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6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一句译注商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0 1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8 编辑

《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一句译注商榷

【摘 要】: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几处注释和翻译提出质疑,并试图给予解释,
谨请与专家及同仁们交流,恳请大家批评斧正。



《论语》是先秦诸子名篇,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有《论语》十则。笔者发现对“学而……”
一句中的译注不太妥当,影响了对文章的正确理解。现不揣浅陋,对几个词语和翻译试着做了解释。谨请与专家及同仁们交流,恳请大家批评斧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中“子”是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在教科书中曾出现过两种注解。
注一:[子]:孔子
注二:[子]:先生,这里指孔子。
注一是2002年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注解,注二是2002年改版后一直沿用的注解。这两种注解是否正确,我不敢妄言,然总觉得不够规范,有失偏颇。注释不是一般阅读意义上的翻译理解。王力先生说:“注释家总比一般读者阅读水平高些,有责任把读者引到比较正确的道路上去,不能误导读者。”注释有它的原则:所注词义,指的是那词本身固有的意义,而不是从上下文猜测出来的意义。词的固有的意义是在字典辞书中能查到、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现在我们且看关于“子”的注释。注释一中将“子”译注为孔子。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每一家都称“子”,如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孙子等,至后来的朱子等等。显然要是这样作注,恐怕“子”的字条下就得有上万的义项,由此这种注释当是不正确的。这是典型的随文释义,而随文释义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学了一篇,去学另一篇依然是不通的。再看现在版的译注,这个译注在前版的基础上有大的改进,注释意识到了“孔子”不是子的固有的意义,遗憾的是“先生”仍然不是“子”的固有意义,在字典辞书中是查不到的。从一般阅读的意义上来看,这里译作先生似乎未错,然而追其溯源,便可知先生之义在孔子的时代亦不是“子”固有的意义。《辞源》“先”字“先生”条:(一)始生之子,犹今之头生。(二)父兄。(三)年长有学问的人。后用作对年长者的尊称。(四)老师。(五)文人学者自称。(六)妻称丈夫。教科书中“子”为“先生”取得是第四“老师”一义。然而在孔子的时代,老师之意在郑玄《曲礼》中是这样注解的:“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不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老师为先生本于此。从上可知,上古时的“老师”指老年的教师。古代的“老”在《说文》中注解为“七十曰老”。在古代七十岁以上的才是老人,孔子七十三岁而终,从年龄上来说他死时才有资格被称为“老师”,从这样来看,现在的译注还是有问题的,那么“子”怎样注解才为合理呢,我们且看古人的注释:
马融注:“子者,男子之尊称,谓孔子也。”用现代汉语而言,就是:
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是指孔子。
王力先生说:“学习古代汉语没有什么秘诀,说来说去只是一个历史观点问题。”树立了历史的观点,再戒掉胡猜的毛病,问题也就解决了。
学:说文作斆(xiao)。《说文》“斆,觉悟也。”《辞源》“学”字条:(一)仿效、学习。(二)学校。(三)学问、学说、学派。(四)诉说。这里学当译作学习,包括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从中获得技能。这里学的是什么东西,我们教科书中翻译学的是知识,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依然是不对的,孔子的时代,所学的东西主要是《先王训典》,古人所学的东西跟现在的科目不同,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时习]:时常的复习。(现人教版注释)
在这里将“时”译为时常,细究其义,似不妥。
且看《辞源》对“时”
的注解。时shi 。市之切、平,之韵.禅。(一),季,季节。(二)时辰。(三)泛指光阴、岁月。(四)时候、时机。(五)时代。(六)应时、合适。(七)按时。(八)时常、经常。(九)时尚。(十)善。(十一)侍候。(十二)掌管,司。(十三)此,是。(十四)姓。

