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2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跟风说鲁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2 2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跟风说鲁迅
  


  近几年,说鲁迅的文章多起来了,所以也跟风说一下。
  
  不管怎么说,对于鲁迅有不同的评价都是一件好事,相对于过去一边倒的的论调,多一些声音、多一些看法总是好的。这一方面证明我们的社会的确进步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民众的思想意识增强了——而这两点,都是鲁迅希望看到的。对于后人来说,也许只有不同观点的出现,只有评论的多了,才能使鲁迅走出光环,才能尽可能地还原他的本来面目。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声音,哪一种观点,不过都只是一家之言,而绝不可能成为定论。笔者的看法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鲁迅是一位文学家,这一点应该毫无异议,这有《鲁迅全集》为证。无论后人将他的文章定为几流几等,《呐喊》《彷徨》以及鲁迅的杂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
  
  鲁迅为什么要写文章?这一点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些文化名人可能略有不同,因为他们之中有的本身就是学者,就是作家,就是文人,写文章是天经地义的事。而鲁迅不是,众所周知,他本是学医的,后来之所以写文章,是源于那个著名的“铁屋子”的故事。
  
  尽管事实并不完全像鲁迅自己描述的那样,说他从日本回来就是为了“弃医从文”,但毫无疑问,在日本电影里看到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加之回国后又受母命娶了一个与自己毫无感情的女人。于是,无论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在他面前都是没有一点儿希望的,所以他将自己关起来,开始抄佛经,或者校对古书。在他看来,中国就如一间密封的铁屋子,国人就如在里面沉睡的人们,而最终他们将在这样的沉睡里走向灭亡,而毫无挽救的希望。而恰在此时,《新青年》创刊,鲁迅的老朋友钱玄同来找他,希望他写一点儿文章,以图唤醒民众。钱的理由是,只要有一两个人被唤醒,很难说这间铁屋子就没有被打破的希望。于是鲁迅毅然拿起笔来,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并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先是小说,后是杂文,并且把杂文这一文体发扬光大,使其得以与小说、诗歌、散文并称。
  
  不难看出,鲁迅之所以要写文章,绝不像某些作家,是专为了文章而写文章,“为艺术的艺术”,更不像某些网络作家,专为赚钱写文章,他的写作,是有着明确的现实功用的目的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和他同时代的大家们无不是如此。不要说陈独秀、李大钊,就连胡适、梁实秋、林语堂、蔡元培等人也不例外。
  
  在中国,文人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经世致用。古代的读书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安邦,也即所谓的修、齐、治、平。即使在致仕无门的情况下,还仍然会选择“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良卜”,而无论医还是卜,也都是为拯救民众、服务民众的。这一点体现在文章上,那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但凡优秀的文章,无一不是代表着作者的某些思想、某些观点;但凡优秀的作者,无一不是试图借文章发表见解、干预生活,以达到自己的经世致用的目的。这其中,编《春秋》的而使“乱臣贼子惧”的孔子是如此,作《过秦论》表达政治理念的贾谊是如此,甚至连善于堆砌词藻、渲染气氛的司马相如的词赋中也不乏讽谏之词,更不要说如《谏逐客书》《出师表》《讨武曌檄》等专门的“应用文章”了。这其中,大概只有盛唐、宋、明、清几个时代出现过例外。因为在这几个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同时,文章的经世作用已逐渐向娱情作用转变。而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刊杂志上的休闲文章及网上的海量垃圾文字更是如此。(当然,某些有良知的作家的作品及大多数杂文可以排除在外。)
  
  可以说,以鲁迅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优秀文人们,无一不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问题是,文章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就如人们说的那样,《出师表》消灭不了魏军,《讨武曌檄》也骂不死武则天,同样,“文化救国”论也不可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问题还在于,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个人的每一种思想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甚至偏见,而每个人的思想就都有和别人思想冲突的可能,因而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难能可贵的是,在无数次这样的攻击下,鲁迅挺过来了,不仅挺过来了,而且他也在不断地修正着自己的思想,并且以手中的笔作武器,对自己的论敌进行毫不留情的还击。而与之相比,如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则大多在论战失意后心灰意冷,终于远离战场,退回书斋,从此不问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只管干起了学术研究的事业,或者做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文学,并且在各自领域内颇有建树,甚至于某些方面的成就为鲁迅等人所远不能及。当然,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似乎也无可厚非。
  
