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1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散落在流光深处的年俗之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3 1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的沙漏,轻易就可以倒转过来,重新慢慢流泄,用自己的刻度,记录时间的脚步。而那些止步在时光深处的年俗,不管如何留恋,已经逝去不再重来,偶尔在记忆深处浮起,细细碎碎,噬咬着一些不甘寂寥的心灵……


散落在流光深处的年俗之裹香

杨木华


  年是什么味道?一千个人也许会有几千个答案。我心中,年的味道只有一种:土香的味道。你若要问我,土香是什么?我一时还真解释不清楚,那是一种渺远悠长的清香,一嗅之后,经久不忘……

  每年一入冬,老父亲就一直念叨:找个好日子,去采点小香叶回来。当这种念叨消失的那天,父亲已经到走了老远的路,到山下漾江两岸的山坡上,采回几大袋香叶。香叶,是一种灌木的叶片,卵圆形,指甲大小,细细碎碎地,散发出一种浓郁的香味。得其味,树叫香叶树,叶名香叶。香叶树一般只有一米多高,长有细细密密的枝条——也许是因为年年被砍去枝条之故。香叶树的命运,有点像挨刀树,也许是有了年年奉献的动力,枝条越砍越旺盛。香叶是带小枝条被镰刀割回来的,父亲找来簸箕,倒出来放在院子里晒。不需几天,叶片就干透了。父亲抬一个小凳子,坐在簸箕旁边用手撸叶片,看起来很笨拙。我们叶蹲到他旁边,捡起枝条,轻轻一抖,叶片纷纷掉落。可父亲不准我们这样玩,他说:小孩子家,一边去,这是拿来做香的,不准动!不准动就不动。我们跑一边玩去了,父亲依旧虔诚地收拾他的香叶。

  接下来的日子,又听到父亲念叨:哪天,把香叶舂了!

  舂香叶的那天,我们是可以当下手的。家里有一个木头的杵臼,是用一段直径约一米的圆木,在一端斫下去一个深窝而成。由于经年累月,杵臼外缘光滑乌黑。父亲搬出那个木制杵臼,洗好晾干,开始制作香面。他用杵舂,我们负责往臼中加香叶。父亲的杵每打下去一次,咚的一声,臼里的香叶就腾起一层薄雾,你若仔细聆听,还可以听到干透了的香叶在臼里发出的碎裂声,“嚓嚓嚓嚓”,那声音很轻微,若游丝,似渺远,可有真真切切,仿佛如电影中的慢动作在不断回放,一片一片,从接触杵后开始向下破碎开去……父亲舂了几下,臼里的叶平面就显著降低,我就舀几瓢香叶倒进去。看圆润的叶片从瓢中流淌下去,心中总有一份舒坦的感觉升起。当嚓嚓声完全消失,臼里的香叶已经完全溶化成细腻的香面,散发出青绿色的油光,空气中飘荡着一股馥郁的香味。舂好的香面被父亲放到一个木箱中,摆在火塘边,防止香面受潮。

  那后,父亲嘴里念叨的词句,换作“哪天找个好日子,做香。”

  真正做香的日子,其实不用他念叨,每年都是那几天——除夕前。父亲把年街上买回来的各色绵纸摆出来,晒在院墙上。叫我们把饭桌抬到院子里,洗净,擦干。用小麦面调好一碗浆糊,父亲自己把那箱子宝贝抱到桌子上,开始做香了。

  先做大香。父亲先把整张绵纸平铺在桌面上,接着再铺一张。用早已准备的近一米长的木棍做香棒。香棒靠绵纸边顺放,再用小碗舀香面,顺着木棍均匀地倒上。那样的大香,大约要舀五六碗才够。接下来就是裹香,那是用力气的事。从摆放木棍的一端开始,把绵纸包过来,使劲压下裹过去,一边裹,还要一边注意香面的均匀,纸面的光滑,裹出来的香形体才漂亮。裹到绵纸末端,再抹上浆糊,稍稍等浆糊晒一下,可以固定了,就可以竖立到一边,做下一枝香了。做大香费香面和绵纸,每年父亲只制作两枝,在过年时插到大门外,其余的香面,就做小香。

