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28|回复: 1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对 视(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4 0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

                             文/琴若雨






    步入一道门槛就是一个天地,大地上的所有事物,都能给眼睛和心灵双重对视。人间烟火和禅院钟声,相隔一道门,里外却是两个世界。仿佛一条河流,此岸是红尘烟云的“尘境”,彼岸是空灵禅意的“梦境”。两相对视,是一种碰撞、融合,像一双手,轻轻推开了隔在两重天地的门,在我这个凡胎俗骨的心中,交集出一团影像的光芒。仿佛一面镜,照着身心和灵魂交融的影子。

    去阿坝县,每次都去寺庙,或格尔登寺,或是郎依寺。阿坝寺院有着“神山净土”的美誉,也有“小西藏”之称。无论是格尔登寺,还是郎依寺、赛格寺,在其殿、堂、楼、阁、亭、榭以及山门、寺墙,还有别具宗教色彩的佛塔、经幢、摩崖、造像、碑刻中都能感受到景致别样和肃穆而沉静的气氛。


    此次来寺院,不为许愿,也不为还愿。带着疑问,想寻求一份红尘内外沟通连接的答案。我和几个女伴原本不该在僧人们诵经时迈入佛门境地。之前主持通过木初老师传话:“女施主,在诵经时不能进入。”。来一次不易,木初老师和寺庙主持已有多年交情,在我们的执意恳求下,他在中间作了努力,得以如愿。这小小的关节疏通,也让我领会到红尘与佛门之间,也不是一道清规戒律绝对能关闭的门。

    我站在经堂的门外,迟迟不敢进入。经筒在眼前左右排列,八月的风在上面游走,有吱吱嘎嘎的声响四起,人们转动着这些写满经文的玛尼轮,象是摇动着经年不老的岁月。喇嘛们清亮、纯净的诵经声,透过酥油灯照耀的经堂,声音的溪流天空般洁净,把高原的时间擦洗得格外虔诚。

    我没有跪莲花蒲团,也没有转动经筒。最想的是我的一双眼睛,能够和看到的一切心灵对视,用干净的心灵,感受佛家弟子参禅诵经的场面,也是想通过他们神态和表情,窥视他们来到这寺院之后,生活是怎样一种情形。

    随主持,与同伴们一起跨入了经堂。行走在清净之地,纵然凡胎俗骨的你,听到梵音经声时,即使没有参禅悟道的心,也自有一种力量,让心灵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静默地体味佛陀世界的静谧与超然。

    蒲团上喇嘛甚众,大约有近千人,老老少少翕动着嘴唇,诵念着我听不懂的经文。在人头攒动的经堂内,前排坐着的小僧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不知道是因为我们进入寺院发出了轻微的声音,还是身上穿着鲜艳服装牵扯了他们的目光。孩子们,纷纷抬起头来盯着我们。天真的脸上,白眼球、黑眼珠格外分明,他们的表情几乎无一例外的透着好奇与稚气,而一些年轻僧人则在微微抬起头的一瞬间,赶忙又低了下去;但也有些僧人丝纹不动,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有任何反应。我想,那大概是他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内心或者完全皈依了佛门。

    来的路上,听老师介绍说,寺院有相当部分僧人,是受父母或亲属影响出家为僧的。有的因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入寺的,有的是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好学校。有人因为患病进来的,还有人因为爱情受挫而“遁入空门”。等等。

    一个孩子因为得了奇怪的病,听信算命的说入了佛门才能保全生命;一个年轻的男子,因为父母竭力反对藏汉通婚,走入佛门。我的目光停留在那排孩子身上,想象着这群瞪大了眼睛,或者歪着头调皮的瞧着我们,那些天真的表情里,哪一个是那个孩子?我猜想他入了佛门,是不是真的病已经好了?他的内心是不是在未来里,依然有着对尘世里向往。他们未来的路很漫长,他们能够终其一生,皈依佛门?而那个男子又是哪一位,在他进入佛门之后,果真能了断对女孩的思念?爱情在遁入佛门之后,真的能从一个人内心销声匿迹?