  应该承认,被鲁迅攻击过的许多人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诸如胡适、梁实秋、林语堂、梅兰芳、夏衍等等。而鲁迅的攻击也未见得就绝对正确,绝对有理。但是鲁迅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的文章有多出色,而在于他坚定的信念,以及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无所顾忌的战斗勇气。而这种勇气,在同一时代也并不乏人,比如闻一多就是其中一个。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文人,却都具有战士的共同特点,一路上勇往直前、奋勇拼杀、勇于冲破一切阻碍的力量。有人认为鲁迅总是在摧毁旧世界,一点儿不差,难道我们能要求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就先去建设新世界吗?旧世界没有摧毁,新世界又从何而建?所以鲁迅的文章里多是对旧世界的揭露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如果试读一下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不难发现,其观点竟与鲁迅如此相似,因为每一个战士都有这样的共识:这个世界就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已经不可挽救,只有彻底摧毁它,然后才可能建设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鲁迅也说过:“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金人玉佛,天球河图,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忽然想到六》)但这却并不能成为鲁迅否定一切、疯狂咬人的证据,因为这句话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才要踏倒它。如果所谓的“《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只是老老实实地呆在书柜里睡觉,或者去民间做一些扫盲的工作,鲁迅是绝对不会和它过不去的。鲁迅之所以提出“要少或者竟不读中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就是因为中国书,尤其是古书中的腐朽思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难道不是这样吗?
  
  今天对鲁迅颇有微词的人们中,除去那些别有用心者将其说成汉奸、卖国贼之流外,大多数可能还是源于过去对鲁迅地位的过度拔高的缘故。纠正一下是好的,但纠正的结果往往是矫枉过正。这倒也可以理解。而人们批评鲁迅也无过于他的思想,他的文章,以及他的偏激(包括骂人)这三方面。
  
  可以肯定的是,鲁迅的思想当然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要批判自然有的可说,这里暂且不论。要说的是,在不同时期,鲁迅的思想也是不尽相同的,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修正之中。从前期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对各路军阀的痛斥,直到后期和共产党人的秘密接触,不难看出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近年来,又透露出关于毛泽东评价鲁迅的一段秘史,说的是有人问,如果鲁迅活着会怎么样,毛的回答是:“要么闭嘴,夹起尾巴做人;要么在监狱里继续写。”看来,毛不愧为知鲁迅者,如果鲁迅活到那个时代,他的思想自然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可以想像,以他的一贯作风,当然不会夹起尾巴做人,在监狱里继续写是一定的了。而事实证明,当时对某些政策提出异议的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非要概括一下鲁迅的思想,大概也只有他的那两句诗可以权做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他的所有思想,以至于所有行为,都是在这个基本方针的指导之下的。
  
  至于说鲁迅的文章怎样,后人自有公论,这里说多少也不可能叫人信服。不过有一点,能够将一种不入流的文体发扬光大,交与其他主流文体并称的大家,太过贬低其作品只能说明自己的无知。而其塑造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形象,同一题材至今无人堪与匹敌。至于说他没有写过长篇,更不足为据,难道因为没写过长篇就可以断定蒲松龄、欧·亨利、契诃夫等人都是二流角色吗?多说无益,还是鲁迅自己说得好:“至今还没有做过一部长篇……不敢译一种世上著名的巨制,后来的青年,只要做出相反的一件,便不但打倒,而且立刻跨过的。”(《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试看而今在网上动辄上百万字的小说,如果只以篇幅和数量计,鲁迅先生不知要被打倒被打倒并且跨过多少次了。对于“想以笔墨问世的年轻人”,鲁迅曾经“以诚恳的心,进一个苦口的忠告”:“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别个,使他和自己一样的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并不明白文艺的理论而任意做些造谣生事的评论,写几句闲话便要扑灭异己的短评,译几篇童话就想抹杀一切的翻译,归根结蒂,于己于人,还都是‘可怜无益费精神’的事,这也就是所谓‘聪明误’了。”(《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就是犯了这样的毛病。
  
