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972、73年,我们村里也来了临时短期的驻军,是步兵。
住村的部队,不知道有多少人。现在想想,似乎不多,应该是最多也就二三百人。
那时候,我才十二三岁,没在意这个事情。年幼无知,还无力关注很多东西,脑子和眼睛都装不下。这些“大人的事情”,经常是从这个眼看进去、那只眼里又跑丢了。
我们这些孩子们,目光的焦点完全不在这里!光去“外露神”了,光看解放军叔叔的一身草绿色军装,有多漂亮、英俊、潇洒,个个都那么高大威武。瞅摸叔叔们是怎么走路的,为什么那么帅?还有,夺目的红领章、红五星!只有羡慕、垂涎三尺的份儿!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没有手枪、步枪、机关枪、冲锋枪等等诸如此类。哦,身上不会有轻机枪、重机枪、迫击炮、火箭筒!有的叔叔腰身一侧,有个小皮包包挂在腰带上,记不清是黑色或棕色了,泛着暗光,里面有一支手枪!这才是我们眼里的关键!这一位,当然就是“军官”“首长”了。记得,以前,见过有的军官样子的人身边,还总是有个年轻的军人跟随陪伴着,像个影子,两个人形影不离,那是他的警卫员。显然,他就是一个“大官”了!不知道是个什么“长”?哈哈。
那时候,部队里的军官,就是我们眼里最权威的大官。什么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都是我们心里和嘴上的热词!始终是我们闲聊天的中心词、热门话题。
当时,没有军衔制,是阶段性地暂时废除。所以,解放军叔叔身上没有肩章、军衔标志、几个豆豆、几个星星。这当然少了不少看点。
他们的驻村时间也不长。似乎是拉练过程中的短暂歇息、休整,才这样住下来。住个十天八日的,然后就走了。估计可能继续野营拉练去了。
虽然住了不多天,却在我心里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临时驻军有一部分,分散住在农户家里。其余的在村周围、村中平坦空地上支起帐篷露宿。村里专门挑选部分家庭,住进一些解放军,一户住4、5个人,睡一铺土炕。我家也住进了4位解放军叔叔,住在我们西屋炕上,妈妈专门收拾东西,把房间彻底清理一遍。兵叔叔只是在农家住一下,并不吃农家的饭菜。也不给人添任何麻烦。他们在村里室外平地上,支起军锅自己做饭吃。有时候,借用一下老乡的扁担水桶,在村井里自己挑水吃。
那些日子,走在街上,到处都能看见解放军叔叔的身影,他们总是在不停地忙碌,帮助乡亲们干这干那,为农家挑水、扫院子、扫大街,清理村里街道的垃圾、各处的卫生。满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因为有军人进村,整个村庄热闹得像过节、像过年。体现出一派欢乐喜庆的场景、氛围。乡亲们打心眼里觉得,像迎来了亲人,完全像那时候的老电影里的场面,或战争年代的老歌曲唱的那样。
大街小巷清理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满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人们与军人见面总是互相热情友好地打招呼,像见了亲人客人。大家嘻嘻哈哈,快乐地说话、做事,军人与老乡互相帮助、热情互动。至今想起,还记得这一幕如在眼前,脑海里面还有他们来来往往的身影。虽然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具体某个人的相貌了。
特别是,平时,在乡亲们心里,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对人民军队总是怀有一份热爱、敬意、尊重与友好的感情。却没有真正见到解放军大部队。如今,不仅看到了,而且住进了村里或家里,与子弟兵有了亲密接触。这种以前只在电影或广播喇叭里面看见、听到的事情、场面,终于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眼前,怎能不高兴?心里那种兴奋、激动和热情,便一下子全部爆发出来了。家家户户都像来客了一样,大街小巷、家里家外到处是快乐的招呼声、说笑声。
在驻村的短暂日子里,解放军叔叔用一言一行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军人的新风貌。他们个个英姿飒爽、俊朗帅气(在当时的老乡眼里),脸带微笑、满面春风,热情友好、落落大方。他们一举一动彰显的是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面貌。他们身上,时处看到的是“三大纪律八项主义”所要求的严明的纪律、严谨的言行,看到中规中矩的行为,与军人规范化的、职业化的表现。体现出了优异美好的形象,全面准确地诠释了“人民解放军”的概念与定义!他们身体力行、处处时时都流露着“人民军队爱人民”的美好情愫,满村到处都是“军民一家情谊深”的感人画面。
