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13|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鲁迅的格调属上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7 1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杂文的格调


  最近发现一些文友很有才华,将自己的才华利用在了讽刺不同观点的网友上,写猪、写猫、写狗、写鸡、写鸭,想象力惊人,文采飞扬。
  
  但是,个人觉得这样的文章即便才华横溢,但是格调不高。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才华应该使用在评论文化、针砭时事,为民生和弱势群体发出正义之声,为真理而散发自己的智慧之光。这些才是真正的写文者的格调。
  
  但是如果将自己的才华用在挖苦不同观点网友,这样的聪明格调不高,在展示了这种才华的时候,也严重的暴露了自己的狭隘胸怀。
  
  要批判,请批贪官、批远人、批政府、批权威、批社会丑恶。批判本身同样具备格调,言词要文明,不能用贬低人格的批判语言,不能用猪狗鸡鸭等侮辱人格的语言和比喻、象征来批判,即便是战场上的死敌,我们同样要尊重对方的人格。
  
  我还是那句老话:对鲁迅的文章和思想我很敬佩,但是绝不同意他用落水狗的贬损人格的语言.
  
  鲁迅的这种尖刻是它文章的严重硬伤,因这样的硬伤而使得他的文章多了情绪化,本该深刻的思想性被稀释了,缺乏一种人文情怀。
  
  相比较而言,胡适、林语堂等更让人感到一种胸怀,一种彬彬有礼,一种令人向往的人文高度。
  
  一个只会批判的人,一个只会挥舞投枪匕首文字的人,一个只会致人于死地而后快的人,这样的人我们会感受到他的力量,却同时也会敬畏这样的力量。
  
  一个除了会批判,同时也具备建设性的人,这样的人不是来毁灭世界的,才真正来改造思想、创造新世界的伟岸君子。
  
  如果批判的目的只是为了刺伤对手,这样的批判格调沦为二流;如果批判的格调是让对手心悦诚服的接受批判,或者对手对三分留情的批判心怀一分感激,我想这样的批判才是真正第一流,才是真正的高尚格调。
  
  文章的至高格调是在改造思想、建设世界,而单纯的用投枪文字来毁灭对方的文章格调,无论它是多么的才华横溢,都将沦为二流。
  
  文章的格调彰显了为文者的个人格调,格调和才华有时完全无关。
  
  鉴于此,我个人认为胡适比鲁迅多了一层格调,而胡适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远远超过了鲁迅,鲁迅让我们看清了丑恶,而胡适让我们知道怎样改变丑恶。        

       普希金死了,死于和情敌的决斗,而这情敌给他戴了绿帽子。即便这样的奇耻大辱,但是普希金的决斗方式是真正君子间的决斗。尊重敌人的人格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为文者切记:我们写文的目的是改善、改变,我们写文的目的恰恰不是毁灭、破坏、刺激和招揽仇恨。

       因此,鲁迅的格调属上流,胡适的格调更上流。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6-18 07:44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6-17 19:34 | 只看该作者
  
  格调是高了。

  可拿针尖麦芒来说事就太不地道了。

  
3#
发表于 2009-6-17 19:37 | 只看该作者
占个沙发可不容易!
微风版此文又要引起热议了
我个人是喜欢鲁迅的,他的确不是一个完人,他性格中也有许多缺点,他批评过的许多人都是中国近代当之无愧的大师,比如梅兰芳、梁实秋等。但我仍然认为他当时的批评态度是没错的。试对比他前后期的杂文,不难发现,前期的杂文尖锐甚至刻薄,而后期的就平和得多。不是没有原因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的态度,发表特定的观点,并没有错。(比如他曾号召青年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这并无损于他的伟大,更不是格调的问题。梁实秋的杂文也多是精品,与胡、梁相比,鲁迅的文章更接近大众,更少有文人气。在那个时代,脱离现实掉书袋并应该成为主流(尽管可以存在)。
当然,如果在和平时代,还写那样的杂文,就可悲而且可恨了。所以,有人把王小波捧得特别高,说这个杂文时代是属于王小波的时代。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09-6-17 19:40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9: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深院梧桐 于 2009-6-17 19:34 发表
  
  格调是高了。

  可拿针尖麦芒来说事就太不地道了。

  



