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618|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 村 农 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4 2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                   乡 村 农 谚         


                           □文/于文华
     农谚就像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落地便生根,抬脚就会跑——活蹦乱跳、鲜活滋润地穿梭于乡村生活的春夏秋冬、日日夜夜,装点着春花秋月,靓丽着乡村人生梦想与酸涩岁月。
    乡村里,炊烟、家畜、庄稼的路途有多深厚,土的掉渣的农谚历史就有多悠长;家园、河流、树木的命运有多曲折艰辛,血浓与水的农谚就有多厚重绵延。
     经风的吹拂、雨露的滋润、雪霜的浸泡、阳光的沐浴、农人抚摸的农谚,面孔红润衣着像农民一样风尘仆仆,但器宇轩昂,一日日陪伴着乡村。和父老乡亲同甘共苦,亲如手足——知晓并且明白父亲在惊蛰时会干些啥,在清明前想写什么,在谷雨时盘算考虑什么……有时候像个多嘴多舌的婆娘,早上从热乎乎的被窝爬起来,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就唠唠叨叨、指指点点,说一捅貌似随意实则深奥的话语。什么“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什么“麻雀囤食要落雪”,什么“蚂蚁垒窝要落雨。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
     中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的耳熏目染,几千年的风雨砥砺,几千年的观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为了便于接受与流传,为了更好的传播推广,人们往往以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方式,既便于记忆,也利于人们接受。乡村农谚以独特魅力,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磨练过滤,不断整合锤炼,变得越来越朗朗上口,触动人心。天地沧桑变化,有些农谚却能够一直流传到今,经久不衰,说明了非同凡响的影响力。同样的含意,由于各地不同的语言特点与历史传承、文化习俗,一地自有一地不同的提炼与表达,其背后有着独特的审美过滤与文化积淀。不用华丽的词藻,抛弃词语的堆砌,没有修饰的东西,有的只是最本质最传神最贴切的鲜明表述。正是这种贴近土地生活贴近农民心扉贴近乡村脉搏的特征,才有了生生不息的非凡生命力。每一次的春种夏耕,每一回的秋收冬藏。农谚守护、疼爱着农人的生儿育女,吃穿用具,婚丧嫁娶,朝朝暮暮。教育启发引导着农民勤劳耕作,不误农时,才会有丰硕的收获。“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犁三遍,锄三遍,一年庄稼顶两年。”人哄地, 地哄人,没有汗水与辛劳,不付出一番扎实的努力,只会得到歉收荒芜的代价。反之,“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我的善良质朴的乡亲们自始至终相信农谚不会骗人,而实诚务实的农谚敬畏自然,崇尚生命,向往幸福,渴盼美好,和农人相濡以沫,携手并肩,坚守着最后的田地,播种、耕耘、收获。雁走了,雁再来。花落了,花再开。生命的起起伏伏里,唯有农谚一直慰藉着乡村的心灵,疼爱着乡村的灵魂。
    农民的一日三餐离不开农谚的关照与照料。麦子将黄未黄之际,有些人以为反正割麦还早,打算出门再抓紧赚一把。有经验的老农说: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田黄一夜。也许过了一个晚上,几乎所有的麦子都黄了。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换。要是不抓紧收割,再来几场大风或者猛不然下几天连阴雨,粮食势必会受损。长的好不算。割下来堆放在麦场上也不算。只有打碾下来,倒入自家的粮仓里,才算!有人总结的好:田黄八分收十分,田黄十分收八分。多少次人困驴乏,精疲力竭,胳膊软的拿不起镰刀,但看看一地的麦子才割了小部分,瞅瞅一旁的父母仍然不慌不忙挥汗如雨地一把一把割麦,擦擦汗,直直腰,咬咬牙,手心里碎口吐沫,好像又一次精神焕发,埋头再次从地头往前割。天黑透了,冷风吹来,四下里村里的人陆陆续续都在招呼着、呼唤着回家,肚里空空如也,早饿的前心贴后背。好不容易才听到父亲说了声:行了吧,明天再割,才将镰刀插到软软的地里,坐在地头,好好歇息一番。母亲,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母亲,抓拾几把地上的麦穗儿,将我割下来的捆扎了,十个十个仔仔细细码好,将地头和地里猪能吃的草拔几把才回家。父亲将縻在地头吃的肚子滚圆的毛驴的缰绳收拢一番,拍拍驴屁股,驴子自不而然沿熟稔的土路,不拐弯就会回到家里。秋收大忙时节,乡村家家无闲人,连小孩都来不及喂养,下地前急忙忙将奶头塞进孩童的嘴里,喂的饱饱的,一直忙到昏天暗地,星星闪亮,确实疲乏之极了才罢手。人们早早就总结出:麦忙麦忙,小孩没娘。

