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万人网上评“良心”的幕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8 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万人网上评“良心”的幕后



             文/ 郭震海



  转者按:大学生“没有良心”,责任来自于各个方面。今天,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已被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胆识的指标。这种不择手段,其背后是诚信体系的部分破坏。对于没有诚信的人,要求他(她)具备责任心、感恩意识,无异于与虎谋皮。就读于中山大学的张西铭同学来信说,“良心”话题正在许多大学引起热议,希望刊发后能引出同学们的一点思索,珍惜现在与将来,争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一篇深入详细的调查,一个关于“良心”的话题,一声对“感恩”的深沉呼唤,新华社发出专稿,上百家媒体纷纷转载,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腾讯、搜狐等数百家网站迅速转发,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10所知名高校联合倡议,事隔3年听我细说采写幕后——万人网上评“良心”的幕后。


  2005722《新华每日电讯》刊出一篇新华社专稿《大学生儿子玩“潇洒” 农民老父“心口疼”——一老农致信记者痛陈儿子不知感恩: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还能否学到良心?》,稿件发出第二天,《今晚报》、《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紧接着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腾讯、搜狐等数百家网站迅速转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短短三天时间网评足足有上万条,《上海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纷纷发表评论,《经济日报·农村版》连续数期报道之后,还专门召开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大学等全国10所高校学生参加的《儿子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的座谈会,会上百名大学生又联名向全国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发出了倡议。上海市在对《中学生守则》作出的修改中赫然将“学会感恩”列入其中。作为本新闻作者的我,在采写过程中感受颇深。

          新闻源起一封滴泪的来信

  作为一名编辑、记者,每天都会收到形式各样的读者来信,或是提建议、或是揭露社会上的某一种现象,不管是那一方面的读者来信只要收到了就需要加倍去珍惜,因为这些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读者信件,是报社记者编辑掌握一线,了解基层群众心声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尽管有的读者来信或许很片面,但我们都不能去一扔了之,不说别的,这其中最起码包含着读者对媒体的信任。

  200531,我莫名收到一封基层来信,洁白的信封上没有任何落款,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告状信,因为许多农村寄来的告状信大多在信封上没有任何落款,等你拆开信封后才有签名或者是按下的一串鲜红的手印。当我拆开这封信的时候,却是三页皱巴巴的信纸,信上说: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63岁的农民,今天我给你们写信,是想说说我的家事,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这些事憋在心里好长时间了,最近总感到心口痛。我儿子是一名大学生,也是我们家五代人唯一考出的大学生,这是我老两口的骄傲啊!但因为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们也伤透了心。

  记得儿子刚考上大学时,我去学校送他,下了火车后我扛着笨重的行李走在前,儿子跟在后,本来就因为坐了一夜的火车,再加之上了点年纪,刚到学校门口,就被大门前一根铁条绊倒了,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行李扔出了老远,一只鞋也甩掉了。儿子向四周看了看,像怕什么似的拉住我的胳膊猛的用力拽了一下说:“干什么啊,丢不丢人!”尽管我的双腿摔得很痛,但还是得很快爬起来,捡起鞋穿上继续去背行李。把儿子安顿好后,我忙着又是挂蚊帐,又是买日用品,这一切似乎在儿子眼里都是天经地义的(事)。

  第一学期儿子一共来了三次电话,每次都是要钱,我和老伴种着三亩地,抽空我就到村里的砖厂去作苦工,开始人家说我老不肯收,我几乎给人家跪下了,人家可怜我才让干的。小闺女16岁了,初中毕业后上不起学给人家当了保姆,挣上的钱交给我后,我一分舍不得用全寄给了儿子,甚至有一段时间老伴的眼红肿得厉害,疼得一个劲流泪,都舍不得买一瓶眼药水啊!为了能多挣点钱老伴又在村子里找了一份看孩子的差事,给人家抱一天孩子只挣5元钱,没日没夜的。去年冬天儿子电话打得特别的勤,每次都是要钱,我寄了四次有6000多元,我不知道现在上学就得这么多钱。后来才听村里去打工的一个小伙子回来说他见到了我儿子了,正谈着恋爱,很潇洒。说真的,我和老伴听了后不知是该气还是该高兴。然而最令我可气的是今年过年儿子回来时,那不争气的东西,居然偷改了学校的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只是在报上看到过这事,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如今好几个月过去了,我一想起就心痛,整夜的睡不着觉。我不明白我们亲手抚养大的儿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知他们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外,还能否学到要有良心。