  关于鲁迅偏激的问题,的确无可争辩,相信如果鲁迅在世,我们面对面地去质问他,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比如说,人家杀人如麻的殖民者在临死时还要向上帝忏悔呢,可是做为文人的鲁迅却明确表示:“一个都不宽恕!”真是偏激得可以。但是有一点不要忘了,他是一个战士,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著书立说的学者,鲁迅就说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
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一个“遵奉革命前驱者命令”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是容不得犹豫和反思的。在《亮剑》里,李云龙攻击平安县城时,日本鬼子要求他停火十五分钟,李云龙断然拒绝,也是同一原因。因为这十五分钟可能就是胜负的关键。李云龙背后是他出生入死的战士们,而鲁迅的背后却是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广大人民,尤其是那些刚刚觉醒的青年人(当年就有人讽刺鲁迅,称其为“青年导师”,可见其作品对青年人影响之深),一旦退缩,就可能惨遭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我们往往只看到他的偏激,看到他在骂人,却忽略了他的对手们大多也是同样的角色,不妨读几篇鲁迅对手们在论战时期的文章(后期的不行,因为他们大多在战败后躲进“小楼”,开始做学术研究或去写风花雪月了。),就会发现他们哪一个都不是善茬儿,他们正一个个都在那儿磨刀霍霍地看着鲁迅呢?没有一些偏激、没有一些固执,如何能够应对?
  
  不过不管怎么说,偏激固执毕竟不如从容优雅更叫人喜欢,尤其在今天这样的和平时代,所以这一点就权且当作鲁迅的缺点吧!谁还没有缺点呢?毕竟高大全的形象、甚至于什么“家”的称号都是别人强加给鲁迅的,与他本人无关。只要我们还承认他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有着深深的使命感的文人,是一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尤其是一个在多数人都退缩后仍然战斗不止的战士,这也就够了。“有缺点的战士终究还是战士”(《战士与苍蝇》),而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战斗的战士总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而正因为他的战斗武器是他手中的笔,他的战斗工具是他写出的文章,所以他的文章也必将和他的名字一样不朽,被“人民永远记住”。(水如空 2009年8月12日午时)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09-8-13 19:40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21:22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大家一起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

由微风版主的文章开始,由我的跟帖以及407版主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鲁迅的关注,是一件好事。李明先生有些多虑了,谈讨、探讨并没有多大区别,大家只是意见不同,又没有原则上的争端,讨论一下是很正常的。在我们中,平时有谁没有和朋友们在一起争来辩去呢?在论坛上辩一下也未尝不可。只是不要搞个人攻击就是了。
3#
发表于 2009-8-12 21: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文章,并欣赏!
文章有艺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革命者对于他的国家和人民则是巨大贡献的,思想家往往可以说是具有全人类贡献。当社会需要的时候,文人不再顾自优雅而是站出来服务社会无疑是伟大的。而像老子骑毛驴、陶渊明种菊花那样自娱自乐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缺他一个不少,三社会发展经历一些挫折乃至拐弯绕道,一样会前进。历史的车轮总是要转的。
4#
发表于 2009-8-13 16:14 | 只看该作者
鲁迅曾经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曾经被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看待。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用鲁迅后人周海婴的话说,他的家人更希望别人将鲁迅作为作家看待,革命家、思想家的帽子也不是鲁迅所喜欢的。

我想这就是时代进步的意义吧!如空这篇文章尽管观点不同,但是还是值得探讨的,鲁迅的评价本身就是备受争议的,正如杂文这种题材,杂文的观点本身就应该被争议、争论!
5#
发表于 2009-8-13 18:56 | 只看该作者
不过不管怎么说,偏激固执毕竟不如从容优雅更叫人喜欢,尤其在今天这样的和平时代,所以这一点就权且当作鲁迅的缺点吧!谁还没有缺点呢?毕竟高大全的形象、甚至于什么“家”的称号都是别人强加给鲁迅的,与他本人无关。只要我们还承认他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有着深深的使命感的文人,是一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尤其是一个在多数人都退缩后仍然战斗不止的战士,这也就够了。“有缺点的战士终究还是战士”《战士与苍蝇》,而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战斗的战士总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而正因为他的战斗武器是他手中的笔,他的战斗工具是他写出的文章,所以他的文章也必将和他的名字一样不朽,被“人民永远记住”。
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云端 于 2009-8-12 21:38 发表
学习文章,并欣赏!
文章有艺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革命者对于他的国家和人民则是巨大贡献的,思想家往往可以说是具有全人类贡献。当社会需要的时候,文人不再顾自优雅而是站出来服务社会无疑是伟大的。而像老子骑毛驴 ...