呵呵,你有点敏感了,作为斑竹,我有责任引领板块的友善气氛。最近鸡鸭猫狗文太多,有点将论坛弄成养殖场了。

梧桐作为一个老版主,应该多教教我这样的后进怎样做好一个版主,比如如何友善待人!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6-17 19:47 编辑 ]
5#
发表于 2009-6-17 19:46 | 只看该作者
就事论事,不准侮辱鲁迅!我也最烦人动辄以格调、人文说事,如果说一个真正杂文家的胸怀不过比针尖略大,那他代表的正义和公理同样很值得人怀疑。
6#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9: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石头会说话 于 2009-6-17 19:46 发表
就事论事,不准侮辱鲁迅!我也最烦人动辄以格调、人文说事,如果说一个真正杂文家的胸怀不过比针尖略大,那他代表的正义和公理同样很值得人怀疑。


呵呵,我说鲁迅格调不如胡适,胡适一流,鲁迅二流,这似乎和侮辱鲁迅毫不相干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09-6-17 19:37 发表
占个沙发可不容易!
微风版此文又要引起热议了
我个人是喜欢鲁迅的,他的确不是一个完人,他性格中也有许多缺点,他批评过的许多人都是中国近代当之无愧的大师,比如梅兰芳、梁实秋等。但我仍然认为他当时的批 ...


最欣赏如空此等交流,即便观点不同,但格调不低。
8#
发表于 2009-6-17 19:5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也就剩互相吹捧了,中国的文人啊不但可悲更可叹。
9#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9: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石头会说话 于 2009-6-17 19:52 发表
呵呵也就剩互相吹捧了,中国的文人啊不但可悲更可叹。


呵呵,才高考完吧!你的文章写得也不错,有观点,有想法!

但是这不是吹捧!
10#
发表于 2009-6-17 20: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点评。没人不喜欢赞扬,我自然也不例外。文章写得如何,我自己心里最有数。好,那是源于自己的自信,不好,那也是因为自己更执着,并不会因为有无人吹捧而改变。我再谈谈自己对楼主鸡、鸭、猫、狗论的看法:本来杂文就是散文,不要因为大家都默以为它是杂文就一定要严肃,一定要合乎规矩,反而局限了自己思想的空间。正因为它从生活中来,才更本真更质朴更易引发人会心一笑。只不过它恰巧暗合了某些人性的弱点,才更让人神经过敏。实际上人本来就是动物,只不过自认为比别种更高级更文明所以才自诩为人。既然是人那自然是更理性,神经元活动也比低等动物更丰富,又怎会如此谈虎色变?不过,谁要是真想跟自己过不去,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11#
发表于 2009-6-17 21:2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批判的目的只是为了刺伤对手,这样的批判格调沦为二流;如果批判的格调是让对手心悦诚服的接受批判,或者对手对三分留情的批判心怀一分感激,我想这样的批判才是真正第一流,才是真正的高尚格调~~

   我同意微风版的以上见解:
   


     记北京的鲁迅中学—兼说鲁迅与杨荫榆  

               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陈安

  我知道的杨荫榆先生是来自三个不同渠道的短消息拼凑起来的。
  
  第一个自然是从那篇鲁迅先生非常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里,在这篇文章里,杨荫榆是最可恶的置可怜的向政府请援的学生于不顾的保守女校长,这篇著名的文章还留下了很多名句,如“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等等,都是可以随时出口的句子。
  
  第二次知道她的名字则是因为她以弱女子之身而直接怒斥日本鬼子,最后遭遇了不幸。这样的杨荫榆让人生出敬佩的心来。
  
  第三次知道她的名字则是从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的书里,原来,杨荫榆居然是她的姑姑,让人愈发生出了难怪她能如此不凡的感慨:原来出身于书香世家啊。那个年代,上个师范的女人已经是不得了的,更何况还能够当上校长呢?其父一定是不亚于宋庆龄先生父亲的远见卓识之士。

  今天的鲁迅中学所在的位置其实就是昨天的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而且他们也一直以有如此长的校史而倍感自豪,不过,我们的参观只是说到刘和珍、杨德群、许广平、石评梅等人,鲁迅先生的名字自然也是常被提到了的,不过,却不会谈到杨荫榆先生。

  也许,历史总是会片面的吧,尤其是在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后注里也明确地为杨荫榆定了性,这段话是这么说的,“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风潮中,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七日借召开‘国耻纪念会’为名,强行登台做主席,但立即为全场学生的嘘声所赶走。下午,她在西安饭店召集若干教员宴饮,阴谋迫害学生。九日,假借评议会名义开除许广平、刘和珍......等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

  虽然如此,我却不能不更理性,因为我知道,当时的这位被鲁迅先生批判的杨校长,当年大概也有爱护学生的意识,只是,过于激进的当时,一点点的妥协或者回避都会被认为成背叛或者罪恶。此时,是不能再提“韧”的战斗的。对于杨荫榆先生,一个柔弱如斯的女性,面对日本人所表现的勇气并不比刘和珍他们面对政府的子弹更容易。

