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22|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前世的西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1 1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5 编辑 <br /><br />  前世的西湖  
  杨友泉
  
  没有约定,说来就来了。
  
  从浮桥进入小船,船是常见的小木船,用柳树做的,柳木经泡。泡久了、晒久了的柳木透出一种耐看的黑,黑中带着白、带着灰,透着一种深沉的坚硬。
  
  和柳木的黑呼应着的还有水,早晨的阳光是斜照的,秋天微凉的空气,很清新,阳光透过空气渗入水里,水就是黑的。微微簇着浪的水,拍打着船舷,我的手里也拿着浆,也一下一下地划着,湖里的水不时被船浆溅起,一片、一块,或者一绺,像一朵朵白花,一条条银链。我想,这些白花银链,是黑水突然离开巨大的母体,发出的灿然一笑。
  
  不一会,小船穿过两座小石桥,绕过一个村落,到了村子的另一面。这时视野更开阔了,村子里鸡鸣狗吠,黑瓦绿树,时不时还飘起一绺炊烟,这样的村子有好几个,布陈在湖央。村与村时而首尾相连,时而遥不可期,时而叠在一起、抱成一堆。这些住在岛上的村子,常常就由一条小河把它隔开。
  
  真正有隔世之感的,是到了西湖南面,那时,世中人,完全脱离了现世的一丝一毫的羁绊。
  
  小船依依呀呀的,仍然不惊风,不簇浪,静默着,就进入了一个梦境。好像进入这样一块处子样纯净的时空,必得用静默、用听得见一颗针坠地的沉静,才能进入,才能听得见、听得清、听得明,才晓得,自己是不期而至的,寻找百年后,就在这蓦然间,闯进了属于心统属的那块领地。
  
  这样的梦境、这样的时空,必得有伟大的事物隔绝着,必得有超乎意志的坚贞护卫着。
  
  这个伟大的事物就是西湖西面的苍山云弄峰,高拔过天的身姿,以万夫莫挡之势,挡住西面任何一个侵入者;另一位超乎意志的坚贞护卫者,就是西湖南面的佛中山,他的身姿虽然没有云弄峰高拔过天,但却挺拔傲然,以陡峭悬壁,肃然而大跨度地站在南面,没有哪一位轻易过得了这个关隘。
  
  千万年的固守之后,蓄就了这一泓处子般宁静的水。
  
  船桨划动着,水声依呀着,这依呀声,像在哼唱一首远古的歌,使这里的时空更加宁静。我往水里看了看,这时,我看到一条又一条水痕,把什么弄皱了,我停住了手里的浆,往远处的水中一看,这是倒映在水中的佛中山,小船一到,静穆在水中的佛中山,开始颤抖,开始变形、扭曲------是啊,每一点的响动,对于这片处子般的静穆,都是惊心动魄的,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尽管我们乘的小船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小船没有发动机,所以也没有留下油污,但是,我们的惊扰,让这泰然安坐千万年的佛中山,是不是也发生了一丝不安呢?
  
  水似乎更黑了,当然,这种黑不是受污染过的那种黑,是水中的矿物使然。果然,在船慢下来时,就能看清深水里的水草,水草各式各样,最有形状的是水中形似宝塔的那种,茎节分明,主茎直立,遍布湖中。这种长势像塔的水草,在湖底密密麻麻分布着,像高山上的雪杉,起起伏伏,波澜壮阔,像看一帧水底地图。光影在茎叶间晃过,可以看到停在叶脉上的一个虫趸,或躲在叶边隐匿的一条小鱼。在这个充满光影和幻觉的水底,存在着一个可以幻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条小船的到来,每一把木桨的划动,都在它们的世界里注入新的空气,带给它们新鲜和剌激,当然,也可能带给他们纷扰。
  
  小船划了近两个小时,渐渐对西湖有了更切近的了解,水中泊着的不仅仅是六村七岛,还有一个个小洲,洲上驻着一棵老树,由于已近中秋,叶片大多凋零,但枝干仍然曲虬粗壮,看上去如蹲似坐,像一个老人在那里张望着什么,又像在那里静自沉思,一坐百年。
  
  除了长着老树的小洲外,还有长着芦苇的、长着青草的,甚至还有长着青菜和稻子的小洲。
  
  小船在无数个小洲间穿插、出没,明明眼前没有出路了,绕过这个长着芦苇和水草的小洲,一条水道却赫然现在眼前,泄着一道白光,不禁让人胸中为之一颤,这巧夺天工、天造地设的奇迹,就这般不惊不疾地潜伏着、埋藏着。
  