          一位无奈的老农

  说真的,我读完这封信后,心就像被什么东西狠狠的刺了一下,很疼,“子不教父之过”,这位老农的儿子之所以能这样,有教育的错误也有老农的错误,然而一个普通的中专生一年要花多少钱?我决定作一次深入的采访。

         大学生算账算出了哭声
   

  2005320,经过近二十天的采访,我走访了十所大中专院校,没想到许多学子在算
账中竟然算出了哭声,在并不算发达的上党老区长治市的长治师范、长治市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采访了八位父母都是农民的学生,现场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算账,来自长治职业技术学校南校区会电专业某班的刘某同学,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如今妹妹正在读初中,即将面临升高中,因为家境比较贫寒,平时她十分节俭,但她算下来学费、书本费、公寓管理费、生活费、伙食费,再加上自己的开销等一年是8215元,如果每年按10个有效的学习月,每月按22个有效学习日计算,每月平均要花家里821.5元,日均开销37.34元,她吃惊了,接着就是长久的沉默,因为她不相信自己每天需要花这样多的钱。在现场,七位同学算下来日均都在3739元之间。

  在长治师范,一位将要毕业的学生,上的是五年制大专,记者先让他给自己算账,五年下来书本费、学费、公寓管理费、伙食费等总共是28250元,加上自己每年穿衣服、打电话、请客等零用2500元是30750元,五年平均每年是6190元,按每年10个有效学习月计算,月均615元,每月22个有效学习日算,日均花销27.91元。这位男孩对我说,他的家庭条件在村里还算是中等户,父亲是有名的拖拉机手,每年除跑运输外就是给人家耕地挣钱。为了弄清他家的收入,我毫不留情现场就拨通了他家里的电话,他父亲在电话里算了自己的账:他每年开拖拉机净收入4000元(拖拉机在不出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家里种着三亩地,除去留下口粮外卖粮食收入1000多元(没有种经济作物),小女儿正在读初中,这样他一年下来全家总收入5000多元,12个月月均收入是417元,一月按30天计算,日均13.9元,这还没除去家里的日常开销,并且一家大小人人都得保证不能生病。

  记得当时算完这笔帐后,男孩沉默了良久后,流下了泪,他对我说:“我以前从来没这样算过账,现在很吃惊,真想不到我每天居然要开销近三十多元钱,而整个家一天收入还不到十四元钱,想想自己每天干的事,不想上课了就去逛街、上网吧,如今心里很难过,原来父母是这样不容易啊”。最后他再三要求不让我公开他的姓名和住址,我答应了他的要求,即使他不说我也会这样做的,因为我是一个记者,不要说他还是个学生,在我眼里就是怀里抱着的婴儿也有尊严。

  上述这只是很正常的开销,如果加上有的学生早恋、上网吧等,开销将会更大,我查阅有关资料看到,某些大中专学生的月平均学习以外的消费大约在300元至500元之间。有的是上网高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三天两头没有上网心里就发慌。以每小时上网3元钱(当时价格)、周末通宵上网8元算,每个月光上网费就要花掉他上百元。其次是下馆子上酒吧才是真正的高消费。有时候,几个男同学凑在一起,就上酒吧下馆子喝喝酒;女同学之间则相邀到麦当劳、肯德基、咖啡厅过把瘾,一个晚上下来也得花上一百多元不等。

