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舟中闲客 于 2017-10-16 16:38 编辑
看到一则典故。才女兼美女的林徽因,原名是林徽音,她为什么改名呢?因为,她发现当时有一名男性作家叫林微音,自己又非常不喜欢这名作家的文字,于是,改“音”为“因”。理由是,“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误为林微音的,只怕日后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这位才高于世的美女,也够尖刻的了。不知道那位与她近乎同名的男作家会不会油然而生出“我到人前愧微音”的感慨。清朝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状元秦大士,早年曾因咏秦淮河绝句中的一句“淮水而今尚姓秦”而诗名大起,他就曾发过这样的感慨。秦大士跟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兴致勃勃地游西湖,游到岳飞墓前,大家看到跪在墓前的秦桧,不由得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人发现秦大士沉默不语,就故意拉住他就秦桧跪像题对联。秦大士虽很不情愿,又不便发作。还是袁枚来得快,信口代他吟道:“人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红着脸,随口对道:“我到坟前愧姓秦。”如此巧妙地自我解嘲,也确实让我们感受到秦大士的才华。此联后由秦大士书写,至今尚存。不过,这样传来传去,人们都说秦大士是秦桧的后人,结果就传到乾隆耳朵里了。一次秦大士陪乾隆大帝闲聊,乾隆大帝突然问:“人家都说你是秦桧的后人,此话当真?”秦大士先是跪地半晌不起也不做答,直到乾隆许诺恕其无罪后,他才答了一句:“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听了,龙颜大悦。 因为一个人的名字名字而影响到自己的名誉、生活甚至是命运的,其实远不只林微音一人,而比他更惨的,大有人在。唐朝诗人、有着“诗鬼”之称的李贺,就因为自己父亲的名字中有一个“晋”字而不得赴长安参加进士之举。因为“进”“晋”同音,为避讳,要李贺只得退出考场,虽然他才高八斗。《齐东野语》记载,这个与李贺争名的并且诋毁他的人就是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元稹。据说元稹年轻时,曾前去求见李贺,李贺倨傲不见。元稹衔恨在心,故寻此机会进行报复。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也曾“质之于律”“稽之于典”地为李贺辩解,“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但也不了了之。这莫名其妙的遭遇,也使得李贺感叹人生无奈进而英年早逝。但李贺还不是最悲摧的。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称,后唐有个叫于邺公的,新授郎官后参拜工部侍郎卢文纪,卢文纪的父亲名为嗣业,“邺”“业”同音,卢文纪因此就拒绝接见于邺公。于邺公“忧畏太过”,夜晚上吊而死。因为名字相同——其实仅仅是读音相同——而导致自杀,这样的事例,足令人瞠目! 还有一些因为名字而闹出的故事,足以让人喷饭。《籍川笑林》齐心记载了这样一个与名字有关的笑话。五代时冯瀛王请门客讲《道德经》首章,有“道可道,非常道”一句。门客见“道”字是冯名,乃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有悲剧,自然也就有喜剧。宋朝文天祥就因为自己的名字而吉星高照。相传,文天祥在殿试的时候,皇帝钦点一甲三名,本来,有一个人被判为第一,但是,皇帝在看到文天祥的名字的时候(文天祥,一字宋瑞),眼前一亮,宋瑞?瑞,吉祥也,大宋吉祥,于是,心里十分高兴,遂点文天祥为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与文天祥一样走“名运”的,还有一位状元。慈禧当政时,审阅礼部进呈的录取进士的名单。发现第九名进士为天长县人戴南峰。遂谓:“天长地久(“第九”与“地久”谐音)乃国家祥瑞之征也!”即以朱笔调戴氏榜首,戴氏一时扬名天下。文天祥走的是自己的人名之运,而这位状元走的是自己地名之运。 这样的悲喜剧,一直到今天还在上演。若干年前,有一名运动员,因为名字中有一个“淑”字,连教练也建议她更改名字,因为这“淑”的谐音就是“输”,所以,她参加比赛是赢不了的。不过,我们倒是觉得,这运动员要是参加国际性的大型比赛呢?会不会也会因为名字而赢不了?英语中,“淑”与“输”应该是扯不上一点关系的吧?为我国夺得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枚游泳金牌的运动员专泳,据她自己所说,这名字也是更改过的。她原名是专咏,因为特别喜欢游泳,就改成专泳了。这一改,还真给她带来了好运。专泳,专泳,专门游泳,听听这名字,想不拿奥运金牌都难啊。 莎士比亚说:“名字本来没有意义,就象玫瑰花一样,换个名字也照样芬芳。”不过,我们的生活,远比名字复杂得多了。这一点,在我们的网名中表现得尤其淋漓尽致,以至有人说,网名的香艳程度,往往与实际情况成反比。但是,如果我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名字之上,那又陷入了舍本逐末的泥淖之中了。诚如李贺,如果不是腹有才华,他连那样的悲剧也“创作”不出来的。伦敦奥运会上的孙阳也中如此,他因为“孙”姓的SUN,而被誉为“中国太阳”,(英语中的SUN就是“太阳”),其实,真正让他闪闪发光的,是他手中的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