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33|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七里炉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6 0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里炉子
                                                     
                                                       文/李雷

    七里炉子,一种通体浇铸在一起,因产地在一个叫七里的小地方而得名的生铁炉子。炉面大,能放好多物件,比如锅;比如炒菜时,可以将调味品一骨脑儿放在上面;比如饭做熟,抱一摞碗搁着。炉口大,可以放进大块的煤块,还可以放进去几根孩童胳膊粗的短柴棒,做熟一顿饭。份量重,落地稳,小孩子轻易搬不动,安全。我家就有过这样一个炉子。

    七里炉子来我家之前,冬日做饭取暖一直用火锔子。期间,父亲曾试图请一种叫“小北京”的火炉入住我家,但未果。

    火锔子,我想应该是过去人取暖用的火盆的变种吧!只不过是将火盆的外沿向外扩展,有了一个宽宽的面子,又长了三只脚,并把它从地上请到炕上。同时为了做饭方便,在上面放了一个能放煤块的尺把高的炉身而已。每天清晨,母亲端出火锔子,在屋外生火,等煤烟差不多冒尽的时候,便端回屋里到炕上。屋里仿佛骤然温暖起来,但很快又有了煤烟。寒冷的空气是煤烟的克星,它仿佛是冻怕了的老汉,门一开,挑起门帘,一个箭步就跨进屋里,用沧桑、用无情、用冷酷让你浑身打颤,使你清醒。等煤烟的势力减弱再放下门帘,关上屋门。往复循环。

    过去火盆里放上“卖炭翁”拉来的无烟木炭,只是取暖。细思忖,先人们将火盆改为火锔子,既可取暖又可做饭,不知比火盆先进了多少倍,真是善莫大焉!

    一切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煤烟的肆意妄为,已到深恶痛绝的地步。这个时候一种叫“小北京”的铁炉子,进入人们的视野。小北京六七十公分高,小炉盘,小火口。经过世面的人说它可做饭,可取暖,最关键的是放上烟囱,煤烟就被抽走了,想熏人也没有机会。见过世面的人说着,小北京跑着,很快被公社干部请进了房间。到过干部房里的人啧啧称道,羡慕不已。第一个小北京来的场面不亚于娶媳妇的场面——全村震动!入夜,老爷爷拄着拐杖蹒跚前来,摸摸:嗯!日鬼的很!这个东西又热,又没煤烟,太科学了!还烫人呢!回去给老婆子也说一下!主人家屋里没有了煤烟味,但夜夜必到的男人们的旱烟味却熏得人发晕。更有甚者,竟将小北京挤到了,烧烂了人们的鞋子——哼!这家伙还危险的很!

    小北京的优点在人们津津乐道了一段时间后,其不足也日益彰显。 “一个牛鼻窟窿,看起来火旺得很,就是不催锅!”那个年月里,大多数人家是五六口人,多者八九口——都是大家庭,吃一顿饭急死人!很显然,小北京就是为小家庭而生,大家庭里它只有摆显的份,用乡人的话说:意思不大!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也由对小北京的羡慕进而转向对火锔子的钟情和难舍。尽管它土头土脑,尽管是产生煤烟的温床,父亲还是不折不扣的使唤着它。

    这时候,七里炉子诞生了。生活中有的是需求,缺少的是发现需求的心思。然而这种心思还是有了。七里炉子吸收了火锔子的长处——大炉盘,克服了小北京的短处——小炉口,魁梧的身材更是二者无法比及。好炉子!从第一只炉子下线到走入寻常人家被我父亲看见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了父亲心头萦绕难舍的一个最爱。但是它身价不菲,七十多块钱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可是三四百斤小麦的价格啊!“但生活是从生火开始”父亲一咬牙,还是狠了股劲请来了它。