       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开销是农民13年的纯收入

  那么一个农民到底花多少钱才能供起一个大学生呢?刚好就在我采写这篇报道时,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与暨南大学共同在暨大举办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开销”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

  南昌大学甘筱青等教授说,全国高校生平均学费已经从1995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000元——1200元(相信如今更多);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这4万元意味着什么呢?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是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不用说现在就业形势不易,即使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很容易找到工作,月工资最高按1000元计算,除去自己的开销,每月交给家里200多元钱,这意味着读大学四年的费用,工作22年时间才能还清父母的支出,甚至有的一生都还不清。

  200543日晚,我用二十多天时间采访调查完再回头读这位六十三岁老农的来信,突然想起朱自清笔下父亲的
“背影”。人人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现在又有多少大学生会体谅父母?家庭好的,有的孩子从不懂得父母的艰辛,总认为父母给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大方方出手从来不心痛。家境不好的,有的学子甚至还嫌弃父母。但不管条件好与坏,作为生之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心都是真挚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历尽艰辛将自己养大,不可不常怀感恩之情,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于一位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并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一种精神境界。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怎样去爱事业、爱社会呢?想到这,我沉下心来写了一篇新闻调查《良苦用心儿难懂,滴血来信诉真情 ——呼唤感恩》,并配发了老人的来信一并刊发在200545《长治日报·农家周刊》,随后又将此稿推荐给了《山西晚报》,时隔近两个月后《山西晚报》刊发出来,标题为《大学生儿子伤透了我的心》,并配发了“编者按”。新华社山西分社对此稿非常看好,将稿子要去重新审核修改,2005722新华社以专稿刊发在当日《新华社每日电讯》,标题是《大学生儿子玩“潇洒” 农民老父“心口疼”——老农致信记者痛陈儿子不知感恩: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接下来上百家网站争相转载,网上讨论一时间风起云动。

            万人网上评“良心”
   

  2005722新华网第一时间转载了发表在《新华每日电讯》上的新华社专稿,
第二天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全部转载了此文。新华网网友说:看了这篇报道,感慨良多。我是六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的,我感到,不同年代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就数量讲,当时每年招20万左右,而今每年约有400万。近五十年来扩招了二十倍。当时全国约8亿人口,就是说,大学生招生数为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2.5,而今约为千分之3。不能不说是个进步。但从质量讲就难说了,那时我们讲奋斗,现在讲享受;那时不担忧就业,现在为找工作奔波;那时没有什么讲攀比,现在手机一人一部,甚至多部,比潇洒比时髦,天变人变思想变。苦的就是家长,尤其是穷困家庭的家长。不能不承认,当中有很多懂事的孩子,为了摆脱穷困,为自己前途艰难地生活着。但确有不少孩子置父母的艰难而不顾,甚至忘本弃源,如那位老农兄弟的孩子。我想,既然新华网提出了问题,就不要当新闻听过就算了,而要把这事用以教育年青一代的教材以改变存在于现实而不可小视的民族兴旺之大事。孩子们是无辜的,他们是国家未来,教育为本。不要过多责难孩子们,我们更要反省整个教育体制。
  搜虎网网友笑凡说像这个同学的家庭一样我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那时由于家里贫穷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故意的填报了清华和西安交大!情况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原因就是我不想让家里为自己付出太多,下学以后我一个人去了南方,在那边我找到了一个消防公司做消防工作,在工作中我接触到了电脑而且参加了清华IT教育培训,在短短的2年时间我迅速的掌握了编程工具(当然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现在自己在青岛的一家IT企业工作,选择到青岛是因为要离家近一点!这几年时间我几乎每年都回家,在外面漂泊了5年多的时间,心多多少少的有一种要靠岸的感觉,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如果要学习东西不一定非要到大学校园里才可以学到。
  天涯社区网友说:这孩子,欠揍!尽管我强烈反对打骂、体罚孩子,成年人了还这么混账,就是欠揍!