  在我们的小船经过这条泄着白光的水道时,却发现在水道的右边有一个小洲,两块篮球场那么大,上面的地是用来耕种的,土是黑土,一看就知道这种土质种庄稼是上好的。这块地大概是两家人的,地被窄窄的地埂分成了四、五块,上面有两块簸箕大的小白菜,几个大人在上面劳作着,两个小孩在地边的树下玩着什么。边上泊着两条小木船,看样子他们就是乘这两条小木船上到这个小洲上来的。
  
  他们穿着白族人常穿的服装,戴着白族人常戴的头巾,抬头看了看我们,笑了一下,又低下头去开墒培土,好像和别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我却觉得有太多的不同。于是,我扶着被垒得高过墒地很多的护堤,摇了摇,小洲上的墒地真的竟摇晃起来,和我坐在一条船里的人说,你在整哪样!我这才发现,小洲没有摇,菜地也没有摇,是小船在摇。这位当地人告诉我,你扶着的护堤,是从湖底捞起来的淤泥砌成的,里面有水草,干了后的淤泥特别结实。过了这个季节,湖里的水位会上涨,那时这些护堤就起作用了,土里的干草就会紧紧抓住泥巴,护住这块菜地。
  
  这时,我们的小船穿过一个村庄,村里的房屋离河道不远,因而很容易就能看到,房屋是常见的瓦房。我一直在想,能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真是一个奇迹。
  
  同船的一位当地人问我,你看出这些房子有没有异处。我看了一会,果然看到有一两间房屋开裂,要倾颓的样子。我以为在潮湿的地方建盖的房屋,柱梁容易被水气腐蚀。我的这个观点说出后遭到了他的否定,他说,这里的房屋有一部分是歪的,特别是盖在岛边的房子,一年后,房子就开始倾斜,一个人一辈子要盖三次房子。
  
  我再看岛边房子时,正的的确不多,正的大都是新盖的。这些瓦房在七个岛上,是一个令人景仰的景观,让人们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更多的好奇,这是让人们对西湖产生向往的又一个原因。
  
  这些黛黑的屋脊和灰色的土墙,被或深或浅的竹林和树木掩映着;让三三两两或在垂钓,或在劳作,或在划船打鱼的人有一个温暖的居所,它已经成了西湖又一道引人瞩目的景观,可是它同时却是如此的虚弱,那样的娇贵。另一位当地人又说,住在岛上的人家,往往一辈子要盖三次房,住在岛边沿的,盖好的房子一年后就会倾斜,十年后,墙体就会开裂。
  
  吃过饭后,还想着岛民住房,我心里还有一个结,还想到岛上,了解一些岛民的生活。
  
  这次我们没有乘船,而是走过两个栽着高大荷叶的池塘,上了一条通往由北向南的栈道。这条水中栈道看来已建成多年,黑中带白的质地,坚硬牢固。这条四、五百米的栈道把我们送到岛上,上到岛上才知道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这是下午两点来钟,岛民们都到田地里收割水稻了,几户人家的院子里,晒着黄灿灿的水稻,只有老人在一边看护打盹。
  
  巷子里不时看到一个个沼气池,这些沼气池依墙而建,我问同行的一个当地朋友,其他地方的沼气池是在地下的,这里的沼气池盖得咋这样高?这位朋友说,以前的沼气池是建在地下,但温度低,温度低产出的沼气少,一个月要换一次稻草牛粪,换得勤不算,沼气还不够用。把沼气池建得高一些,温度就能提高。即使西湖涨水,把地面淹了,也淹不到它,是一举两得。
  
  提到牛粪,我想起了洱源奶牛有名,又问,岛上是不是也养?
  