  我们却不能再说吧,至少鲁迅中学里是不会把被批判过的人物放在自己的纪念室里,毕竟,所以,强调的就多是几位勇敢的女子和她们的精神导师鲁迅先生了。

  我一直热爱鲁迅先生,也热爱他的激进甚至偏激,知道,于他最重要的还是希望用最极端的呐喊来唤星沉睡中的中国人,即便这声音有时候是沙哑的,甚至在很长时间在很多的人里都被看作噪声,但是总也是沉默里少有的声音了。

  鲁迅中学也许希望传承的就是鲁迅先生的这种精神,毕竟鲁迅先生确实在这里任过教,而且留下了太多故事,我仔细看了一下中学的主页,没有发现关于学校的一些办学哲学或者校训等所谓的有形“校园文化”,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按照当年鲁迅先生的气质来选择自己的办学理念,不过如果真的想有一个,我倒有个主意,就把“争”字作为学校的灵魂吧,鲁迅先生最担心的就是中国人的“不争”,而且到了怒的地步,那么,作为鲁迅精神的有形传承者的鲁迅中学,把“争”当成自己的灵魂怕确实可以呼应鲁迅的呐喊了吧。

  我们是从鲁迅中学的后门进入的校园,同行的有在鲁迅中学工作了接近30年的史征女士,可以想象,她介绍起这所学校的情况肯定是如数家珍了。

  从后院向前走,首先是一座简单的鲁迅先生的画像,然后经过了一座窗户有欧化特征的新楼,路过操场就进入校园的主体,首先来到了一个如四合院般的院落,四边都是两层的楼,灰色的砖显出古朴的样子,其实,这些却不是原来的建筑,而是后来仿建的建筑物了,不过,现在的技术已经发达到建新如旧,所以,百年的沧桑感已经扑面而来了。据说这里曾经拍过《末代皇帝》。
  这里就有白色的鲁迅先生塑像了,先生的样子和我们通常印象下的没有两样,有着坚强的神情和硬硬的胡须。

  我们从窄窄的院落里通过,逐渐走向校园的更深处,又是一个四合院般的院落,这里却不再是如后院般的新古董了,而是接近一个世纪的建筑了,此时再看那些砖,心理上也接受了它确实和历史一样古老的介绍提示了。

  我们在一路的介绍中来到了南门,门却显得很局促,校门和第一座楼门之间的距离很近,不象现代的很多学校一样有着一片空地,不过,因为史征说这里的样子完全是原样未动,我也就一下子想到了1919年时候的学校的基本形态了——而且,也许这样的格局在当时还是先进的呢!

  这里的校长带我们上了他的办公室,在楼的二层,史征提醒我们说这里的过道都已经向外倾斜了,而且已经很难恢复到正常的样子,但是,为了保持好原样,只进行了必要的加固而未进行大修,拥有历史对于一个学校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吧,有心人会小心地保存它到尽可能远的未来——那不仅仅是一件往事,仔细凝神远望,你会看到那遥远的过去,那些穿着浅蓝色长衫深蓝色中裙的快乐女子正在校园里优雅地散步,手里拿着刚上课用的书或者一本爱情诗集。从那里,我们可以读到写在书空白处的诗,也许就有这样的句子:

  我是宝剑
  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学校第一座楼前还保留了当年的汉白玉雕花的门楣,四边则绣以砖雕,古朴而奇丽,下面是“鲁迅中学”的几个字,我没有问是不是辑的鲁迅先生的笔迹,但是自己感觉风格上有点象,再向上看,二层楼的同一位置却是一个缺口,据说是在不堪回首的年代被挖去了的,我还知道在那个时代连那对苦命鸳鸯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灵魂都没有被保住,他们在陶然亭安静了那么多年后被无知的后人惊扰。

  这里的校园的墙上也是校史展览的意思了,有刘和珍和杨德群的相,正如我对那个年代的年轻知识女子的想象一样,带着正在成熟着的青春气息。校园里还专门辟了一片空地作为她们的纪念碑,是方尖塔般的建筑物,碑身的后面则写着“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正气歌的这几句因为有烈士曾经生活在这里而显得格外有气魄。

  纪念碑后则是鲁迅生平的展室,因为我对鲁迅先生还算熟悉,这些资料的详实性和全面性倒都显得比较一般了。只是展室内部空间显得很大,也许是天花板比较高的缘故。
  在老学校呆着的感觉真是很独特,尤其是之前因为一度为女子中学而知名更让学校增添了一些感伤的气息,学校里秉承的建新如旧的建筑方针则更让我有置身于一个世纪前的茫然的感觉,虽然北京的气候以干燥为主,但是鲁迅中学好象周围弥漫了一种潮湿而哀怨的气氛,那些吱噶做响的木楼梯则使这样的气息更加浓重,只有更加年轻而朝气的学生快速跑过才冲淡了一些。