  新华网友:孩子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肯定,教育的责任无法推卸,但是,家长的责任呢?家徒四壁,你一样可以教会他什么叫善良。三顿不济,你一样可以教会他什么叫感恩……

  网友:读了老农大哥的一封信后,不知不觉一阵辛酸,我有同感,我虽说不是农民,但我和爱人都是下岗工人,月收入不足1200元,也供养一个学生,今年读大三。这几年不知怎么了与儿子间的信任沟通越来越少,甚至感觉到越来越难养,真不知道,子不教是父母的错还是儿子的错。真心希望在大学校园里,校方能多举办一些让孩子懂得感恩报恩的活动,培养他们以勤俭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将来为社会作贡献 ……
  网友:我就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明年快毕业了,我觉得文中的这种人在现在的校园里不是多,是很多!大家都想着不劳而获!想着靠父母! 但话说回来,有些事作为一个学生也是很无奈的!你说我们国家现在的高等教育收费实在有点剥削的意思,按理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支出,但在我们这里,很多学校都是赢利单位,而那些利润自然是从千万家庭中来的!像我本人,家境还可以,在经济问题上的矛盾还不是很突出,但身边很多农村家庭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但没办法,我也不能帮他们什么,能帮他们的只有人民政府! 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教育太注重科技文化方面知识,过于忽视人文方面的教育了!以至于作为一个二十好几的人怎么和父母说话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赚钱的辛苦了!而学校拿着我们这么多学费连个实习的地方都没有!所以说现在的大学是宽进宽出,不明白我们国家发展高等教育是为了切实提高国民素质还是只为了在人权报告上写的好看点,中国的大学生多是事实,但别说西方国家了,连我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从高中出来到现在只感觉在混!在象牙塔里的羊圈中为中国的教育产业化作自己的"贡献"! 一种浮夸的教育下!只能是一群浮夸的人!

  网友: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四年,四万元的花费是绝不夸张的。甚至我很多同学四年仅生活费就需四万元。而且我们的学校并非大城市。这样的开销,我却从未想过对父母的负担是怎样的沉重。每次父母算起钱来的时候,总是觉得,别人花的比我还要多,我这些算不了什么,觉得他们老是钱钱钱,很庸俗。现在自己出来工作了,知道自己一个月要花多少钱,挣多少钱,余下多少钱以后,就不得不承认以父母微薄的工资供我上学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大学其实所教的东西很多,也很少。很多事情,已成年的我们不可能全依靠学校去教。大学本来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的地方。很多事情,学校并不管的。一切都要靠自己。任何人成年以后,都应对自己负责。良心是通过书本,通过学习别人教一教就能学得到的吗?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觉悟。曾经的我,也与那名学生一样。入学的时候,父母从九点到学校开始一直忙到下午三点,我在旁边坐着,什么事也不做,顶多偶尔洗洗抹布什么的。习惯了父母的无私奉献,己经没有感觉了,就如同文章中所说的:有点天经地义的味道。等到父母走后,用与父母相处的模式与同寝室的室友相处,受了挫折,才知道,父母对自己做的事并非理所当然,没有谁理所当然要为谁服务而不用得到回报。虽然大学从没有教过我们什么叫做良心。但我还是很庆幸我上了大学。如果,我没有上大学,没有离开过父母,或许,我现在还是一个娇惯的女孩,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照顾自己,不知道什么叫做感恩。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的爱真的是不要求什么回报。但是,为人子女真的就能无动于衷,什么回报也没有吗?一个陌生人帮助了自己,还需要说声谢谢。何况是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所做的牺牲呢?……