   心明眼亮的农谚,一目了然,简洁明快,短小易记,朗朗上口,好记易懂,被人们口口相传,代代传诵,像黑白素描,静静悬挂在家园的门口,构勒出大地内在的本质,一如乡村心灵的黑白底色。单纯但淡雅。农谚张望目送着一个个的老人去世,观看瞅着一个个的新人来到人世。教会了人们怎样稼穑,何时种菜何时播谷何时追肥,像“杨柳梢青杏花开,白菜萝卜一齐栽”,像“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像“清明高粱立夏后,小满芝麻芒种黍”,像“地是铁来粪是钢,把粪施在刀刃上。见粪鞠个躬,当年拔穷根。牛粪凉来马粪热,羊粪啥地都不错。”不一而足,随口可说的农谚乡人提起来能讲一大串。有些农谚教导人们选好种子才能多打粮食。比如:好树开好花,好种结好瓜。有些农谚是生产经验的结晶与概括,告诉人们掌握一些规律,就能够少走弯路: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六月里连阴吃饱饭。有些农谚用浅显而直白的道理告诉人们勤俭节约的道理: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有些农谚启发人们活着就要争气,就要活出个精气神:人活脸,树活皮,葱秧子活个绿气儿。有些农谚教导人们父母健在时好好孝顺,不要在去世后才在人前头装模作样地装大气:活着孝顺一口,强如死后献给一斗。乡村正是靠着这些鲜活憨厚农谚的呵护,才生存的滋润实在;乡村正是由于这些温情善良农谚的帮衬,才一日日不孤单不寂寞不落魄,活的有头有脸、有滋有味。
     沉默寡言的农谚,一直守望着乡村。阳光在上,风雨袭来,雪霜飘过,但老成持重忍辱负重的农谚一直陪伴着乡亲,陪伴着乡村。乡村的历史有多长,农谚的记忆就有多长。乡村的日月有多久远,农谚的心田就有多宽广。
     我知道,我的故乡知道,知根知底的乡村知道,离开了农谚的照料,家园就会生存得曲折艰难。
     想想农谚的前世今生,乡村心里总是透着一股一股彻心彻肺的温暖。




   


2#
发表于 2009-12-4 2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坐沙发欣赏老弟的农谚。好惬意!文字依然朴实老道,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家乡的爱,对土地的爱,对谚语的爱。学习了。:)
祝周末愉快。:)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2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这是下周提交给尊敬的各位版主和友好文友的作业,敬请各位一如既往的批评、指导与关爱。
   祝福各位周末快快乐乐、开开心心!问好各位朋友!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2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坐沙发欣赏老弟的农谚。好惬意!文字依然朴实老道,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家乡的爱,对土地的爱,对谚语的爱。学习了。:)
祝周末愉快。:)
[/quote
]
      呵呵,网络真好,真有趣,我在浏览拜读海怡大姐的文章,而她也在遥远的一方观赏我的文字,等我回完帖子,才看到海怡也刚刚回帖……
   
         谢谢好久不见的海怡大姐的提读与赏识。多多提些宝贵意见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好同志嘛!

b2adb5fd69a061d1fd037f3f.gif (423.68 KB, 下载次数: 1134)

b2adb5fd69a061d1fd037f3f.gif
5#
发表于 2009-12-4 2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乡村农谚,是乡村多少年来的深厚积淀。读文华新作,亲切温馨。学习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4 23: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乡村农谚,是乡村多少年来的深厚积淀。读文华新作,亲切温馨。学习问好!

    [/quote]
   若说海怡大姐是天之南的话,如浩文友就是地之北了……这就是网络的魅力与好处。让虽不见面但却彼此熟悉与明白。谢谢了朋友,远握并且遥祝健康快乐!

谢谢你的支持!.gif (169.9 KB, 下载次数: 1117)

谢谢你的支持!.gif
7#
发表于 2009-12-4 2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鲜活的文字,道尽乡村农谚的精髓!
拜读!

8#
发表于 2009-12-5 01:29 | 只看该作者

乡 村 农 谚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农谚虽好,但要幸遇知音。于老师是有心人、有缘人、有福人。

9#
发表于 2009-12-5 0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农谚,是农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简单易记,实在实惠。有了这些农谚的指引,乡村生活才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收获着一个又一个金秋。精华支持。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1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鲜活的文字,道尽乡村农谚的精髓!
拜读! [/quote]




     谢谢飞花落叶文友深夜的提读与欣赏,问好朋友!

319650f4a8534b0ebd3109fd.jpg (161.25 KB, 下载次数: 1132)

319650f4a8534b0ebd3109fd.jpg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1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57 编辑 <br /><br />农谚虽好,但要幸遇知音。于老师是有心人、有缘人、有福人。 [/quote]

    谢谢月亮找路新文友的祝福与美好祈愿。谢谢关爱与支持,远握。问周末好!

c829b12bcfc910b1023bf64a.jpg (308.69 KB, 下载次数: 1112)

c829b12bcfc910b1023bf64a.jpg
12#
发表于 2009-12-5 10:28 | 只看该作者
清新、质朴,乡土人情风格特征浓郁,富有动人的质感,充满着对土地、乡亲们的深情,自然过渡的将农谚穿梭于劳动场景之中,使文字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学习并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1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12-5 04:12 发表
农谚,是农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简单易记,实在实惠。有了这些农谚的指引,乡村生活才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收获着一个又一个金秋。精华支持。


    辛苦了,迎春先生,早上四点多就起床看帖回帖,令人感动感激非常呀。衷心感谢先生再一次的精华鼓励与厚爱。只能发自肺腑地说一声:谢谢您,迎春先生!祝福周末合家快乐平安!问好永远的朋友!

2585066186111391431.jpg (352.67 KB, 下载次数: 1168)

2585066186111391431.jpg

1258ffb5190g214.jpg (260.89 KB, 下载次数: 1010)

1258ffb5190g214.jpg
14#
发表于 2009-12-5 10:32 |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12-5 12:43 | 只看该作者
沉默寡言的农谚,一直守望着乡村。阳光在上,风雨袭来,雪霜飘过,但沉默寡言、老成持重的农谚一直陪伴着乡亲,陪伴着乡村。乡村的历史有多长,农谚的记忆就有多长。乡村的日月有多久远,农谚的心田就有多宽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 06:49 , Processed in 0.05489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