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文学艺术有没有所谓的技巧,如果有,其根本要义是什么?想学习此类,应当如何入手才好?这些都是大问题,争论起来也相当麻烦,我这里只是想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愿与同好略作交流。
我认为,文学是一种文字组合的艺术。我们看一篇传世作品,大家都知道它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有一种说法叫做“文章好在无字处”。这句话听起来玄虚,想想还是很容易解释的。比如,我们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单看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平淡而无奇的,好似家常的大白话。谁家没有床呢?谁没见过月亮呢?抬头低头,都不是什么高难度动作,我们每人都做得来,思故乡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但整首诗通读下来,就有了一片意境,回头再看诗题是“静夜思”,突然就觉得这三个字,无比妥帖,人心底里的某时某刻的某种感受,就像被李白亲手抚慰过一遍。
文章不是好字词。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在校生而言,总认为自己记住几个别人所不知道的字词句,写文章时用得上,便是大本事。很明显,这是不对的。我们可以这样想,给你一本词典,上面的字词你可以随便用,再给你足够的时间,让你任意拣择。如此,把字典翻烂,把板凳坐断,就能写出好文章来吗?这是不可能的。写文章的机窍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字词量(当然要以一定的词汇量做基础,但这绝不会是最终目的),而在于懂得如何把这些词汇进行最恰当的组合。字与字组合就成了词,词与词组合就成了句。我们发现,好多时候,每个字我们都认识,但成词成句后,就不能了解其意韵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也像一个美女。我们单看她的眉,也不过就是一根根的眉毛组成,她的嘴巴也不过就是上下两片嘴唇。五官中的任何一处,好似与别人也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五官之间的相互布局间构上略有差别,有人便是美女,有人便很普通。据说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全世界最著名的美女构件搜集到一起做个组合。比如说,希腊的鼻子,中国的眉毛,非洲的嘴巴,俄罗斯的眼睛。用电脑技术把这些集合到一起了,却组成了一个丑八怪。这个实验意在说明,真正的美感不在构件,而在于组合的布局。也正是我们所说的那句“文章好在无字处”。
那么,这种组合的能力从哪里来?如何才能获得组织字词句的能力呢?其间有规律可循,需要长期的锻炼,当然也与个人的天分有关系,但我认为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写作者的感受能力。写作者写文章的过程,也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自身有了一些主观感受了,想把这些感知表达出来,自然会从所掌握的词汇中,寻出一些合适的字词,进行组合,最后形诸文字。字词的拣选与组合,只不过是为着更为准确的表现自身的感受。比如我们看到一棵树,想告诉别人树的样子,绘画者会用画笔把自己的所见一笔一划的画出来给人看,而写文章的就用一字一句把树的样子写出来告诉别人。当然,文字的表达与绘画有许多不同,绘画长于表现具象,而文字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更加主观,容易融入了许多自己新的认知,思考与情感等方面的要素。还是说那棵树。画家可能把树的外在形象画得很清晰。而用文字表达,可能就是:“那是一棵大树”,旨在强调树的高高大。如果说,树,很大,就立在那里。作者更偏重于表达某种特定的感受,往往一些细微的字词节奏组合方式的不同,就引起整体表达许多差异。表达效果的差异往往是源于写作者的感知角度不同。
人为什么会有主观感知能力呢?这几乎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而人类相对来说更加敏感与丰富。人在生存过程中,经历诸如生老病死,必定要与环境发生各种矛盾与和解。西方有哲学认为性欲求是本能,也是人类所有欲望的基础,但在我们东方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民以食为天”,圣人所说“食色性也”就兼容两个方面。总得来说,正是因为这些生物本性,让我们不得不与周围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人有欲求,便会有感知。求之得之,就会满足欣喜,求之不得就会失望沮丧,喜怒哀惧悲欢离合慢慢丰富又微妙起来。当我们需要表达与交流的时候,文明后的人类就有了文字可选择。于是,写文章,用文学来表达,就成了一种代表性的方式。
综上,我认为,人的感知是本能,表达与交流也是必需,这是写文章的根本源头,想培训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注意培养人的感知能力开始。写文章的过程,也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感知再现出来,其中的技巧就在于字词的组合能力。大致思路就是如此,如果想把每一环节论述清楚,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需要百千倍的细化吧。
|