  我之所以大篇幅引用网友的评论,我觉得现在依然很适用。当时一些电视台也以这篇报道为题做了专题节目,平面媒体的讨论开始走上了高潮。

  《上海青年报》发表了署名为熊丙奇的评论 《大学生“没有良心”谁之错 》评论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没有良心”的做法,暴露的是我们整个教育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大学生“没有良心”,责任首先来自家长本身。在一些家庭,联系父母与孩子的纽带,现在只剩下了学习。一些家长关心的只有孩子的学习,哪怕有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关心,其最后的落脚点,依旧是“担心由此影响学习”。在农村,父母节衣缩食培养孩子成才,而在一些孩子看来,自己是为家庭的荣耀读书,父母的无尽付出是天经地义。上大学后,地位卑微的父母却给自己“出人头地”带来负面影响,这就造成他们从内心深处涌出“嫌弃”情绪,“亲情”被功利的恶魔所扼杀。在城市,许多孩子被侍候得像“皇帝”一样,从小到大,他们从父母那里,只学会了索取,不懂得回报——因为学习忙,他可以不去看望生病的爷爷奶奶;因为学习重要,他可以不去理会邻居家中出现的困难,伸手帮一把……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从自我出发,往往忽略了他人。

  大学生“没有良心”,责任来自于学校教育。今天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培养为只关心分数,并把分数作为竞争武器的怪物。所有的教育,都围绕分数而展开。升学关注的数学、综合、外语是学校的主干科目,语文、德育、美育、自然等则成了点缀。即便是这些课程的教学,也变成了知识、技能培训,未能进入德育、美育的内核。我们不要简单指责学生是冷漠的动物。是的,为了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一些学生会把别人的伤痛当作是自己的机会,甚至有的学生会想方设法制造“偶然事件”,以便自己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可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所期望的吗?“好好学习,考第一名!”“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今后才能成为科学家!”“考大学,少一分也不行!”……从小,我们的学生就生活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我们把教育作为竞争的工具,而忽视了它最根本的功能——使人性更美好,使人格更完善。

  大学生“没有良心”,责任还来自于社会道德底线被一再突破。在今天,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已被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胆识的指标。这种不择手段,其背后是诚信体系的部分破坏。对于没有诚信的人,要求他具备责任心、感恩意识,无异于与虎谋皮……

  接着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一篇网友的评论《寻找“良心启事”发出之后》评论说:

  山西长治一位老农民这样描述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挣的钱我一分舍不得用全寄给了儿子,甚至有一段时间老伴的眼红肿得厉害,疼得一个劲儿流泪,都舍不得花钱买一瓶眼药水。可儿子正谈着恋爱,很潇洒;那不争气的东西,居然偷改了学校的收费通知,虚报学费”他奇怪地问:“不知他们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外,还能否学到要有良心?” 看了这则新闻后,许多人感到困惑。我也琢磨了半天,但总觉得整不明白。于是,我发出了“寻找良心启事”,想问一下这个孩子的良心哪里去了?这则启事发出后,很快收到许多电子邮件,他们告诉我发现了这个孩子丢失的良心。一位网友说,孩子的父母让孩子丢失了良心。现在,我们的一些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他们想要什么给什么,舍不得让他们吃苦,只想着让他们幸福。结果,孩子以为索取是天经地义,以为父母就是自己家的牛马。前几年高考有一幅漫画,一个孩子的母亲总是在吃鱼时把有肉的地方给孩子,而自己只吃鱼头,结果孩子以为大人就是爱吃鱼头。等孩子长大后,老母亲到了他家,他仍然把鱼头孝敬给她老人家。所以,宠爱的潜移默化结果,就是孩子不懂得爱,不懂得关心别人,当然也包括父母。另一位网友的信件就更加有意思,他说,孩子的良心丢在学校里了。他说,你想想看,高考的指挥棒指挥千军万马,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就只有一个:成绩。即使是素质教育,好像也不包括良心。素质教育讲究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好像技能多了,就是素质教育。只要你学习好,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你不拉学校的后腿,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是班里的最好学生,校长就会把奖章发给你。这样下来,孩子以为自己身上的器官都是为学习用的,唯有这个良心是多余的。既然是多余的,孩子就不会要它。这样,学校里失去的良心还有许许多多。所以,小学失去了一点,中学失去了一片,大学干脆丢失更多。当然,也有一些网友发来邮件,称他们在不同地方拣到了孩子的良心。他们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孩子会看到许多不好的现象。这些现象会让他们思考,也可能让他们发生变化……