    那一刻,我想到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入了佛门,也未必能全断了尘世的念想,也未必能将情感抛离这肉身,不然又何来仓央嘉措那些千古绝唱的情诗,他又怎么能写出“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著你的温暖/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些不为外界干扰的僧人,他们沉浸在诵经的声音里,大概真的入了佛境。或者内心果真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们开悟的瞬间,已经超脱尘世的牵累,陶醉不惹尘埃的境界。那么,世间的负累和沉重全化为乌有了。也许每个人自是不同。当我的眼睛看着这些僧人的姿态,看着很多僧人在瞬间转向我的眼神,我也确信他们的内心,并没有“无一物”。也许修为和定力是个很慢长的过程。

    这些念着佛经的僧人们,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曾经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但我想,禅的真意或者能够带给他们灵性,带给他们心灵的安然和慰籍。众生纷纭的尘世,许多的人忙于追逐繁华,亦有许多的人只为寻觅一份清闲悠然。眼前这些参禅诵经的僧人,他们是为探寻深邃的禅学佛理,弘扬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还是只为沉醉于淡然的禅意里,寻觅一份清幽的了悟,以忘却红尘中聚散悲欢?

    看着墙壁上挂着的五彩斑斓的唐卡,内心为着佛教艺术魅力所震动。那些用堆绣、彩绘,或矿物颜料绘制的释迦牟尼、观音、白度母等众佛像,绘画技法高超,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宗教精神元素,给人以明快、简洁、敞亮的艺术美感。经堂内金黄与紫红两种主体色彩如水印样,在我眼里泛溢出意识流淌的光芒,而释迦牟尼金身佛像的金黄,与佛家弟子紫红的袈裟的色彩,在酥油灯的闪烁中,透出寺院里特有的庄严、神圣、肃穆,在我的内心映照着的世界,有一种奇特的魅力。

    正要离开经堂时,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僧人,拿着一元钱的新纸币,拦住了主持,说今天清晨施主多给了他一元钱,要交回给师傅。主持摸了摸他的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望着转身离去身着紫色袈裟的单薄背影,我们很好奇,于是问这是为何,主持说:寨子上有人去世了,施主给寺院的每位僧人一元香火钱,希望僧人们能帮助亡灵超度。也许钱币很新,没注意,多给了他一元钱。我被这个细节感染了。忽然想到:佛法无边,和佛门对视,佛门内也好,外也吧,人的真境,大概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2010-1-24于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琴若雨 于 2011-11-24 23:43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02:30 | 只看该作者


[ 本帖最后由 琴若雨 于 2010-1-24 02:31 编辑 ]
3#
发表于 2010-1-24 07:18 | 只看该作者
破相为空,而真空不空;不空为有,而妙有非有。此中奥妙,正是参禅悟道的玄机。人生在世,不会没有欲望,欲海既是苦海,沉沦其中,苦海沉浮难以解脱。其实人得欲望也是出于生存,绝欲只是除标不除本的办法。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真正不受欲望约束的境界,还得靠修持自我的身心,日积月累方可以达到。若雨游历佛界圣地,与静虚对视,带给读者的是叩问,是回视,是鼓畅天机的透彻。精华支持!
4#
发表于 2010-1-24 08:16 | 只看该作者
一场对视,一道灵魂洗礼之后构成的风景,大悲之境融入字缕行间,落在纸上,滋养心灵。阿坝县的寺院,作者用心灵完成了对其全部的思想梳理,凝聚出得悟后的真性情,在佛与尘之间对视,就是灵魂与思考的对视,每个灵魂在洗礼前都在讲述着一个永不可参破的故事和宿命,每个灵魂在洗礼之后都呈现出轮回般的清晰和透彻,小雨的思考,正是把人引入一扇门,即“是一种碰撞、融合、一种集结了人间欢乐与悲苦的门。”毫无怀疑这是具备功德的,人最大的至尚之境,就是在自己参悟的同时,指点所有的去向,而不仅仅是方向,更深入沉浸在“佛文化”的境界里,思考本真,为其赋予了艺术气息。这一路行走,该是情景融于佛,思想结于境,以咫尺的篇幅勾勒出心潮的汹涌,是纠结与凝聚着生命意义的大境构思,读来陷入沉思,眼前别一番天地。欣赏和学习,受益内心。亲亲的小雨,如此好的文笔,我喜欢。这么晚了来不休息,要多保重三。 :hug:
5#
发表于 2010-1-24 08:21 | 只看该作者

赠小雨的“虞美人”