    从我家到七里往复一趟近八十公里。天麻麻亮,父亲装上馍馍,套上从生产队分得的大白马,拉上些牲口路上吃的草向七里进发。其他人在家做迎候七里炉子到来的准备。在墙上掏个出烟囱的洞,在田地里挑肥拣瘦取来细土,搓碎每一个土块再撒些水,静候大驾光临。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大白马踏着深秋落日的余晖进入我的视野。我叫喊着,发疯似的跑回家给家里所有的人都说了一遍,又转身向来路飞奔而去。我上到马车上,随着马车的颠簸细心打量着这黑黑的,大大的家伙。村口,很多邻居手筒在袖子里瞅着,父亲笑着,和他们打个招呼,顺便邀请他们帮忙。小孩子也来凑热闹,小伙子忙说:离远点,小心跌倒压下!父亲一边吃饭,一边倾听外面人的声音,听到这一句,赶忙端着饭碗出来说:不要紧的!这家伙有三个小北京重……一切就绪。点火,孩童胳膊粗的柴棒,锯断,锯短,一个接一个的塞进炮管粗的炉口,火苗欢腾,跳跃,飞舞。看过的人都说好,这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因为人口和我家差不多的人家都陆续请来了这样一个家当,便是有力的证明。

    告别了火锔子的日子就是温馨。早晨,母亲点柴放煤,煤烟随物赋形,化成圆柱状拐弯抹角走出了屋子。锅里下上面,火不催锅,好办!往下一捅,放几根柴,“咕嘟嘟!”开了!母亲叨叨父亲的基点终于变了,不得不别寻他物。“火是伴伴,也是盼盼”有了七里炉子,生活的火焰烧得更旺了。

    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化无常。大家庭热闹,但大家庭的弊端也委实不少。比如包产到户了,小两口辛苦一年,却颗粒归公,手头紧巴。忍事的嘴里不说,心里嘀咕;不忍事的婆婆媳妇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闹,动辄上吊抹脖子,寻死觅活。糊涂公公还站在一旁虎虎生气,吹吹风,浇浇油。家里不安宁!……因此,分房另坐就成了必然,用时髦的话说有利于经济发展。原来七八口的大家庭,儿女们大了,分的分,嫁得嫁,几年间土崩瓦解。在分家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中,七里炉子的历史使命也寿终正寝。首先七里炉子是口壮的汉子,吃得多。做熟三四口人的饭,小菜一碟,多的时间只是在消化煤,那是钱哪!心疼!其次它厚厚的铸铁身子,只吃热,却啬的不散热。油费上了灯不亮!最重要的是那些巧心思的人在某一天又灵光一闪,造出了适合三四口人家用的摈弃七里炉子缺点的火炉。七里炉子,只好黯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走进了阴暗的角落。

    我们兄弟姐妹相继到外求学,并陆续在外地就业,一年中离多聚少,即便是春节,有你没我也是常有的事。那个令父亲自豪的七里炉子又成了母亲叨叨他的新的基点。

    我们决定挥泪告别七里炉子。当节煤的、散热的、大方的、美观的新炉子,抬进屋里的那一刻,黯然失色的不仅是七里炉子,还有父亲,还有我们这些被七里炉子养育过的每一个孩子。父亲籍口腰痛,站在门外不进来。我和哥将七里炉子抬出来。我们的意思:随便找个不碍事的地方放下,过几天找个人卖掉就可以了。但父亲不这么想,硬是让我们抬到了搁物的库房里。确实费劲,是七里炉子重,还是我们是没出过大力的软肋巴——没劲,真不明白,想当初从马车上抬下来的轻盈是如何演绎出来的。放好炉子,我们离开了。父亲掏干净炉渣,拿起一块抹布,从炉盘,进而炉身,继而炉腿,细细擦过。又找出了几个尿素袋子,剪开,盖子上面,用砖块压好。他说将来用得着——终究七里炉子再也没有一展身手,走到了收废铁烂铜的车里,走进炼铁高炉,直至溶为火红的铁水。祝福它,也感谢它。

    七里炉子,承载着一个小地方人们生活发展变化的历史,也承载着一个普通百姓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是一个难以割舍的甜蜜的回忆,也是一首时刻萦绕心头,点燃生活希望的歌。像圣火,永远燃烧,经久不息。(全文2690字)
   (甘肃  李雷)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11-16 00:12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等你编辑好了再来欣赏。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00:22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等你编辑好了再来欣赏。问好! [/quote]
向此刻在电脑前评阅文章的杜版致敬!
昨天至今,气温骤降,甘肃河西一直飘着雪花。撷取一片洁白的雪花送您吧!让它装点您的生活,滋润您的心田!
再次感谢您的关心!