那时候,走在街上,不必问询了解,打眼一看就能识别,乡下人和“工作人”完全不一样。乡下人,那时候外形穿得比较破烂古旧、精神面貌也显得秕秕奈奈,像一粒没长成不饱满的果实,感觉浑身没有伸张开,基本上是没精打采的面部表情。而工作人,一看穿戴整洁、衣服没有补丁,还比较新,特别是风度气质、精神面貌截然不同!眼睛里发出的是两束成熟、自信的光。全然是两个层次。
而相比之下,解放军叔叔就更是高出一大截,衣服永远是簇新的,干干净净不说,浑身散发出一股青春活力,精神抖擞、热情礼貌,稳重大方,目光含笑炯炯有神,还有英姿飒爽!所以,解放军叔叔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偶像、最可爱的人,也就很自然了。
至今不忘,爸爸还曾邀请解放军叔叔吃了一顿农家饭。
那天,不知道爸爸怎么有了这样的念头?说要请解放军叔叔吃顿便饭。叫母亲多准备些饭菜。不清楚他是想和军人叔叔聊天、有事情想交流,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父亲的军人出身,大概是他要请军人吃饭的主要原因吧?他作为一位曾经的军人、一位“老战士”,也许始终在心里保存着对部队的怀念与美好真挚的感情。不难想象,一个当过兵的人,可能终生都不会忘记部队、忘记自己的军营、军旅生涯。
那天,解放军叔叔不仅吃了饭,还喝了酒,就是那时候乡下62—63度的老白干。
记得,爸爸与住在我们西屋的叔叔说请吃饭时,叔叔们自然是婉拒,因为他们不敢这样。解放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这可是三大纪律八项主义明文规定的!爸爸一再盛情邀请,他们只是说不行,说这样是违反纪律的。爸爸当然也懂得这一点。但是,爸爸的理由是,咱们都是军人,是一家人,军人和军人一起吃个饭,不要紧,不算违纪。等等,反正,可能是被父亲的真情打动了?他们最后还是答应了。一起来到我家东屋火炕上的饭桌边,喝酒、吃饭。至于喝酒,当然叔叔们开始也是不喝,不敢喝,同样经由父亲的一番耐心劝说、反复协商。鉴于父亲热心劝酒盛情难却,叔叔们也就喝了。
当然,一顿饭,在当时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贫穷,那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月,谁舍得白花钱,送饭给人吃?也没有那个条件,自己的肚子还饿着,没吃饱没吃好,怎么可能白送饭给他人吃?又换不回来什么好处。他们说不定几天后就走了,从此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两相陌路天各一方。因此,父亲下得了这个决心,当然就有一些非常的用心与价值意义的考量。平时省吃俭用的父亲,能够决定这样做,心里自然是有过一番踌躇、较量甚至激烈斗争!
席间,父亲与军人叔叔聊得火热,简直就像老同事老战友一般随意自在、自然而然。父亲询问之后,他们介绍了当时部队的一般情况、武器装备的今昔发展变化,现役军人的吃穿日常物事等等。父亲当然是很高兴,见到当代新军人,仿佛是遇到他的老战友!闲谈间,便有了诸多情感与温度的提升,父亲不断地感叹部队今昔的巨大变化,欣喜之余,为曾经是部队大家庭一员而自豪,为人民军队有今天的发展与辉煌而深度满足、倍感骄傲。
我猜,父亲心里一定是在不断地将部队现状与记忆中他自己的军营生活一一对照。父亲探问这些信息,自然不是刺探军队情报,只是一般了解现时部队的有关状况。就像一个人离开故乡,时时挂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甚至做梦都能梦见故乡、回到家乡。军营,也许就像父亲的第二故乡。
从父亲脸上表情、一言一语间可以感到,还有一份对部队军营的缅怀追忆、一份关心、一份热爱,一股浓烈的深情,在涌动、在激荡。
一顿家常饭,因为有解放军的参与,便吃得很是热闹、快活、喜庆,大家嘻嘻哈哈、随意说笑、每个人都好像吃得聊得很尽兴、很过瘾、有滋有味。就像好朋友的相聚会餐那样。
这一天,我家,好象是在过大年!
这顿农家饭,因为军人叔叔在场,所以我才至今记忆犹新、历久不忘。因为,其中添加了解放军叔叔的相关元素、迷人的光彩,有情感、有友谊、有新闻、有欢乐;也有由此引发的、父亲对旧部队的旧情旧忆、对新军队的新憧憬、新怀想、新希望!
于是,一顿饭,便不是一顿饭了。不仅是一顿饭。其中凭添、蕴涵了别样的味道、别样的意味、别样的色彩、别样的内容。吃出了新意,吃出了浓情。
这个冬天,因为子弟兵的莅临,整个村庄热了,暖了,沸腾了。
解放军叔叔的莅临,为穷困寂寞的乡村送来了温暖,村庄因而不再有寒冷。在这个平凡的冬日,这个俗常的乡村,军民携手,共同演绎打造了一份——军民鱼水情;这一股浓稠的暖流,在这个冰天雪地,在冰冷的大街小巷、在人们心中流淌、萦绕、荡漾着,热了季节,温了空气,暖了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