  校长倒是显得和这个学校深远的背景有接近的地方,不过史征女士却是极其开朗的人,倒是为整个行程带来了很多的亮色,爽朗的笑声在校园里响起的时候让人感觉着现在的而不是鲁迅先生的时代,那终究还是有所不同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727

[ 本帖最后由 若荷 于 2009-6-17 21:23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9-6-17 21: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杨荫榆之死




 发布时间: 2005-11-03 06:00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5年8月3日《中华读书报》“瞭望”版《日寇侵华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一文说:“1938年1月1日,居住在苏州的原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女士因多次当面斥责日军奸淫掳掠的罪行,被两个日本兵枪杀,抛入河中。”此说当是据杨绛女士之说。杨荫榆女士为杨绛的三姑母,关于杨荫榆之死,杨绛在《杨绛作品集 回忆我的姑
母》中说:“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了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

  以笔者所知,杨荫榆被日寇杀害的原因,另有说法。

  已故老诗人杜兰亭(字水因)有《饮河轩诗词稿》传世,其中记到杨荫榆之死。这位杜老先生,无锡人,杨荫榆的同乡,1906年生,早年参加中共地下组织,1937年冬日寇侵入上海与无锡苏州一带时,曾亲历其痛。当时数有诗记其事,长诗《哀榆曲》即记杨荫榆事。诗中有句云:“城市山林小筑新,鹊巢自古恨难伸;飞飞一对堂前燕,犹向当筵觅主人。旧主杨家女学士,军门怒去争情理;捋须虎口语铮铮,却得胡酋声唯唯。奴隶如何有主权,回头性命片时捐;淙淙桥下清波浅,凄咽声嘶说可怜。铜驼荆棘悲如许,彤管何人传烈女?白发侯生洒泪书,空垅吴季伤心语。”前四句说房舍被日寇强占,“旧主杨家女学士”,说被占之房的主人为杨荫榆。桥,据说即吴门桥,又有文章说杨荫榆行至桥上,有日本兵朝她开枪,并踢入河中。她掉入河中时尚未死,在挣扎游水,日本兵又连开数枪,即时毙命。这种说法,与诗中的“回头性命片时捐”及桥下清波“凄咽声嘶说可怜”相合。侯、吴二人,即序中所说的侯病骥、吴迅如。《哀榆曲》序云:“吾邑杨荫榆女士,卜筑苏州,敌酋占其居,杨不服,竟遭惨杀。侯先生病骥为文记之,吾又于吴先生迅如处闻悉杨平生行事,有感其人,为作《哀榆曲》。”

  杜兰亭此诗作于杨荫榆惨遭杀害后不久。据此可知,杨荫榆之死,是日寇占了她的房子,她愤而去找日军头子论理,竟遭枪杀。此为当时人所传,杜先生不但闻说其事,而且得读侯病骥先生详记其事之文,又从吴先生处闻悉杨平生行事,所记当确。看来,当时在国外的杨绛所闻未确。

  作为一名中国文人,一个女子,杨荫榆不畏强暴,愤而去同日军头子论理,谴责日军暴行,实乃不屈于外族侵略者的壮烈之举,甚是令人钦佩。“怒去”、“语铮铮”,可以想见其英武、激昂之情,所以杜兰亭先生诗中称为“烈女”。无论是斥责日军奸淫掳掠的罪行被杀,还是谴责日军强占自己的房舍被杀,杨荫榆女士之惨死,都属不应忘记的日军暴行之一。
13#
发表于 2009-6-17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杨荫榆:面目可憎?巾帼英雄?
2009-05-07 14:18:54 来源: 网易历史 跟贴 45 条 手机看新闻
在鲁迅的作品里,杨荫榆压迫学生,面目可憎。而在另一篇苏雪林的文章里,却为她留下了这样的句子:“皇军”进城,当然要照例表演他们那一套烧杀淫掳的拿手戏,有数兵闯入杨校,见女生欲行非礼,荫榆先生正言厉色责以大义,敌人老羞成怒,将她乱刀刺死……

摘自:《民国那些人》 徐百柯/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原题:面目模糊的杨荫榆



杨荫榆(1884-1938)江苏无锡人,女教育家,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期间,未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校内师生和社会进步人士的谴责,被免职。1938年1月1日在苏州被日军杀害,时年54岁。