4#
发表于 2009-11-16 00:48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有的是需求,缺少的是发现需求的心思。从火锔子到“小北京”炉子再到七里炉子,这是一种生活需求中的变化。因为变化是不得已,而真正地七里炉子还是比较适合当地家庭的生活所需。可是,也是好景不长,毕竟它也有难以弥补的缺陷。后来,当节煤的、散热的、大方的、美观的新炉子出现时,那个被淘汰的七里炉子牵动着父亲的情感,难以割舍。作者的文字就是在努力保持着原生态的丰富性和粗砺感,鲜活着记忆,显豁着现场,显现着情愫。这是特定生活环境中的色彩、气味、感受、情景,使得现场感、质感、纯朴感更为突出。七里炉子里是暖暖的回望。好文。精华支持!
一个箭步就垮(跨)进屋里。。。走到了收费(废)铁烂铜的车里。。。

5#
发表于 2009-11-16 00:50 | 只看该作者
向此刻在电脑前评阅文章的杜版致敬!
昨天至今,气温骤降,甘肃河西一直飘着雪花。撷取一片洁白的雪花送您吧!让它装点你的生活,滋润你的心田!
再次感谢你的关心! [/quote]
谢谢你的关心。此刻,窗外正飘扬着雪花呢。这是09年的第二场雪。第一场雪是在今年的一月六日。问好!

6#
发表于 2009-11-16 05:01 | 只看该作者
对一种物象的回顾,其实就是对以往时光的回顾。这样的文字对比分明,让人感念生活进步,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支持精华!

7#
发表于 2009-11-16 08:03 | 只看该作者
具象质感细腻,语言质朴感性,特别是通过一个细微的视点铺垫出生活发展变化的历史,普通百姓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及浓郁的怀旧感念情愫,可见作者文笔功底的扎实与感悟的真切,这样的散文就彰显了大向度的意境,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散文具象的特征和元素,确实不错,支持精华!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08:04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有的是需求,缺少的是发现需求的心思。从火锔子到“小北京”炉子再到七里炉子,这是一种生活需求中的变化。因为变化是不得已,而真正地七里炉子还是比较适合当地家庭的生活所需。可是,也是好景不长,毕竟它也 ... [/quote]
杜版早上好!
衷心感谢你的鼓励和指点!你的悉心评点是雪天的一把火,温暖我的生活!
问好!
别字我已经改过了!

9#
发表于 2009-11-16 08:0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朴实生动,有很强的质感,还原了生活的本真。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08:08 | 只看该作者
对一种物象的回顾,其实就是对以往时光的回顾。这样的文字对比分明,让人感念生活进步,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支持精华! [/quote]
高版早上好!
谢谢你的评点!你的到来令我鼓舞!
河西雪很厚!您们那里也厚吧!注意保暖!
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08:09 | 只看该作者
具象质感细腻,语言质朴感性,特别是通过一个细微的视点铺垫出生活发展变化的历史,普通百姓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及浓郁的怀旧感念情愫,可见作者文笔功底的扎实与感悟的真切,这样的散文就彰显了大向度的意境 ... [/quote]
敬版的评点令我欣慰,谢谢您对我的鼓励!
问好!

12#
发表于 2009-11-16 08:34 | 只看该作者
有类似的经历,拜读李老师美文!
13#
发表于 2009-11-16 09:04 | 只看该作者
好的生活是从生火开始的,抚今追昔,感念顿生,时空对照,令人总是难以割舍一些旧事旧物,因为他曾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光彩。学习,问好!
14#
发表于 2009-11-16 09:36 | 只看该作者
此刻,室外正大雪飞扬,读你的七里炉子,就感觉到炉火的焰在升腾,好暖啊.
问好李雷.冬安.
15#
发表于 2009-11-16 09:38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变化,一些生活的记忆却鲜活起来.质朴\自然,让人怀旧.学习并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09:20 , Processed in 0.06134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