  做小香就简单多了。先把绵纸裁开,裁成约六厘米宽,四十厘米长的纸条备用。再把火塘上吊着的几段竹子拿出来,破开,分解成细细的竹条,用来做香棒。从木箱中拿出那个闪着油光的竹片,竹片上下凹的槽就是盛香面用的。铺好一张纸条,用竹片往木箱里舀上一槽香面,倒在纸片上,再拿小竹棒顺香面一放,接着开裹。裹小香不费气,轻轻一转就紧了,搽上浆糊,摆在一边的小簸箕中晒。父亲裹小香时有一个习惯性动作,摆好香棒后,他总会斜着眼睛瞄一下,看香棒香面是否摆放正了。看父亲那动作有点滑稽,我说:何需瞄,反正都裹得起。父亲瞪了我一眼,说:哼!做什么事,都讲究认真二字,何况这是敬给老祖宗的!

  做小香很快,也不费香面。每年做一个下午,父亲就把过年时候所有需要用的香都做够了。看着一簸箕彩色的香,我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计算得那么准确:年一过完,香也用完了。遇到下一个节日,父亲又重新把做香的故事演绎一遍。

  做好香,接着做纸钱(冥币)。父亲找出一叠草纸,裁成正方形,用一个铁模子錾。那种模子一个錾出的印痕是月牙,一个錾出的印痕是太阳,组合起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图案。一小叠一小叠放在木板上,拿起小锤,用模子一敲,漂亮的花纹就出来了。
  
    父亲一直固守着这古老的做法。他说,这是我们彝家人的风俗,更是彝族的传统,要坚持传承下去。

  那时,村里开始有人家不做绵纸裹香,做成浸香。有的人家还做了拿去街上卖。但父亲不准我们买,他说,那是对祖宗的不敬——这样的香,衣服都不穿!

  四年前的一个夏天,八十岁的父亲突然仙去,至此,老家的村子里,再也没有人裹香。那个装箱面的古老木箱,被放到阁楼上,成为一种怀念。

  我这一代的人已经不会做香,也不再打纸钱。到街市上买来浸香和金银纸,甚至买来冥钞,成为大家的首选。父辈虔诚固守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却开始流逝。每当买来浸香点燃,记忆中父亲做香的画面就浮上心头,鼻翼中,一种异香隐隐传来……

  如今,地下的父亲也许一直在念叨,只是我听不到了。也许,念叨的人将要换成我: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该如何传承?

联通:云南大理漾濞一中初中部
邮箱:ybymh@yahoo.cn
邮编:672500



[ 本帖最后由 杨木华 于 2010-1-14 12:3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13 13:58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味的风俗,富有地方风情.
3#
发表于 2010-1-13 14:07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暂时在忙着。问好!
4#
发表于 2010-1-13 19:49 | 只看该作者
过年过节时,乡亲们都要点香敬祖先,现在会做香的人不多了。难忘的记忆。
问好木华!
5#
发表于 2010-1-14 00:14 | 只看该作者
再提下。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杜版主!
谢谢几位关注!
写得有些浅了,我再改改!
7#
发表于 2010-1-14 15:38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做香的程序这么复杂呢,还有自制纸钱。这些都是手工制作,显然浸润着乡土醇厚的气息。我就非常赞成作者这样的话“年的味道只有一种:土香的味道”。我现在就疑惑,街头上出售的香还是不是手工制作呢?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乡村里一些淳朴的东西也在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这是一种本真,是一种需要传承的本真,失去了就失去了,只有回想的余地。就像手工制香,还有手工布鞋、手工毛衣、手工手套等等一样,还有清香漫溢、还有裹身润心的暖的时候吗?没有!文者感情发自肺腑,出之自然。语言通俗,几乎全用口语,不假雕饰,富有生活气息。好文。精华支持!
8#
发表于 2010-1-14 16:05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我的家乡人也做香,主要原料是榆树皮,再配以其他香料,合成泥团那样,用木制的漏器压成条状,晾干打成小捆,就可以 备用过年烧了。用香叶做香,还是第一次了解。支持精华!
9#
发表于 2010-1-14 17:34 | 只看该作者
木华朋友的这个系列文章写得沉稳,淳朴的气息浓郁,欣赏并支持精华!
10#
发表于 2010-1-14 17:41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年俗,很有特点。别致独特,学习,欣赏,问好。 :victory: :victory: :handshake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2: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杜版主,敬斑竹,高斑斑的鼓励. :handshake
问好于文化老师:handshake
12#
发表于 2010-1-15 14:44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木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06:14 , Processed in 0.13240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