查阅北大图书馆各种资料,没能找到一张杨荫榆的图片。看来,她的真实面貌,只能随她那代人的离去而离去了。

钱钟书夫人杨绛在提到她的这位三姑母杨荫榆时曾说:“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就此,记者专门采访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陈教授的回答非常干脆:在对杨荫榆的评价上,人们在回忆文字中所提及的她死于日军杀害,和当年鲁迅对她的批评,两者并不矛盾。

“鲁迅曾经批评过很多人,现在对这些人的评价会有一些改变。”陈教授直言。

有些研究者注意到,记录在“正史”上的杨荫榆,是那个曾被鲁迅批评过的杨荫榆。

鲁迅在《“碰壁”之后》中有过一个比喻:杨荫榆视校长学生之关系为婆媳关系,以婆婆自居,视学生为童养媳。“许多媳妇儿,就如中国历来的大多数媳妇儿在苦节的婆婆脚下似的,都决定了暗淡的运命。”在《女校长的男女的梦》中,他指责“杨氏的诬妄”,“诬蔑是她的教育法的根源”。《寡妇主义》也是暗中讥讽杨荫榆之作。

《鲁迅全集》的注释中是这样为杨荫榆“定性”的:“她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激起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她的“罪状”之一是,在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开除了六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其中,包括许广平,以及鲁迅名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

女作家苏雪林曾经不满地说:“她(杨荫榆)原是已故某文学大师(鲁迅)的对头,而某大师钦定的罪案是从来没人敢翻的。”

因为这桩“罪案”,当代中国人并没忘记杨荫榆这个名字,以至今天仍有人写下这样的文字:“鲁迅《华盖集》中谈及‘女师大事件’的文章,为我们勾勒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的形象。由此给我脑海中留下了可怕的印记。她似乎是童话中那个披着黑斗篷、骑着扫帚、干瘦、翘鼻、凹眼、十指尖尖的老女人。”

有关杨荫榆的殉难,似乎从来就没有进入过“正史”的文字。

被排斥在《现代文学史》之外的作家苏雪林,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一篇纪念文字《杨荫榆之死及其它》中写道:

数月前一位旧同学从桂林来信告诉我说:“女教育家杨荫榆先生已于苏州沦陷时殉难了。”死的情况,她没有说明白,因为这消息也不过从苏州逃难出来的朋友口中听来。只说荫榆先生办了一个女子补习学校,苏州危急时,有家的女生都随父母逃走了,还有五六个远方来的学生因为归路已断,只好寄居校中,荫榆先生本可以随其亲属向上海走的,因要保护这几个学生,竟也留下了。“皇军”进城,当然要照例表演他们那一套烧杀淫掳的拿手戏,有数兵闯入杨校,见女生欲行非礼,荫榆先生正言厉色责以大义,敌人老羞成怒,将她乱刀刺死,所有女生仍不免受了污辱云云。……前日高君珊先生来嘉定看朋友,谈起荫榆先生,才知道她是真死了。不过并非死于乱刀之下,而是死于水中。是被敌军踢下桥去,又加上一枪致命的。她的尸首随流漂去,至今还没有寻获。死状之惨烈,我想谁听了都要为之发指,为之心酸的吧。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也提到了杨荫榆的殉难:

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

在杨荫榆殉难之前19天,1937年12月13日,在距离苏州并不遥远的南京,杀害她的这支军队开始制造一场大屠杀。6周之内,中国军民,死,30余万。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
14#
发表于 2009-6-17 21:3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倒是应该问问是谁把鲁迅先生塑造成了神?不管别人这样认为,我个人是敬重鲁迅先生的。鲁迅精神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湮灭,他是永远的火种,更是照亮暗夜的明灯。片面地误读或者肢解鲁迅同样是不可取的,如果还原他人的身份。
15#
发表于 2009-6-17 21:47 | 只看该作者
  作为版主引领版块文风走向健康,这是版主的职权,也是对《中彩论坛》和文友的负责任。如果不这样做,那江天漫话就真正成了“养殖场”了,并成为有人肆意攻击国际社会以及党和国家的阵地了,纯粹成了某些人泄私愤的工具了,如果控制不了局面,那麻烦可就大了,非关闭不可了。写文章必须要按照《中彩论坛》的规矩办事,这是原则,原则必须坚持,版主绝对不能照顾个别人的情绪。我支持版主写这篇文章的动机。至于对鲁迅格调的评论,这是作者的权力,我崇拜鲁迅,不能因为我崇拜鲁迅,就反对别人的观点。评论鲁迅也是对鲁迅的爱护,我赞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06:03 , Processed in 0.0542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