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一到麦子成熟收割的时候,我都要回家,帮父母渡过一年之中最忙、最累、最苦的日子。“六月黄田无秀女”,无论你是何种身份的人,只要进了六月的麦地,你就要经受收割的“洗礼”,通过经历那样一种再生一样的忙和累来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了。
当麦田显现出一片金黄色、正午的太阳晒的麦穗干炸炸的,甚至看得到麦壳里的麦粒的时候,一年一度的夏收就开始了。母亲把架在草棚里横梁上闲置了一年的镰刀拿了下来,父亲就开始找磨石磨刀,“嚓啦、嚓啦”听的人心里很慌。磨好的的刀,刀刃非常的锋利,父亲把它架的高高的,我们常站在窗台低下非常敬畏的看着它。
磨好刀后的某一天早上。父母用红布包着五个白面馒头上地了。农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是充满了感恩之情的,开镰前总要简单的祭奠一下土地。母亲把头巾铺在地上,父亲把五个大白馒头摆在上面,插上三炷香,向着麦地深深的鞠上一躬,化上一道黄色的裱纸,就开镰了。随着镰刀的一起一落,那些麦子唱着一种醉人的歌谣齐刷刷的倒下了。麦子在倒下去的那一瞬间“吧吧”做响,大概是和大地母亲做别吧。一捆又一捆的麦子整齐的站在父母身后,如训练有素的士兵,庄严而肃穆。小的时候,我们不会使镰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在父母后面捡麦穗,到了十四、五岁就能拿住镰刀了,就开始学着割麦了。农家的孩子,总是要懂事的早。
割麦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每割一把腰就要弯下一次。这事想起来很浪漫,做起来实在是不容易。一把一把的麦要放在打了草腰的麦捆上,差不多了就要捆成一捆。然后三、五成群的把它们垒在一起,一是为了集中放,二是为了拉麦的时候方便。到了晚上回家的时候,还要用铁锨在麦捆旁边挖上一个小坑,大概是做个记号吧。收麦的时候,正是全年最炎热的夏季,太阳象疯了似的烤着收割的人,每一次上地我望着一地的麦子心里就想起《水浒》里的那四句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有没有王孙公子,但和我生活在一起的站的农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在着了火的麦子田里,人们头上的汗珠子象下雨一样的往下滚。脊背被太阳晒的生疼,到了晚上就脱下了一层皮来,头上的破草帽什么用都不起,倒好象顶着一个火炉子。太阳在早上五点多钟就升起来了,农人向来是追逐着太阳的脚步生活,他们过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们陪着太阳走到地上,又在太阳完全下山之后才回到家中。夏收可是虎口夺食呀,早上去的时候背上几个馍,提上一、二壶茶水,就是一天的吃食了。饿了啃上一嘴馍,渴了就渴上几口茶水,镰刀是不能停下来的。谁都想抢着把麦子快快的割倒在地里,否则一场狂风、一场暴雨,一年的庄稼可能就会颗粒无收。白天,麦子太干,割倒了就放在田里,晚上有了一些潮气,就要去把麦捆起来,割起来或许还容易些,但捆起来却要费劲的多了,麦捆要用力把它们扎在一起,还要扎紧一些否则拉麦的时候可就糟了。这样等把白天割下的麦捆完的时候,我累的成了一堆泥,胳膊也痛的抬不起来了,但天却基本上就亮了。农人就在麦捆旁边打上一个小盹,一天就又开始了。
麦子割完了,就要尽快的拉到打麦场里面去的。现在有机器拉,以前就是人力拉。我们家那里候父亲在外地上班,割麦、拉麦主要靠的就是母亲,我是家里的长女自然得帮母亲干活。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有一年的夏收时候,我们和叔叔家搭伙拉麦子,我帮母亲推车子。半夜里母亲就把我从被窝里拉出来了了,来到地上只看到一轮亮灿灿的明月和几颗闪烁的小星星。他们装车我就在麦捆上打盹,车装好了,母亲在前面拉车我就坠在后面的绳子上,瞌睡的不行就闭着眼睛走。但不知什么时候,人就睡着了,母亲和叔叔们拉着车走了,醒来才发现天已大亮,自己就爬在路旁的一丛马莲花中睡觉,还有两只麻雀在旁边瞪着我,自己正莫名其妙,才看到母亲和叔叔们已经又来拉麦了。
麦子拉到场里是要垛进来的,那样才能保证麦子熟的更好,也防止麦子被雨淋着生芽。父亲是读书人,写字、看病可以,垛麦就不行,他在上面垛,我们在下面给他递麦捆,垛着垛着麦垛就倒了,父亲就生气的骂母亲,或者他就甩手回家去了,我们和母亲一起把剩下的麦捆胡乱垒起来,乱糟糟象个难看的老汉,反正不能让他们被雨淋着,否则很快就会有麦芽从垛低下长出来。别人都笑话我们家的麦垛难看,我们也不作声任凭他们笑去。而隔壁叔叔家的麦垛,就垛的非常好看,上大下小风吹不倒,雨淋不着,但到了最后打场的时候还是一样撤的面目全非了。
打场是夏收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打场的机器。主要靠的就是人力和畜力。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把麦子趟在场上,等太阳晒到正午的时候,人就拉着马、骡、驴等组成的队伍很壮观的拉着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石头碾子开始碾麦,一圈一圈,一天才能碾上一场。不象现在有脱粒机、有收割机,几亩地的麦子几个小时就都归仓了。碾完了场还要等风来了扬场。用木杈或是铁杈,一锨一锨的扬,把草和麦粒分开。有时一连几天没有风,就只好天天等着,有时一场大风把草和麦混在一起,我们又得重新扬。我那时一看到父亲扬场就唱:“大风起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回还……”,奶奶笑的前仰后合。
终于打完场了,颗颗粒粒饱满的麦子就归仓了。农人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里,母亲用当年的麦子磨的面给我们蒸上一锅喧喧的大白馒头,熬上一壶酽酽的老茯茶,有时还会宰上一只肥肥的老母鸡,我们便象过年一样的开心了。
这样收割的场景已经一日日地远去了。如今麦黄时节,大型的收割机早就候在村口了,几亩地的麦子一半个小时就割完了,父母亲也只是等在家里往粮仓里装麦子了。而我们在每一年的麦收时节,总要从自己生活的地方赶回家去,说是帮母亲其实只不过是找个借口放松一下身心而已。或是对自己长久生活的环境和一种厌倦,而想在大自然之中和简单和体力劳动寻找一种身心的平衡吧。但如果真的让我们象小的时候那样去收割那些麦子,我们是已经做不到了,毕竟我们已经走远了。
[ 本帖最后由 文珺 于 2009-7-7 15:2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