崇拜杀人如麻的项羽,崇拜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崇拜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明成祖朱棣、汉武帝……对曾经的专制独裁者不但不反思不反感,反而极度的崇拜迷恋,高呼万岁。这些表现为国民精神的奴才意识——受虐狂人格。在盛极一时的清王朝宫廷剧中,“奴才、主子”的称呼此起彼伏,百姓是官员的奴才,官员和百姓又是皇帝的奴才,全中国只有一个真正的主子——皇帝。整个社会都有浓厚的奴才心理,做权力的奴才,做金钱的奴才,并梦想有一天成为一个更大的奴才,统治下面更多的小奴才。

  中国社会的奴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母亲地位的低下。“奴家”是古时女子,妇女的自称,“官人”是古代女子对自己丈夫的叫法。儒家文化对女子有三从四德的要求,一家之主是丈夫,妻子是丈夫的奴隶。中国自古以来有官本位思想,官家是管百姓的,官人是管妻子的。在旧时代,妻子甚至成为被典当的货物,俗语比喻赌徒“将老婆都赌输了”就来源于此。作家柔石的同名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电影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讲述的是一个被借腹生子的母亲的凄惨故事。与奴家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外来词汇“求婚”,求婚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男人向女人恳求婚姻的神圣仪式。而在儒家文化中,女子是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婚后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可以休妻,妻子无法自行离婚。每一个伟大的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当一个母亲有非凡的学识、独立的人格、高尚的品格,这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当母亲们沦为没有人格独立性的“奴家”时,导致一群奴隶母亲生育出整整一国的奴隶国民,奴家们孕育了一个滋生大量奴才的国家。后人将岳母在岳飞后背刺字“尽忠报国”改为现今的“精忠报国”,奴性的母亲培养出愚忠的岳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憾部分。

  胡适有名言: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如何缔造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首先要从改变母亲们的命运做起,只有当女性地位的真正提高,母亲们才能具备良好的教育、非凡的见识,这时候母亲们才会为这个社会繁衍出一代真正具备独立自由人格的主人,而不是奴才。改变一个男人一生命运的是娶一个好妻子,改变一个家族今后几代遗传基因的是一个好母亲,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是一整代好母亲!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历来对女性教育和生殖健康的资助特别重视。

  东西方文明的对比本质之一就是宗教文化对比。清政府曾经用佛教淡化了蒙古和西藏的反抗意识。而伊斯兰文明和儒教文明对妇女地位的层层禁锢导致了“女子半边天”的伟大社会创造力被大大浪费,在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对抗中,缺乏女性半边天支持的单枪匹马的东方男权世界最终败下阵来。当然,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同样是伟大的人类文明,不过中肯的说,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到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正面作用大,还是负面作用大?这仍然是值得深究的地方。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这才是今后我们对中华传统文明和世界文明应有的正确态度。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2-15 00:18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2-13 14:34 | 只看该作者
纵论横说,颇有见地
3#
发表于 2009-2-13 20:3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这是用大力写的文章,有论有据,让人信服。
4#
发表于 2009-2-13 20: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武俊岭 于 2009-2-13 20:31 发表
这是用大力写的文章,有论有据,让人信服。



认同!学习欣赏!
5#
发表于 2009-2-14 01: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2-13 13:14 发表
  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来源与圣经的亚当和夏娃。中国神话中也有亚当和夏娃——伏羲和女娲,但是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同胞兄妹,属于近亲结婚,这似乎也暗示着中华文明中的糟粕 ...


        文章很开阔,不过有些观点还显得偏激。如果从伏羲和女娲引伸出近亲结婚,那么亚当和夏娃还是自身繁殖呢,而且生下来就背叛上帝。还有那个全能上帝,干吗要造出没有羞愧心没有智慧的人,又让人禁不住诱惑吃下苹果,犯下诸多罪过?
        当然故事不能那么引。近亲结婚,血缘家庭,这是人类共同的历史,东方西方概莫能外。从莫须有的神话中对一个文明无条件赞扬对另一个文明无原则批判,似乎不好。
        基督教文明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但也有宗教裁判所,也有十字军东征。儒家文明有糟粕,但也有“苛政猛于虎”的正直和仁者爱人的宽厚及中庸的智慧。即使你说的“很多污秽的字都有“女”偏旁,如奸、婬、妒、嫉、姘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儒家文化对女性的歧视”,但“好”、“妙”“妍”、“姣”这些字也都是“女”偏旁,又该如何解释呢?
        情人节还是谈情人。情人现象,改革开放前西方社会确实比中国普遍(中国也有潘金莲),这既是对人性束缚的摆脱,有探足未来之积极意义,也是对一夫一妻制的反动,产生许多社会问题。说句不好听的话,艾滋病传入中国,西方也有说不清的干系。
6#
发表于 2009-2-14 10:11 | 只看该作者
微风借情人节为由头,洋洋洒洒地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在家庭和婚姻方面的差异,有理有据。欣赏了。
7#
发表于 2009-2-15 13:57 | 只看该作者
有理有据引经据典说古论今难得一见的好文,欣赏!!
8#
发表于 2009-2-15 14:4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研究得深啊,拜读一下
9#
发表于 2009-2-15 14:40 | 只看该作者
  光知道有个洋人的情人节,近年身边不少老大不小的也跟着跑去凑热闹。读了微风的文章,我学到了不少。
10#
发表于 2009-2-16 11:1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第一台电脑诞生于2月14日:)通过电脑谈这个话题很有意思。
11#
发表于 2009-2-16 19:47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博引旁证,论说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其对人们思想与社会进步的影响。真是不错的文章。
  记得魏明伦的《潘金莲》中写道:武大是社会中最低下的人,他什么权力都没有,但却有一个“夫权”。潘金莲要“离婚”,他就抓住变个权力不放。这就说明女人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是没有丝毫权力的。
  过去的中国男人三妻四妾,这造成了多少光棍汉啊……
  
 
12#
发表于 2009-2-17 08:09 | 只看该作者
纵横捭阖的文字,让人有受益。
问好微风兄!
13#
发表于 2009-2-18 22:23 | 只看该作者
深!值得细品、深思!
不过自以为儒家文明还是正面作用大的,尤其早期的儒家。
14#
发表于 2009-2-19 01:30 | 只看该作者
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好文,拜读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2: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跃农 于 2009-2-13 14:34 发表
纵论横说,颇有见地


问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6 16:19 , Processed in 0.04993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