问好云端!
确实,能够投笔从戎的文人是了不起的,只要他是为国为民,而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封侯拜将的目的。
另:老子是骑青牛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09-8-13 16:07 发表
水兄没有跟风啊。鲁迅的伟大不在于拔高,而在于他是唯一没有拿狗皮膏药的人。

问好李兄!
批判鲁迅的人也许是并没有真正体会鲁迅的精神。其实,在当时,如郭沫若等都曾是鲁迅的论敌,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理解了鲁迅。在文学上,大多数对鲁迅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比如胡适,他对自己的《尝试集》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带着“裹脚步的气息”,但是对鲁迅却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9: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8-13 16:14 发表
鲁迅曾经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曾经被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看待。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用鲁迅后人周海婴的话说,他的家人更希望别人将鲁迅作为作家看待,革命家、思想家的帽子也不是鲁迅所喜欢的。

我想这就是时代 ...

问好微风版主!
俗话说,灯越拔越亮,理越辩越明。没事时大家辩一辩也是一种乐趣。
如果我们住得近,常聚在一起争论一番(朋友间面对面争论会比论坛上激烈得多),相信会是人生一大快事!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海凹 于 2009-8-13 18:56 发表
不过不管怎么说,偏激固执毕竟不如从容优雅更叫人喜欢,尤其在今天这样的和平时代,所以这一点就权且当作鲁迅的缺点吧!谁还没有缺点呢?毕竟高大全的形象、甚至于什么“家”的称号都是别人强加给鲁迅的,与他本人无 ...

问好海娃!
多谢关注!
10#
发表于 2009-8-13 20:31 | 只看该作者
之于鲁迅和胡适,我好想比较不出来什么
11#
发表于 2009-8-14 11:25 | 只看该作者
所以鲁迅也说过:“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金人玉佛,天球河图,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忽然想到六》)但这却并不能成为鲁迅否定一切、疯狂咬人的证据,因为这句话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才要踏倒它。如果所谓的“《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只是老老实实地呆在书柜里睡觉,或者去民间做一些扫盲的工作,鲁迅是绝对不会和它过不去的。鲁迅之所以提出“要少或者竟不读中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就是因为中国书,尤其是古书中的腐朽思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难道不是这样吗?

说得有理。

你的这篇说理性强,厚实清晰,再次来欣赏。
12#
发表于 2009-8-14 11: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09-8-13 19:44 发表

问好云端!
确实,能够投笔从戎的文人是了不起的,只要他是为国为民,而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封侯拜将的目的。
另:老子是骑青牛吧?

惭愧地狠~记错了。我这人一向记性不好,下次说话要注意些才是。
可能我希望老子骑驴,一边走一边晃,呵呵。
其实怎么样都有他的道理。若真的看得开,就像万事万物都是由其规律的生生灭灭,这样超脱世外也就不为其产生悲喜了。置于其内,不能冷眼旁观,奉献一份力,自然也是可敬的伟大的!
13#
发表于 2009-8-14 17:55 | 只看该作者
不想多说!
给大家提供一个史料:巴金认为新文学革命以来最大的成就是散文,是周氏兄弟的散文。他是写小说的,长篇很多;而他能做出这样的判断,相信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
文学成就,与体裁无关,与短长无关。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艺术创新程度,还有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深浅等等,差不多可算标准——这是我的想法,呵呵,也许不足为凭。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1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8-13 20:31 发表
之于鲁迅和胡适,我好想比较不出来什么

问好一水!
我们可以不比这两人,只说其中一个啊!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1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8-14 11:25 发表
所以鲁迅也说过:“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金人玉佛,天球河图,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忽然想到六》)但这却并不能成为鲁迅否定一切、疯狂咬人的证据,因为这句话是有 ...

多谢楼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8:19 , Processed in 0.05223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