再看王肃注:“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以习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郑玄曰:“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言,皆经其事相成也。”
《学汇》云:“故君子之于学习,藏焉、修焉、点焉、游焉”。邢昺云:“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之容,日之其所亡,月无念其所能,所以为悦怿也。”
王肃、邢昺等人为何不释“时”为“时常”,这里依然谈到历史时代的问题,因为“时”作“时常”义,其出现的年代要唤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说“时”作“时常”义是在孔子死后几百年后才诞生的义项。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明白了,觉得这现在教科书中的注解有悖其理。那么在此“时”译作:按时、择时更为贴切和接近文义。
[习]:
王肃解作“诵习”。按教材译作“温习、复习”。甲骨文字从羽从日,羽即羽毛,代表鸟的翅膀,表示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的意思。《说文解字》:习,数飞也。所以,的本义是指鸟儿练习飞翔,泛指学习、练习、复习、诵习,引申为通晓、熟悉之义,又指惯常、习惯。
古人所学的学科和现在的学科不同,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古人读书,我们知道主要是诵读,故译为“诵习”更佳。
现在来看“时习”,就是按时、择时诵习。古人读书,时令不同,所选科目亦是不同,除《王制》、《学汇》外,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更是这样写到:“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这里且插一段小曲:我们的饮食、工作、休息等等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乱套的。我们总不能白天睡大觉,一日三餐改在夜间吧?这样一说,
一些解释不通的地方也就通了。

[不亦]:不也是……
今人读古文有一习惯,一遇到“亦”就译为“也”。其实“亦”作副词除了“也”之外,还有很多义项。《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亦”作副词时,有时表示程度的加强,有时表示程度的减弱。后面专门还有“不亦”条。“不亦”是一个固定的结构,常在一起,用于反问句,表示委婉语气。译为“不是(很)……”
[远方]:从很远的地方,遥远的地方。
从字的字面意义看没有什么错,然而翻译之后细想就觉得不通。难道从很远地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才很快乐吗?从外国的朋友来就很快乐,而距离很近的朋友来访就不快乐,这显然是笑话。这里的远方不是距离意义上的远。“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这里的远方就含有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很难的之意。
现在我们来看这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教科书及教学用书中翻译为:
孔子说:“学习(知识)时常温习它,不也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且看这种翻译中的不当处,时常温习知识,并不见得就是一种乐趣,试想我们天天去温习“1+1=2”、天天去读“aoe”,恐怕这样的温习人人都是受不了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快乐,难道像现在的朋友们聚起来喝喝小酒、唠唠家常、蹦个迪、跳跳舞就高兴了?很显然不是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谈的是学问、请教的也是学问,即便是煮茶喝酒也是涉及学问的,这样的朋友来访,且有相见恨晚之意,其快乐之心自然无以言表。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里人家是谁,不理解的又是什么东西?读《论语》,我们不能将它一章一章分开来读,更不能诸句诸句的拆开了读,要是这样去读,只能是与先生的本意越来越远。想就对了,传授知识,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学,切不可微言大义,讲到似乎对了就可,这是不严谨的,更是不可取的,这样害了的只能是学生。
显然,这样翻译,有很多地方是讲不通的。经过一番梳理,我们姑且这样翻译就好理解了:
孔子说:“学习(先王训典)按时诵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和你一起学习交流,不是很快乐吗?当别人不理解不同意你的见解,你却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的品性吗?”





2#
发表于 2010-4-11 1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8 编辑

论据翔实,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请按排版要求再编辑一下。

3#
发表于 2010-4-11 1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8 编辑

这个有点“吊书袋”的意味了,我觉得这样的考评并没多大意义。多少人研究过并有定论的东西,很难翻出新花样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0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8 编辑

论据翔实,分析透彻,论证有力。
请按排版要求再编辑一下。 [/quote]
问好杨老师

5#
发表于 2010-4-15 12: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8 编辑

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

6#
发表于 2010-6-10 0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8 编辑

长见识了!

7#
发表于 2010-6-10 08: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8 编辑

这一句的解释有较有争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1:04 , Processed in 0.0531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