  咋不养呢?不养他们一辈子咋盖得了三次房。奶牛的粪用来制沼气,你们跟我来。边说边带我们到了沼气公司。
  
  他说,一个三口之家,每月交来一吨牛粪,就能换到公司一个月的沼气供应,够他们一家煮饭炒菜用。
  
  能够使用清洁能源当然好,难怪很难看到岛上袅袅的炊烟。
  
  他指了指铁栅门里卧着的几个蓝色的大罐子,说这几个大罐子可以供一百二十多户人家用。他又说,在别的岛,开始建出售沼气基地,卖给当地跑营运的车辆。我们这个地方坡坎少,汽车烧下来一年能节约一万来块。把烧油车改造成烧气车,改造费也不高,六千多块就能改好。
  
  这时,我们来到湖边,准备乘船返回。湖边两条船里有两位妇人洗白菜,白菜茎白叶肥,不一会就洗了半船。我对那位朋友说,这里的菜长得好。那位朋友说,是不错。前几年岛民爱用尿素,尿素好是好,可菜地被水一淹,尿素就跑到水里,这两年引进了一种新型尿素,埋在菜根上,菜根需要了,它就释放,不需要了,它就不溶解,即使菜地被水淹了,它也不溶解,不释放,始终能保持水体的清洁。
  
  我居住在下关,我知道大多数下关人都在饮用饵海水,西湖是洱海的源头之一,西湖对于饵海的重要性,对每个下关人的重要性,我想已不必多说,我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只有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上游的人们,他们所做出的努力,所付出的艰辛,我们要始终牢记,心怀感恩。
  
  在返回的船上,我回过头去望了望小村,我知道我不能走进其中的某一户人家了,心中稍感遗憾,但是,我知道的也许也不算少了。千百年来,六村七岛的人们能这一片片奇特的土地上生存繁衍,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船上的一个小伙子告诉我,房子在不成了,就消了重盖,重盖的位置还是原来的位置,重盖的地基还是原来的地基,他们的一辈子就是这样,盖了拆,拆了又盖,盖了再拆,仿佛在和命运中的某种神秘力量在对抗,彼消此长,彼长此消,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个轮回。
  
  这多像一个远古的童话,一个关于人自身的寓言。
  
  2009-9-20于大理---------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9-21 1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很久不来,和朋友们凑个热闹。朋友老师们,多指正。

4#
发表于 2009-9-21 1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前世今生,很精到的游记作品,情景交融,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4: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quote]
谢杜版!好快啊!总是风风火火!
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前世今生,很精到的游记作品,情景交融,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问好 [/quote]
谢大相朋友支持!向你问好!

7#
发表于 2009-9-21 1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洋洋洒洒的文笔,浪漫、舒展、大气,喜欢。

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4: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洋洋洒洒的文笔,浪漫、舒展、大气,喜欢。 [/quote]
谢荷风朋友鼓励!向你问好!

9#
发表于 2009-9-21 1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毫不夸张地说,是娴熟纯净的白描手法,让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我的内心。翔实而又缜密的具象描述,情景交融地映衬出了感性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让这篇观感性的文章,有了韧性才特有的那种厚实的质地。其中一个重要的看点,就是在文章里反复出现了多次的黑色这个词汇,以及由它引领而出的哲学意味——“房子在不成了,就消了重盖,重盖的位置还是原来的位置,重盖的地基还是原来的地基,他们的一辈子就是这样,盖了拆,拆了又盖,盖了再拆”,在生存繁衍中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个轮回,以及仿佛在和命运中的某种神秘力量在对抗,彼消此长、彼长此消等等,都充分反映出了东方微明式的哲学思想和由此思想长期浸润而形成的习俗。白描的笔触,厚实的意境,水乳交融,是为这篇文章的文眼,精致而由优美,令我一读再读。好文,精华支持!

10#
发表于 2009-9-21 1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认真地记事,真诚的叙述,表达着你朴实的感情。我喜欢!

11#
发表于 2009-9-21 1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06 编辑 <br /><br />描写自然,意境厚实,情景交融,精致而明美。
好文!学习!精华支持!

12#
发表于 2009-9-21 17:57 | 只看该作者
再提下。晚上来欣赏。不好意思。
13#
发表于 2009-9-21 19:11 | 只看该作者
浪漫、舒展叙述,很温暖的表达。欣赏并问好
14#
发表于 2009-9-21 19:23 | 只看该作者
在杨老师的文字里,我们跟随着欢畅的文笔一起畅游了西湖,优雅的西湖水,含情的西湖岸,此情此景此文,足以令我们陶醉,足以令我们欣喜!好文字,学习了!
问好杨老师,顺祝秋安!

[ 本帖最后由 清浅居 于 2009-9-21 19:53 编辑 ]
15#
发表于 2009-9-21 19:28 | 只看该作者
折描手法,诗意般叙述,写活了邓川西湖1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6 02:18 , Processed in 0.20341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