  200587《中国青年报》发出署名为封潜的评论《
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

  也就在媒体热评的时候,在网上也出现了一些网友的骂声,如有网友说:这样的儿子,这样的大学生是败类,社会的渣滓,养他何用,教他何用,一棍子打死他,垃圾啊!等等,甚至还有更激烈的骂。我的手机也频频响起,一些媒体打电话都是一个问题:找到这个写信的老人,找到他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这是我遇到的一件前所未有的头疼事,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我一时间不知该不该去找这位写信的老人和他的儿子。

  其实,我当初收到这封信,之所以要下工夫去调查大学生上大学的花费,并让学生们自己去算账,主要目的就如我在《长治日报·农家周刊》发表的原文标题一样“呼唤感恩”,是想让大学生都能通过真实的算账来读懂父母,体谅父母的艰辛,从学校开始就能树立一个节俭的好习惯。就拿这位父亲的儿子来说:相信他肯定看了网友的评论,因为他是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是会上网的,我想他看了肯定是痛苦的,在众人评说良心的时候,他的良心同样是受其煎熬的,假如我再设法去找到他写信的父亲,将这个众人眼里“不争气的儿子”推向评说的前沿,相信他的小肩膀是扛不动如此大的舆论压力的,他毕竟还是个学生,是个孩子。所以我决定保持沉默。这让我一时不明白我们写新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寻求独家和所谓的“轰动”效应去不管不顾被采访人的感受吗?再想到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一有风吹草动,就来个“人肉搜索”,有些人该不该“搜”,确实该“搜”,就应该把他(她)“搜”出来到网上“晒晒”,但有些人我们的网友还是应该手下留情的。

  通过万人网上评“良心”之事,我作为一名记者,后来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如此迅速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去追求所谓的“独家新闻”,采写新闻的目的又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追求“轰动”吗?就比如这位孩子,尽管他的做法很不妥,但他在我眼里依然是一名正在上大学的学生。





[ 本帖最后由 吕永红 于 2009-4-18 11:06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1:09 | 只看该作者
心情难平,转来一阅! :Q :Q :Q :Q :Q :Q :Q
3#
发表于 2009-4-18 11:3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对父母感恩的很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4#
发表于 2009-4-18 11:38 | 只看该作者
家长教育方法也有问题,从小时候就过分满足子女要求,社会攀比心理严重,这些都是综合因素
5#
发表于 2009-4-18 12:53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今年上高中了,真怕···哈哈!
感谢永红的转帖,让人看到了两代人的生存状态,做父母的真不易啊!
6#
发表于 2009-4-18 14:5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要从小抓起。这话我信!问好1若何!
7#
发表于 2009-4-18 14: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9-4-18 14:50 发表
教育要从小抓起。这话我信!问好永红姐!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6: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09-4-18 12:53 发表
我儿子今年上高中了,真怕···哈哈!
感谢永红的转帖,让人看到了两代人的生存状态,做父母的真不易啊!



要不要将令郎交付与我指点几天,曹老师?

问好,祝你们一家好运!
9#
发表于 2009-4-18 16:50 | 只看该作者
80后,90后,要多一些磨难教育!切记!
10#
发表于 2009-4-18 17:40 | 只看该作者
真是,难啊!

11#
发表于 2009-4-19 18:23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沉重的话题。
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中国的教育负担矛盾如此尖锐。
12#
发表于 2009-4-23 15:1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03:59 , Processed in 0.05565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