——长河夕日映寒冰,岁岁织风景。仰望尘烟尽青稀,一梦已越度旧迹。唏吁宛若故人在,却也浓意去。曾有几重泪洒尽,独自杯来把盏空抚琴。——

看那蓝的天,高的云,天空下的寺院,好想融入这画里,不记前生和今生。偶尔乱写的一首随意词,送给小雨,记着开心! :hug:
6#
发表于 2010-1-24 09:53 | 只看该作者
门槛两侧,寺庙内外,此岸彼岸,这些相对的景象,各自暗含意境丰满的韵致,如何认识与感悟,全取决于对视之中的设身置地体验和换位思考。在如是的背景定位下,作者凭借寺院的所见所闻,情景交融地铺垫出了自己的观感与禅悟,感性之中不乏理性的气息,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文章围绕对视传递给我们的意境就是,对视作为一种感性的认识手段,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第三者的影响与障碍干涉,完全就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一座桥梁,把所有能够庇护我们心灵的亲切美好的事物交汇在我们的身上,成了我们抵御风雨的第三岸。在这篇融观感与随笔风格于一体的文章里,细腻而又缜密的笔触映衬出了文章的一个高光点——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僧人,手里举着一张一元钱的新纸币,拦住了主持,说今天清晨一施主多发给了他一元钱,要交回给师傅。细微的视觉切点,对应了深刻宽泛的意境,彰显了以小见大的特点,并借此点题,获得拔高意境的艺术效果,确实别致新颖。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感性,优美,纯洁,令我一读再读。好文章,支持精华!
7#
发表于 2010-1-24 10:09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下午来欣赏。问好!
8#
发表于 2010-1-24 10:20 | 只看该作者
檀香袅袅,佛号声声,莲花座上,拈花一笑,红尘内外,妙相空空.正是万念俱寂,微澜不生.真乃妙章.
9#
发表于 2010-1-24 10:27 | 只看该作者
琴版如此的“对视”,将一个虚幻与现实、尘世的内与外,透照的真真切切。无疑,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视,一次面对红尘与清静界的对视,一次洗脱了心灵尘埃的对视。以细微的情节,映衬大的事物,以宏大的场景,寓意生活风景,此中,起伏着思想的折转、绵深,深喻现实生活与人生,为读者留下宽大的思考空间。问好琴版!拥抱…… :hug:
10#
发表于 2010-1-24 10:40 | 只看该作者
  此乃一篇解读佛的文字。[开篇具有导入升华之双效]
  拜佛学佛悟佛,已然成为人生象的一道独特景观。方式不同,成效迥异。如上大学,搞科研,去学院研究所固为正宗的全日制,而在门外(红尘),也同样是,或称之业余的,但如执着“专攻”,未必不能收其效。所谓小隐中隐大隐之区别是也。
  女施主,慈眉善目,虔诚之心,佳良之意,执意参入禁地,非为普度众生,实乃关注众生,怀怜凡世,关注生命性灵,对视红尘内外精神心灵,实为修德。可喜可贺,善哉善哉!
  关于追求,谈到寄寓,一言难尽。入门原委,千差万别,如同凡尘。成否正果,还看修为。然则谁无追求?谁避寄托?求物求神,回归淡静,都是追托。天生非有生而寓一隅者,大凡执著一端,必有故由。由此观之,推之,融通才是道理,平衡才是目的,中庸才是理念,淡静才是归途。
阿弥陀佛。众生善终。 
11#
发表于 2010-1-24 10:53 | 只看该作者
面对这样干净的字,更是其中的一些禅意,让我久久的和你一起也沉静其间。
尘境与梦境的对视,我终究无法逃脱尘境里的羁绊,或情,或缘,总是牵牵绊绊,无法自拔,可对于佛的境地多的更是一份敬仰,却始终参不透其中的超脱,看着这些字若汩汩清泉涤荡我心,更若馨兰暗香迎送,似温软的话语直叩我心。谢谢琴,谢谢你带给我们如此洁净的文字,其实这些字早已超脱了。
问好,预祝你新年里一切安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1: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1-24 07:18 发表
破相为空,而真空不空;不空为有,而妙有非有。此中奥妙,正是参禅悟道的玄机。人生在世,不会没有欲望,欲海既是苦海,沉沦其中,苦海沉浮难以解脱。其实人得欲望也是出于生存,绝欲只是除标不除本的办法。讲道修德 ...


感动迎春版主第一时间的关注与点评,谢谢你的鼓励,问好,新年快乐!
13#
发表于 2010-1-24 11:2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你有机会游历,去寺院,真羡慕你。在那里你能看见天堂,我祝福你。
14#
发表于 2010-1-24 11:31 | 只看该作者
阿坝,好地方,真羡慕呢,那地方的天有多明净,我能想象见。寺院的意义在寺院之外,在天上。
15#
发表于 2010-1-24 11:32 | 只看该作者
多发几张照片吧,让我看看那里的天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30 17:18 , Processed in 0.05912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